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牧业现代化、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在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建议应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水平和质量,为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内蒙古 农牧业 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系统全面阐释;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为内蒙古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推进中国式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内蒙古从“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的历史性跨越,迫切需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农牧业强区。
一、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出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①。农牧业虽然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但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农牧业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尤为迫切。农牧业新质生产力是指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为目标,实现农牧业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农牧业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生产力。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是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农牧业如果能通过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行生产要素的创新组合和迭代升级,提高农牧业的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全要素生产率,完全可以形成新质生产力,农牧业同样具备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土壤。
按照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构成包括三个方面:更高素质的劳动力、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工具和更丰富多样的劳动对象。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能够熟练掌握新型生产资料并能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壮大一批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知识,能够应用新理念、新方法解决农业问题,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农业信息,能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有效规划与管理的新型劳动者,让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农牧业劳动者成为农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农牧业劳动力要素实现跃升的重要表现。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工具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农业区块链等新型劳动工具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智能作物监控、无人机耕作、智能牲畜监测、自主农业机械、智能设施农业将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这些载体和生产方式将成为农牧业技术手段革命的突破性方向。更丰富多样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科技进步会突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约束,农牧业多种功能与乡村多元价值将被进一步拓展和挖掘;科技进步将催生新型劳动对象,创新农牧业发展新模式,拓展农牧业发展的新业态,催生农牧业发展的新领域,重构农牧业发展的新动能。总的来看,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等都是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就是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和质量安全监管等手段,推动农牧业生产方式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农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二、内蒙古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是推动农牧业向更高水平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措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快,农牧业发展方式和生产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推进农牧业现代化。近年来,内蒙古高度重视农牧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大了对农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建立了一批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培养了一批农牧业科技创新人才,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农牧业科技创新成果。例如,内蒙古在农牧业良种培育、疫病防控、生态保护、农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研发出一批先进的农牧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提高了农牧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当前,内蒙古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以上,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但核心种源、关键技术等领域还存在短板,农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推动现代数字技术与农牧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加强农业产业集群数智化改造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能提高农牧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能促进新品种、新型土壤改良剂、新型肥料和新农(兽)药的研发和使用,加快新型农牧业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新型农艺技术和新型农牧业生产模式的推广应用,通过生产工具和劳动资料的更新迭代,有利于促进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的大幅提升,进一步激发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潜力,这是改善农牧业生产效率的核心。
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始终是内蒙古建设农业强区的头等大事。近年来,内蒙古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牧业产业集群,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并在牛羊肉、乳制品、绒毛、粮油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品牌优势。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进粮食等重要农畜产品生产能力的大幅增强,夯实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农畜产品供给的重要功能。同时,绿色是农牧业的底色,发展农牧业具有构筑北疆绿色长城、保障我国北方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内蒙古绿色农牧业加快发展,化肥农药施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地膜、秸秆回收利用率分别达到81%和8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5%。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畜产品总数4619个,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9%以上。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可以促进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牧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绿色生产方式,可以减少农牧业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三、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的重点
(一)抢占未来农牧业高科技阵地与产业高地,夯实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以自主科技创新为引擎,加快推动劳动工具更新换代。整合内蒙古科技创新资源,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部署规划一批未来农牧业具有开创性、领跑型的科技创新项目,打造更多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核科技。在农牧业领域的生物制造、数字农业、绿色低碳农业、细胞农业、医学农业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自主原创价值高、重大突破明显、产业引领性强的成果,抢占未来农牧业高科技阵地与产业高地,夯实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农牧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区建设的引领作用。
(二)不断开拓农牧业生产活动的新领域新赛道,夯实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拓展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能够不断开辟农牧业生产活动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①。农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以农牧业为基础与依托,通过科技、信息、创意、文化、生态等元素的导入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延链补链强链、打通供应链和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环节与技术上起推动作用的农牧业新兴产业。如生物农牧业、智慧农牧业、生态农牧业、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创意休闲农牧业等。继续发挥内蒙古农牧业现有产业价值链优势,持续推动农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着力打造新增长点。积极发挥大数据的融合推动作用,促进农牧业和数字经济融合,激发“蝶变效应”,催生新业态、新链条、新价值,促进内蒙古农牧业精准供给和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和创造新需求。
(三)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能动性,锻造发展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
实现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要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打造一批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农牧业人才队伍。首先,选拔一批乡村实用人才。地方政府要出台选拔和激励措施,打造宽松的营商环境,让乡村能人愿意留、留得下、留得住。同时,还要加强对广大农牧民的技能培训,探索完善高素质农牧民培育新模式。其次,强化服务农牧业的科研队伍建设。以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如马铃薯种业、畜牧业良种、高标准农田建设、果蔬种苗和智慧农牧业等方面,孵化高技术企业,建设科研团队,加强科研攻关。鼓励青年科研工作者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冲锋陷阵、担当大任。加强跨区域的科研交流和合作,积极与先进地区科研院所沟通交流,聚集相关领域专家、高层次学者、技术能手等各类人才,扎实推进人才引进和交流,推动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
(四)加快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程,重塑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环境
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特别需要与之匹配的科学机制、与之相适的发展环境。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生产力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才能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活力竞相迸发。因此,坚持深化农村牧区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农村牧区各类资源要素,激发内生动力。聚焦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基本经营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领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处理好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加快推进内蒙古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何雨晴.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与新路径[J]. 财经问题研究,2024(04): 3-15.
[2]许恒兵.新质生产力:科学内涵、战略考量与理论贡献[J].南京社会科学,2024(03): 1-9.
[3]梁玉成,赖小乔,马玉楚.中国式现代化下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6(02): 11-24.
[4]姜长云.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发展重点、面临制约和政策建议[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03): 1-17.
[5]陈健,王丹.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5(02): 99-107.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