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内蒙古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2024-08-29 00:00池洋漾
北方经济 2024年6期

摘 要: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各地发展共识,全国各地都在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促进地方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本文在分析内蒙古产业转型发展现状基础上,结合内蒙古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及国家政策要求,系统梳理内蒙古工业绿色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及机遇,提出推动内蒙古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任务路径及相关对策建议,助推内蒙古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关键词:碳达峰 碳中和 绿色低碳转型 发展路径

一、内蒙古产业转型发展现状

(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近些年,内蒙古在调结构、转动能、提质量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对传统能源依赖度进一步降低。2023年内蒙古煤炭产业增长1.4%,非煤产业快速增长达到12.1%,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高于GDP增长速度,有力拉动了经济结构优化。

(二)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以产业“链长制”,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2023年推进延链补链强链项目650个,16条重点产业链产值近1.4万亿元,新能源全产业链增加值增长16.1%,建成全国单体规模最大光伏治沙项目、国内在运最大陆上风电基地、世界首条固态低压储氢生产线;开工建设全球最大绿氢耦合煤制烯烃项目,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产能均居全国第二。

(三)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含绿量”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将节能降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系统观念,强化统筹协调,实现节能降碳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十四五”前3年,全区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0%以上,完成“十四五”目标进度达到80%以上,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了以年均1.4%的能耗增速支撑年均6.1%的经济增速和15.7%的固投增速,加快推进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二、内蒙古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碳达峰、碳中和提供良好战略机遇。内蒙古风、光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碳汇潜力巨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绿色低碳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国内外对绿色能源、生态碳汇需求愈发强烈,为内蒙古做大做强做优绿色能源相关产业、提升地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带来战略契机。

2.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全球产业格局正在加快重构,碳达峰、碳中和是对全球、全国高载能产品布局的新一轮洗牌。高载能产品将逐步向低碳能源富集地区转移。内蒙古有条件率先将现有高载能、高排放产品转为绿色高载能、低排放产品,并进一步吸引电解铝、多晶硅、数据中心等高载能产业向自治区转移,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3.数字技术、绿色技术融合发展机遇。以绿色化、数字化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正在引导产业升级方向。内蒙古绿色能源优势突出,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叠加数字技术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现代能源、低碳产品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方面拥有广阔空间,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4.重大政策叠加机遇。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内蒙古进一步做大市场、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带来历史机遇。

(二)面临挑战

1.发展方式粗放,对高碳产业形成巨大挑战。内蒙古经济发展能源消费水平较高,煤炭消费比重仍高达 82%,远高于全国 57.5%的平均水平,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碳排放、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碳排放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要求内蒙古在30年内将碳排放大幅下降,困难远高于其他地区,对产业发展形成巨大挑战。

2.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面临的风险隐患加剧。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内蒙古产业结构单一、韧性不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巨大的风险挑战,在地方债务、金融、房地产等领域同样面临风险叠加和关联效应。

3.产业结构偏重,绿色低碳转型迫在眉睫。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内蒙古第二产业占比达48.5%,高于全国8.6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能源重化工产业为主,矿产品及其初级加工品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高,制造业占比仅14%,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不足5%,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迫在眉睫。

4.要素支撑保障不强,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内蒙古人才、科技、金融短板突出,2023年,内蒙古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4%,远低于全国8%的平均水平,地方金融机构小、散、弱,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内蒙古人才流出远大于流入,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人才仅占全国的0.2%。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欠账较多,保障能力不足。

三、推动内蒙古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主要路径

推动内蒙古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必须实现三个转型:一是发展理念转型。转变单纯注重能源资源开发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能源开发首要任务,发挥清洁能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实现生态环境优势与清洁能源优势相互促进,增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能力,促进自然财富、生态财富不断增值。二是发展方式转变。转变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型转向城产人协同发展,优化能源开发和重大生产力布局,促进东部盟市培育壮大绿色生态优势,推动西部盟市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荒漠化治理。三是产业转型。瞄准能源产业技术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发展国际领先的生态友好型低碳能源产业集群,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低效僵尸生产能力,培育壮大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

(一)锻造绿色产业竞争新优势

1.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内蒙古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蓬勃发展,为发展以风电整机制造、光伏组件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坚持顺势而为,依托绿色能源优势,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高地,培育新能源产业链和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风-光-氢-储-车一体化”产业集群。具体来讲,包括:提升风电、光伏发电的整机制造水平,发展关键材料、装备及零部件制造;结合煤化工产业优势,推动氢能的制取、存储、运输、应用一体化,引进氢能装备制造、储氢设备、氢燃料电池等产业;紧跟储能技术发展趋势,探索发展新型压缩空气储能、化学储电、锂离子电池、飞轮储能等先进产业;加快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等相关产业,积极培育氢能源汽车产业。

2.发展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新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对内蒙古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树立优势至关重要。例如,风电产业的风机叶片、齿轮箱、发电机、塔筒等模块对材料均有严格的要求,如发电机需要无磁损耗、变频快等稀土永磁材料,内蒙古在稀土永磁产业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可以积极发展面向发电机制造的永磁材料产业。

3.结合特色优势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发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增材制造、生物技术等前沿产业。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例,内蒙古由于煤炭开采和煤炭利用,每年产生大量的煤矸石,如不加以利用将会对地下水、土壤产生严重的危害。但是煤矸石运输到东部、南方发达地区后治理成本将大幅上升,同时也将对运输系统产生巨大负担。除煤矸石回填和用于建筑材料外,应积极发展煤矸石高效利用技术(如催化剂、新材料等)提高煤矸石综合利用水平。

