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资源型地区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问题及对策

2024-08-29 00:00林海华林海英
北方经济 2024年6期

摘 要:推进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内蒙古资源型地区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和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内蒙古资源型地区推进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为加快推进内蒙古资源型地区共同富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资源型地区共同富裕 基础条件

一、内蒙古资源型地区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条件

(一)城乡区域差距较小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29,低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2.39)。与资源型省份相比,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略高于最小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2.26),比最高的贵州省低0.70。与非资源型盟市对比,资源型盟市中呼伦贝尔市城乡居民收入比(1.89)位居全区第3位,城乡居民收入比最高的资源型盟市鄂尔多斯市(2.21),其城乡居民收入比也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2.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较小。从全国来看,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消费之比为1.73,低于全国城乡居民消费之比(2.0)。从资源型省份来看,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消费之比最小,比最高的山西省低0.45。从资源型盟市与非资源型盟市来看,资源型盟市呼伦贝尔市(1.27)位居全区第2位,低于全区城乡居民消费之比0.46,资源型盟市乌海市和锡林郭勒盟也略高于全区城乡居民消费之比。

(二)收入分配差异较小

从全国来看,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基尼系数为0.4164,高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0.4462)。从资源型省份来看,资源型省份基尼系数的平均水平为0.4421,内蒙古自治区低于资源型省区的平均水平,基尼系数在资源型省区中最低,资源型盟市收入分配差异也较小。

(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1.经济基础方面。从全国来看,2023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23158.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677元,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第8位,是进入前十的两个西部省区之一。从资源型省份来看,2023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远高于贵州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略低于山西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5个省区中最高,是最低的贵州省的1.8倍。从资源型盟市与非资源型盟市对比来看,2023年,资源型盟市中鄂尔多斯市、乌海市的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位居全区第1位、第3位,最差的资源型盟市呼伦贝尔在全区排名第8位,明显高于乌兰察布市、通辽市、赤峰市和兴安盟等非资源盟市,资源开发带动作用明显。

2.居民收入方面。从全国来看,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30元,接近全国39218元的平均水平。从资源型省份来看,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资源型省份中最高,是最低的贵州省的1.5倍。从资源型盟市与非资源型盟市对比来看,资源型盟市中乌海市、鄂尔多斯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位于全区第2位和第3位。乌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排名最末位的兴安盟的2倍之多,资源型盟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

(四)人民生活水平较高

1.养老方面。从资源型省份来看,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考人数增速远高于其他省份,是最低的贵州省的近10倍。从资源型盟市与非资源型盟市来看,2022年,资源型盟市中乌海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最高,是最低的非资源型盟市乌兰察布市的5倍之多,资源型盟市锡林郭勒盟位居全区第5位,鄂尔多斯市位居第8位,是非资源型盟市最低的乌兰察布市的近2倍。

2.医疗方面。从全国来看,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3.58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5),在全国31个省份中位居第5位。从资源型省份来看,内蒙古自治区这一指标位居第1位,比最末位资源型省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高出0.85人。从资源型盟市中与非资源盟市来看,资源型盟市呼伦贝尔市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位居全区第2位,资源型盟市中最低的鄂尔多斯市也高于非资源型盟市中排名最低的乌兰察布市35.7个百分点,资源型盟市医疗卫生服务在全区优势明显。

3.教育方面。从资源型盟市与非资源型盟市对比来看,资源型盟市中鄂尔多斯市和呼伦贝尔市教育支出位居全区第1位、第5位,资源型盟市教育支出在全区具有一定优势。

(五)生态环境较好

从全国来看,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建成区绿化率为41.9%,比最低的甘肃省高出5.7个百分点。内蒙古自治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9.6%,比最低的上海市高出1.2个百分点。从资源型省份来看,内蒙古自治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资源型省份中位居第2位,高出最低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0.5个百分点。从资源型盟市与非资源型盟市对比来看,资源型盟市中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为48.89%和44.93%,分别位居全区第1位和第2位,乌海市比非资源型盟市中最低的乌兰察布市高出12.53个百分点。资源型盟市环境治理效果显著。

