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4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围绕高质量充分就业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做好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本文对当前内蒙古在就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与措施,为自治区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蒙古 高质量充分就业 新特征 结构性矛盾
一、内蒙古就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调查失业率高于全国水平
近年来,内蒙古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城镇调查失业率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内蒙古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3%,2022年上升至6.9%,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7个和1.8个百分点。2023年,上半年失业率回落至6.1%,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反映出内蒙古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就业政策实施等方面面临一定的挑战。
(二)青年人口失业问题突出
近年来,全国16-24岁青年人口调查失业率呈震荡上行态势,从2018年1月的11.2%增长到2023年6月的21%,比2023年世界青年失业率14.1%高出约7个百分点。从自治区看,青年就业方面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16-24岁的青年人口调查失业率持续居高不下,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内蒙古青年失业率高达25%,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个百分点;2023年上半年差距进一步扩大,内蒙古青年失业率攀升至33%,而全国平均水平为21%,差距扩大到了12个百分点。
(三)就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偏低
2023年上半年,内蒙古城镇就业人口中高学历人口比例相对较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口占比为22.6%,而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就业人口占比则高达41.1%,两者之间存在18.5个百分点的差距。同时,内蒙古本科及以上学历就业人口比例与2023年全国平均水平25%相比,明显偏低。此外,在创业就业人群中,内蒙古本科及以上学历创业者的占比仅为6.7%,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相对不足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内蒙古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占比分别为28.1%、21.2%和50.7%,而全国比重分别为24.1%、28.8%和47.1%,对比全国,内蒙古在产业结构和就业分布上与全国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相对不足。自2015年以来,内蒙古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数量呈现出持续减少的态势,第二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就业吸纳能力的不足可能会影响就业市场高质量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
二、原因分析
(一)就业新特征推升失业率
一是就业体制偏好更加明显。近年来,内蒙古就业体制偏好更加明显,尤其是刚从高校毕业的青年更倾向于进入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工作,这与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政策导向有关。例如,随着内蒙古能源、矿产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国有企业在稳定就业、提供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使得求职者更倾向于选择体制内工作。二是灵活就业群体大量增加。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催生出大量就业新模式、新业态,在此背景下,内蒙古灵活就业群体大量增加,主要集中在网络主播、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快递员等行业,具有临时性、非全职性特点,属于标准就业以外的就业形式,面临就业不稳定、收入不连续、不足额缴纳社会保险等问题,同时正规就业市场对青年人才需求不足,一定程度上推升了青年失业率。三是慢就业现象导致失业率升高。“七普”数据显示,内蒙古16-34岁群体劳动参与率相比“六普”有所下降,具有较明显的慢就业特征。慢就业特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加突出。
(二)就业供需失衡推高失业率
一是就业岗位需求不足。从投资对就业岗位的影响看,2023年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19.8%,同比增加2.2个百分点,但民间投资增速却有所下降,由2022年的16.8%下降到2023年的14.2%,下降了2.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其投资意愿不足直接影响就业岗位供应。从企业利润对就业岗位的影响看,2023年内蒙古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由正转负,跌至-26.3%,同比下降了44.6个百分点,企业必然会采取冻结和减少招聘、加大裁员和自然减员力度、降薪和削减福利等措施进一步控制成本。二是就业人员供给过剩。2015年以来,内蒙古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由2015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24年的17.5万人,叠加疫情期间慢就业的人群加入劳动力市场,加之灵活就业的青年寻找正式工作,造成青年就业人口剧增。三是就业供需错配。首先内蒙古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过度依赖煤炭、化工、有色等资源型产业,这些行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对劳动力需求有限。其次,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大量工作机会集中在呼包鄂地区,部分盟市就业机会少、就业难度大,加剧了就业供需矛盾。再次,内蒙古存在高校学科建设滞后、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劳动力市场未能及时适应新兴产业岗位需求等问题,导致求职者技能与企业需求不相符,形成结构性失业。
(三)人才“育引留”瓶颈导致高学历就业人口比例偏低
一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内蒙古地域辽阔,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少数几个较大城市,偏远地区和农村牧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对高学历就业人口比例产生了一定影响。此外,内蒙古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和质量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也限制了高学历人才产出。二是产业结构决定就业需求。内蒙古经济结构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相关行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相对较低,而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对高学历人才需求旺盛的行业在内蒙古发展相对滞后,导致高学历人才在当地就业市场上找到匹配的工作岗位难度加大。三是人才流失现象较严重。内蒙古作为欠发达地区就业机会相对有限,许多高学历人才选择到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学历就业人口比例偏低。
