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准确把握了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本质特征,指明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内蒙古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为突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充分认识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立足内蒙古实际,聚焦新产业新业态、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聚焦数字现代化、聚焦节能环保产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步伐,全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形成新质生产力奉献更多北疆智慧与创新动力。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战略新兴产业 科技成果转化 数字化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阐释,为内蒙古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当前,内蒙古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更替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一、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聚焦补链、强链招引项目
项目招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补链、强链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产业基础的有效方式。创新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生成机制,充分调动“链主”企业参与项目招引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坚持从企业需求侧发力,加快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项目策划储备和招引机制,全力打造衔接推进的工作闭环。学习借鉴山东省经验,探索建立自治区属、市属国有企业匹配地区、区域发展战略工作机制,积极搭建自治区、盟市国资、国企项目招商引资合作平台,对亟需补齐的产业链断点和一些重大项目进行联合招引,协同联动,纵深推进。要综合运用自治区、盟市股权投资、重点产业基金、创新创业投资基金、人才双创基金等各种力量招引项目,全力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
(二)强化链主企业引领作用
从全国发展形势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行业龙头企业在其中发挥着技术突破、产业引领、生态营造等作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的关键。借鉴湖北省等省市经验,对具有先发优势的链主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大力挖掘战略新兴领域潜力企业,聚焦、聚力生态环境、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依托包钢集团等重点企业以及呼和浩特金山高新区、包头稀土高新区、鄂尔多斯高新区等国家高新区,全力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探索引入一批高潜力科技企业落户,分梯次扶持一批拥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企业发展壮大。支持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进一步强化与“4+8+N”创新主体合作,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不断加强研发、技术、人才等交流合作。进一步鼓励企业强强联合,持续支持行业龙头企业收购、兼并、重组上下游企业,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集团一体化集中管控建设。
(三)加大招才引智力度
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的核心要素,内蒙古应把“人才招引”摆到与“项目招引”同等重要的位置,打造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的人才高地。持续推进以“三大平台”(特色产业高端人才聚集平台、呼包鄂“草原硅谷”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平台和京蒙人才交流合作平台)和“十大百人计划”为重点的“草原英才”工程,充分发挥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人文优势,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大力引进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不断增强内蒙古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大力激发产业型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聚力、聚焦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领域,全力打造一批高水平人才团队。制定出台创新创业团队评审和资助办法,根据创新成果在内蒙古产出的经济社会效益给予不同程度奖励。围绕内蒙古当前重点发展的产业需求,加紧建立急需人才目录,进一步明确人才等级及优惠待遇。大力创新以才引才、企业引才等方式,加速建立引才平台,鼓励、支持企业和个人利用自有资源引进相关团队或高层次人才,并根据引入的人才等级给予支持。
(四)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基础
可借鉴广东省、北京市等发达省市经验,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基础设施、专业化中介服务等,积极构建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的硬条件、暖环境。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5G等为核心的数字新基建,主动融入“东数西算”工程、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等国家战略,为推进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发展基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挥创业投资、风险投资集聚优势,创新投资、贷款和保险联动模式,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方式,精准围绕重点产业实施优惠利率中长期信贷专项贴息政策;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发展研发和设计服务、信息服务和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聚焦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发展供应链管理服务、知识产权、节能环保服务等。
二、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创新策源力
新质生产力,核心动力是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更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一)用好评价指挥棒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时强调,“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用好科技成果评价这个指挥棒,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2022年,内蒙古推动出台《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以准确把握成果多元价值和评价内容、建立多元化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创新科技成果评价方法、有效运用评价结果、改革完善科技奖励体系等五项重点任务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接下来,要加快构建符合实际、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不同类型、不同环节、不同阶段建立遵循科学的分类和多维度评价标准。完善延时评价标准,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在产业化阶段进行评价,确保评价更加完整、准确、全面。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外部评估和监督,探索引导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积极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二)打通产学研链条