二、内蒙古资源型地区推进共同富裕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从区域来看,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的地区差异明显。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中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是鄂尔多斯市,是最低的阿拉善盟的13倍之多,鄂尔多斯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是最低的兴安盟的5倍,盟市间发展不平衡。资源型盟市之间,鄂尔多斯市地区生产总值,是乌海市的近7倍,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与鄂尔多斯市差距也较大。鄂尔多斯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区最高,是最低的呼伦贝尔市的3.7倍,资源型盟市间发展不平衡。从城乡来看,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仍高达2.29,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1.73,农牧民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农牧民恩格尔系数为29.1%,城乡居民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内蒙古自治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收入分配差异仍然明显

从全国来看,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基尼系数为0.416,处于国际警戒线0.4之上,全国基尼系数平均水平为0.398,内蒙古自治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0176。从区域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基尼系数的平均水平分别为0.353和0.395,明显低于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比最低的北京市(0.283)高出0.133。

(三)科技创新不充分

从资源型省份来看,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远低于排名第1位的陕西省,仅为陕西省的近1/2,也低于山西省。从资源型盟市与非资源型盟市来看,2022年,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最高的盟市是呼和浩特市,为26.59亿元,占全区的63.85%。资源型盟市中最高的呼伦贝尔市也仅为非资源型盟市呼和浩特市的10.9%,资源型盟市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然较低

1.医疗方面。从资源型省份来看,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在资源型省份中排名第3位,比最高的贵州低1.05张,医疗保障条件较弱。从资源型盟市与非资源型盟市来看,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最高的盟市是赤峰市,是最低的锡林郭勒盟的1.49倍,资源型盟市中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和锡林郭勒盟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6.66),资源型盟市医疗保障条件仍较差,盟市间医疗保障差距显著。

2.就业方面。从资源型省份来看,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失业率排名第2位,远高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山西省,比最低的新疆高出1.8个百分点。从资源型盟市与非资源型盟市对比来看,乌海市失业率为4.59%,全区最高,比最低的鄂尔多斯市高出1.48个百分点,呼伦贝尔市失业率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88%)。非资源型盟市中包头市、兴安盟、阿拉善盟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3.88%),就业相对较好。

(五)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较重

从资源型省份来看,2022年,陕西省、贵州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内蒙古自治区为99.8%。从资源型盟市与非资源型盟市来看,鄂尔多斯市和乌海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37.43平方米和22.66平方米,位居全区第1位和第3位,分别是最低的巴彦淖尔市的3.3倍和2倍。资源型盟市呼伦贝尔市较低,仅为15.41平方米,为鄂尔多斯市的41%,资源型盟市间生态环境差距较大。

三、内蒙古资源型地区推进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

(一)顺应新时代经济发展规律,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优化布局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加强稀土等战略资源开发利用。打造特色文旅产业,重点建设一批彰显北疆文化特色的精品旅游项目,培育发展一批大型旅游集团,培养一批优秀旅游人才。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扩大向北开放,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区域协作互动。

(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营造优质政策环境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补足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有效推动内蒙古自治区资源型地区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规格确定、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打造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管理。完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居民自治,提升社区保障水平,发挥政府治理的主导作用,增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

(三)落实人民至上的文化理念,推进实现资源型地区精神共同富裕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升人民素质及文明程度,擦亮精神文明底色,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满足感。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筑牢先进文化根基。

(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进程,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完善区域政策引导,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开展区域分类指导,进一步改进区域管理体制和治理方式,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五)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加快推进资源型地区绿色转型发展

构建绿色税收体系,促进绿色发展。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生态宜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资源型盟市生态环境整治,加强城市绿地和生态廊道建设,高效构建环境宜人、出行便捷、生活舒适、安全韧性的宜居环境。

参考文献:

[1]何彦霏.资源型地区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价值和现实路径[J].经济问题,2023(09):106-113.

[2]郑中团,李文雯.省域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度——基于江苏省2009-2019年面板数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3,21(03):19-32.

[3]于光军.论区域共同富裕和“双碳”目标在碳资源富集区的实现—以内蒙古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42(06):187-193.

[4]张社梅.西部地区推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22,40(02):286-291.

[5]包思勤.内蒙古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43(06):186-192.

(作者单位:1.内蒙古开放大学;2.内蒙古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