(四)工业发展禀赋导致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不足
一是内蒙古第二产业以煤炭等资源型产业为主,相比农林、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有限。二是内蒙古工业技术改造快速推进,尤其是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许多传统工业岗位被机器取代,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三是内蒙古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不能有效吸纳从传统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四是近年来环保政策对“双高”企业限制严格,导致内蒙古一些优势传统工业如化工和冶炼企业受到较大影响,部分企业减产甚至关停,就业岗位减少。
三、对策建议
(一)破除就业时“体制偏好”现象
一是培育多元价值认同,多维度支持青年就业。引导青年树立多样化就业观,加强对创新创业型职业的宣传,营造鼓励多元就业的社会氛围,摆脱传统文化束缚,让社会意识更多元、和谐、包容。二是提升非体制内单位的吸引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体制内单位提升员工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空间,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与劳动争议协商机制,让毕业生看到在非体制内单位也能有稳定良好的发展前景。三是增加对非体制内单位的约束力。加强立法,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和执行,建立健全劳动监察体系,加强对非体制内单位的监督和检查,建立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投诉渠道和追责机制,确保劳动法规严格落地执行。建立民主、公开的企业管理机制,让职工通过参与决策维护自身权益,加强劳动者教育,提高职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四是完善职业培训,提升人才技能。加强对青年人才系统职业培训,改革人才技能本领提升机制,让其手握“金刚钻”,面对用人单位时具备更多选择权与话语权,减少对“体制内单位”的偏爱。
(二)促进“灵活就业”正规化
一是建立和完善灵活就业政策支持体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灵活就业人群提供及时、完备的法律保障、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将灵活就业纳入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范围,为其提供相应的补助和服务。二是理顺灵活就业人员雇佣关系。明确政府、雇佣方、灵活就业者的权利和义务,政府要行使好市场监督职责,雇佣方要确定好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职业安全等劳动标准,灵活就业者要履行好职责,完成好工作任务,多渠道开拓收入来源。三是加强平台建设。建立灵活就业信息发布和就业指导平台,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发布、职业规划和创业指导以及相关匹配服务,帮助雇佣双方实现需求对接和资源共享。四是鼓励正规企业灵活用工。鼓励股份制企业、国有企业等大中型企业在招聘时开展接单制、短期用工、远程办公等灵活就业模式,加强相关税收减免和补贴力度,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三)推动“慢就业”提质增效
一是提供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高校以及职业指导机构可以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方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人格特质,指导他们选择合适的职业方向和发展路径。为学生创造多场景、多层次的实习实践机会,使学生更充分了解职场要求,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二是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就业信息咨询。在高校设立心理健康辅导服务中心,为有慢就业需求的学生提供情感、心理上的支持和指导。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咨询服务,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岗位的就业前景和要求,帮助其明晰自己的就业定位和方向。三是加强实践经验积累。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义工服务等,提供平台和机会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社会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共情能力、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在具体实践中提高对自己能力边界和职业方向的认知。
(四)缓解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
一是推动地区教育均衡。缩小盟市间教育发展差距,适当考虑地区高等教育平衡,对兴安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市、乌海市、阿拉善盟等高等教育薄弱的盟市进行扶持,推动“一盟市一本科院校”建设,优化区域人才格局,缓解区域就业结构性矛盾。二是深化高校学科专业改革。按照地区、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建立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培养方向的机制,以便更好地适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三是切实提高民间投资意愿。一方面,通过建立更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对民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减少企业的融资负担,激发其投资意愿;另一方面,通过刺激消费、加强社会保障等方式,增强居民消费预期,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从而提振民间企业投资信心,间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四是着力扩大新经济、新业态规模。扩大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人工智能、创意设计等新经济、新业态规模,同时严格管控治理新经济衍生出的“头部网红”流通环节不合理利润分成等问题和弊端,净化和优化新经济、新业态就业环境,大幅增加高层次服务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郭锦辉.把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N].中国经济时报,2024-06-07.
[2]王海军,葛晨.数字素养促进了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吗[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4(6):49-64.
[3]李佳宁,李红梅,吴爽.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结构对就业影响效应研究[J].中国市场,2023(8):63-66.
[4]张逸冰.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3.
(作者单位:1.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2.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