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责任,充分发挥企业主动作用,持续强化院校协作,创新多元投资方式,全力共享科技成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有效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着力依托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尤其在稀土、氢能、大规模储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大数据与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勇于打破内蒙古现有产业链的瓶颈,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进一步明确内蒙古科技领军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国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中的功能定位,加速推动科技、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畅通流动,着力提升创新效率。学习借鉴陕西省等省区创新发展经验,加快推进“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着力把内蒙古创新优势转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三)营造创新强磁场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内蒙古,要大力营造“敬才重才”的社会环境、“识才用才”的工作环境、“优才留才”的生活环境,充分发挥技术经纪人、高端技术转移转化人才等高水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作用,大力激发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多措并举、竭尽全力在服务上做“加法”,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岗位设置,大力拓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应用场景,推进人才科技管理部门转变职能。不断创新服务方式,进一步拓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发展空间,加速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服务,为人才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积极通过典型选树、奖励表彰、舆论宣传等措施,在社会上不断营造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
三、聚焦数字化现代化,提升数字赋能能力
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是数据。数字赋能是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当前,数据正在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产业数字化是数据要素汇聚及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
(一)不断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
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构建产业云和“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生产体系的中心环节。持续开展数字化管理,积极通过数据流引领、带动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信息流,加快形成更弹性、更敏捷、更高效的产业链供应网络。重点依托自治区建成的26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供需精准对接,以“用户视角”深化全流程再造,不断满足需求方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需求。同时,不断加强供应链协同,加快实现上下游互联互通,着力解决行业共性问题,深入挖掘新业务潜力,积极创造供应链价值增量。建立健全数字化强链、补链机制,以“链”聚势,着力提升测链、强链、补链、固链、塑链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韧性。
(二)加速补齐数字化关键技术短板
加大对数字技术的研究和运用,是优化数字技术路线的关键环节。要加快普及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工业数据全面采集,加快生产线与虚拟数字系统融合,优化生产制造流程。通过绘制自治区产业链、供应链知识图谱,将不同类别的制造业基础数据进行知识分类和建模,加强知识提取、关系挖掘、多领域融合,构建知识服务平台,提高双链流程中各类问题的预见和解决能力。加强实体经济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促进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联通生产、技术、人力等资源及市场、销售、前端设计各环节,智能调度资源,支撑人工智能场景快速落地,打造创新应用范例。
(三)积极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支撑,是打通生产制造与服务环节之间断点的必经路径。在风光氢储、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业等产业集群内率先进行数字化试点,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化改造。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创新平台建设、揭榜挂帅技术榜单、项目补助等方式,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提升数字化应用普及程度。完善内蒙古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从需求侧发力开发多形态工业APP,为中小企业寻找适用型解决方案,鼓励中小企业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集成和智能控制,逐步走向基于平台的应用变革。
(四)着力完善数字化创新生态体系
产业数字化是数字技术、生产组织模式、流通销售模式的集群式创新突破,需要建立创新应用、服务融合、跨界融通的生态体系。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提升行动、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数字服务和治理提升行动、数据要素价值挖掘行动,推动自治区数字经济产业提质增效。着力提升创新水平,重点在工业操作系统、CAE/CAD/CAM等工业软件以及工业机理建模、物理信息系统、工业信息安全等方面取得突破。不断完善与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以打造全国绿色算力保障基地、北方数字产品制造基地、全国大数据服务输出基地、北方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基地为契机,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为产业数字化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加强产教对接,重点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技术、虚拟现实、区块链等领域的紧缺人才。
四、聚焦节能环保产业,提升绿色生产力
(一)大力推进专业化、产业化整合
从发达国家经验看,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与崛起的基础。而这一切的前提,有赖于大力推动专业化产业化整合的进程。内蒙古节能环保产业底子薄、起步晚且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集中度低,“小散弱”特征明显,迫切需要培育和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的大型龙头企业,加快推动自治区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推进节能环保产业与边缘计算、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速实行智慧能源管理、智慧环境监测,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朝着集约化、规范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向更大市场空间要动力资源,鼓励和支持内蒙古环保投资集团等区内优势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格局重塑。充分发挥大企业在资源整合、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加快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源头减量和全过程控制
强化顶层设计和核心工艺创新污染防治是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目的之一。目前,内蒙古节能环保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全产业链条尚未形成,示范带动作用不强,普遍存在“重末端治理、轻源头预防”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一是注重规划引领、做好顶层设计,坚持源头治理和末端防范并重,进一步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二是鼓励相关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水平,构建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从源头上大幅减少污染排放量的全过程管控。
(三)积极推行环境污染三方治理
第三方治理是指排污者通过缴纳或按合同约定支付费用,委托环境服务公司进行污染治理。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适应当前环境保护形势深刻变化、环境服务与监管体制机制深刻变革的重要举措。学习、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创新环境污染治理,进一步促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健康发展。依据市场规则,尊重企业意愿,营造和谐有序市场氛围,培养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绝不能罔顾市场主体意愿进行“拉郎配”。
参考文献:
[1]史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N].人民日报,2023-11-24(09).
[2]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23-09-09(01).
[3]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N].光明日报,2021-05-22(01).
[4]习近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J].求是,2023(8):4-8.
[5]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1.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科学技术战略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