4.积极打造“零碳”产业园、“零碳”工厂。碳中和不仅仅需要零排放产业,更需要相关设备、技术的推广应用,形成“零碳”模式、业态。建设零碳产业园、零碳工厂,根本目的不是测算园区的碳排放是否为零、何时为零,而是示范零碳场景,探索零碳发展模式,特别是力求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做出贡献。以鄂尔多斯市远景零碳产业园为例,当地政府为产业园提出到 2025 年新能源电力应用占比 80%以上的发展目标,产业园规划了引入光伏组件、新能源整车制造等发展目标,以零碳模式引领地方产业发展、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建议以此为示范,加快推进“零碳”产业园、“零碳”工厂建设。

(二)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强链、延链,稳步推进行业集中度较低的产业优化重组,加快传统高耗能行业绿色改造升级。

1.焦化行业。通过“上大压小”等方式对焦化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单个企业产能达到300万吨以上,焦化产能集聚区域实现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等副产品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形成“以化促焦”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格局。支持焦化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技术攻关,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焦化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加大焦化企业节能降碳节水改造力度,鼓励有条件的焦化产业园区新增负荷通过工业园区绿色供电、全额自发自用等市场化细则配置新能源,同时通过绿电交易或购买绿证提高新能源绿电比例。

2.电力行业。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鼓励作为促进新能源消纳的调峰煤电机组上马。大力建设清洁低碳型电力系统,扩大新能源装机规模。鼓励采用既有煤电机组供热改造、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电机变频等成熟适用的节能改造技术。以电力系统实际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布局建设新型储能设施,开展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优化电力系统灵活性。同时,积极探索发展应用于电力行业的CCUS技术示范工程。

3.现代煤化工。依托鄂尔多斯市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适度发展煤直接液化为核心的煤油化新材料项目,以及煤制烯烃、煤制含氧化合物等化学品项目。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重点研发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和高端碳素材料等新材料。加强技术融合实现煤化工低碳化发展,生产高固碳能力的煤基碳素新材料和具有减碳优势的含氧化合物,实现源头固碳。加快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绿氧、储能、储热等新兴技术的有机融合,替代部分原料煤和燃料煤的消耗,实现过程减碳。大力发展CCS/CCUS技术,在碳中和阶段主动减碳。

4.钢铁产业。严格落实国家钢铁产能置换政策,鼓励包钢等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鼓励条件成熟的“高炉-转炉”长流程企业进行就地改造,逐步提升电弧炉短流程炼钢产能占比。普及高炉喷煤炼铁技术,减少烧结和球团的比例,降低能耗和排放。优化生产流程,提高高炉和转炉效率,减少低效率生产线。优化烧结原料结构,增加磁铁矿配比,降低烧结固体燃料消耗。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如大型焦炉炼焦技术、干熄焦余热回收技术等。积极布局氢基熔融还原、氢基直接还原等氢冶金工艺。

5.有色金属。开展重点品种关键领域和环节颠覆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积极培育技术先进、标杆引领的龙头企业,通过绿色技术推广、绿色工厂建设引领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三)促进制造业绿色化、数字化深度融合

当前,绿色化、数字化技术不断成熟,绿色产业、数字产业加快发展,绿色化、数字化深度融合成为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内蒙古拥有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资源优势,在负荷端拥有种类丰富的应用场景,通过“清洁能源(光伏+储能+制氢)+数字化(终端电气化+数字产业+数字化改造)+制造业”,努力拓展绿色技术、数字技术的应用范围。

加强绿色化、数字化的支撑保障,一方面,着力推动绿色大数据中心等数字产业在内蒙古落地生根,积极推动新型能源系统试验在不同尺度场景的建设示范,为绿色化、数字化改造提供硬件基础。另一方面,以园区为抓手,通过试点示范、产业基金等不同方式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内蒙古与北京、长三角、粤港澳等发达地区“双向飞地”等模式,加强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保障。

四、对策建议

(一)提升产业链招商引资引智水平

围绕自治区确定的 16条重点发展产业链,分产业链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通过巩固提升一批、扶持培育一批、建设拉动一批等,抓紧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培育专业化队伍,做好政策统筹和土地、能源、水等要素统筹工作。探索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试点。

(二)加大财政金融科技支持

建立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基金,探索长期支持模式。优化财政补助等资金支持方式,支持低碳产业发展和高碳产业转型。创新市场化融资模式,发展绿色投资信用担保。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建立科技转化专项基金。运用差别化财税政策倒逼落后产能退出。

(三)优化营商环境

全面梳理各领域惠企政策形成政策清单,定期向社会公开,全面清理不合规政策。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积极推进审批流程再造,打造一站式服务。强化法律意识,加强产权保护。

参考文献:

[1]闫国春,温亮,薛飞.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煤炭,2022(08):1-6.

[2]张有生,苏铭,田智宇.加快黄河流域能源基地转型发展[J]. 宏观经济管理,2022:38-45+51.

[3]于明春,许秀茹.碳中和目标下内蒙古绿色金融创新路径研究[J].北方金融,2022(05):58-61.

[4]呼和.内蒙古煤电经营状况分析及未来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23(06):8-11.

(作者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