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各地区特别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黄河流域等区域,要根据高质量发展要求和自身特色,加强区域绿色发展协作,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中进一步谋划好、规划好、落实好生态环保工作,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内蒙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和短板不足,论证了内蒙古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 美丽中国先行区 生态文明
一、内蒙古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意义重大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三北”,是我国北方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2.3%、草原面积、森林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2.1%、12%,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东北森林带和北方防沙带的主要构成部分、黄河中游保水拦沙的重要省份,也是华北东北多条河流的集水面和源头,对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特别是在2023年7月内蒙古考察时强调,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对于新征程上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意义。
二、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内蒙古全区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持不懈保生态、抓节约、治污染、促转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一)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坚持把保护草原和森林作为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在大兴安岭“挂斧停锯”,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集中开展煤炭和林草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严禁在草原上新开露天矿,库布齐沙漠治理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毛乌素沙地治理工作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累计完成营造林1.37亿亩、种草3.36亿亩、防沙治沙1.48亿亩,规模均居全国之首,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5%和20.79%,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创建1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二)kWYdYK4GD3aSbtNH2cXyxQ==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将全区超过一半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三区三线”硬约束。积极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七成,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9260万千瓦,2023年实现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外送量“三个全国第一”。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相关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在全国率先出台能耗预算管理制度,创新建立新上项目能耗强度标杆值政策,高效统筹节能降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前3年,全区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3%左右,完成“十四五”节能目标进度达到80%以上,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从“十三五”的1.7降至0.2,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得到明显提升,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三)全面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节约优先,形成“内蒙古资源虽然很丰富,但一点儿也不多余、一点儿也不能浪费”的共识。2022年以来,自治区拿出硬举措、打出组合拳,制定出台《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的指导意见》,配套能源、矿产、土地、水等重点领域专项政策或落实方案,构建“1+N”政策体系。建立全国省级层面首个省级地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推进“能水粮地矿材”全过程管理和全链条节约,为国家实施全面节约战略趟好路子。集中开展待批项目、“半拉子”工程、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五个大起底”行动,有力破解内蒙古经济社会领域长期存在的低效地质、闲置浪费问题。
(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始终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聚焦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督察整改任务,扎实推进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一湖两海”、察汗淖尔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乌海及周边地区优良天数比例较2017年提高7.7个百分点、PM2.5下降21.1%。在全国率先开展黄河流域地表水环境问题专项督察,实施“清四乱”、入河排污口和重点风险隐患排查整治,黄河内蒙古段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水平。2021年度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内蒙古等级为“优秀”,2022年优良天数比例、PM2.5平均浓度、优良水体比例、劣V类水体比例4项指标均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
三、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风险挑战
虽然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由于受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加以研究解决。
(一)生态保护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全区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国土面积的62.5%,其中重度和极重度占36.7%,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达61.2%,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1.5%和34.5%。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薄弱,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部分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
(二)绿色低碳转型面临较大挑战
全区能源原材料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6.5%,高耗能行业项目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比重近90%,高碳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短期内调整难度大。绿色技术创新供给需进一步加强,围绕大规模储能、氢能、装配式技术等应用研究领域科研成果储备不足,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有待完善。
(三)水资源“瓶颈”制约问题突出
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匮乏、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是全区的基本区情水情,除松花江流域全区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2/5,水资源禀赋与人口、耕地及经济发展、生态建设极不匹配,已成为制约全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
(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仍不完善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红利效益仍未完全释放,生态环境治理更多依靠行政手段,相关责任主体内生动力不足,市场体系等还需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领导责任体系不够健全,一些企业主体责任没有落实到位,法治意识淡薄,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自觉性还需加强。环境质量、污染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与信息化建设仍然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监管人员力量不足,与日益繁重的生态环境监管任务不相匹配。全民行动体系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四、内蒙古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战略定位和路径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等5个方面重点内容,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2023年版)》中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4个方面的指标,建议内蒙古从以下方面战略定位并开展相关工作。
(一)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样板区
一是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二是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以黄河、西辽河、“一湖两海”、察汗淖尔等重点河流、湖泊为重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共治”。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落实中蒙两国元首合作共识,发挥内蒙古防沙治沙经验优势,协助参与蒙古国“十亿棵树计划”,守好我国生态“北大门”。
(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
一是深入推进能源供给绿色低碳革命,全力推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跃升发展,在全国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二是深入推进能源消费绿色低碳革命,全力推动新能源高比例消纳利用,综合运用保障性并网消纳、市场化离网消纳、电力市场交易等方式,广泛拓展绿电消纳利用途径和场景。三是深入推进能源体制绿色低碳革命,全力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率先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三)资源型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实践区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坚持以新能源带动新工业,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化、链条式发展,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培育新的产业发展长板、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化零碳低碳园区建设,促进高载能产业与新能源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三是深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加强“能水粮地矿材”全过程管理和全链条节约。
(四)碳达峰、碳中和改革创新引领区
一是坚持“双碳”目标引领,落实“1+N+X”政策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组织实施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等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二是先行先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夯实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建立健全碳双控评价考核、地区碳预算管理、项目碳排放评价、企业碳账户管理等碳排放双控核心制度体系,完善标准、市场、科技、法治等配套政策体系。三是健全完善生态系统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强生态系统碳汇VCS、CCER项目开发应用,通过碳排放双控考核、碳减排量交易等制度设计,拓展生态系统碳汇(固碳)价值实现路径。
(五)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验区
一是完善生态保护修复投入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强化生态保护修复政府支出责任,保持合理的资金投入强度;通过“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导入”等多元化方式,健全、完善收益激励机制,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积极性。完善自治区、盟市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健全重点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二是加大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体制机制等。三是培育弘扬北疆生态文化。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大力传承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把内蒙古生态文化打造成“北疆文化”的重要品牌。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内蒙古应建立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组织领导体系,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工作格局。要研究细化分阶段、分年度、分区域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具体措施,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二)加强政策支持
加大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资金支持力度,优化和整合资金渠道,创新政府性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支持符合条件的生态文明科技创新,推动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成果应用示范。通过人才引进、挂职交流、项目合作等方式,培育和引进一批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
(三)营造良好氛围
加大先行区建设的宣传力度,深入解读和宣传生态文明各项制度的内涵和改革方向,营造合力推进先行区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培训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类教育培训体系,编写生态文明干部读本和教材,推进绿色理念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吸引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张雪薇.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探讨[J].现代园艺,2024,47(08).
[2]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全面深入具体地贯彻到各项工作中[N].内蒙古日报(汉),2024-06-13(001).
[3]高吉喜,冯朝阳.关于“建设内蒙古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调研报告[J].中国发展,2024,24(01).
[4]王莉霞.政府工作报告[N].内蒙古日报(汉),2024-02-04(001).
[5]荆珍,张鑫.“双碳”目标下我国碳抵消机制的法律保障创新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4,38(04).
(作者单位:1.内蒙古自治区节能降碳中心;2.兴安盟职业技术学院 ;3.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