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履行改善民生新使命

2024-08-29 00:00张宇栗颖男
北方经济 2024年6期

摘 要:2024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内蒙古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主题举办第84期内蒙古发展改革论坛。来自自治区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负责人、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和交流,并提出咨询建议。

关键词:高质量充分就业 结构性矛盾 劳动力市场需求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与会专家一致表示,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要准确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指示要求,正视差距不足,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奋力书写祖国北疆高质量充分就业民生答卷。

一、新时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意义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利于形成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研究室原一级巡视员段连敖认为,促进农牧民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需要,更是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同时对扩大内需、推动农村牧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具有积极意义。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处处长张海涛认为,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利于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是支撑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盘,是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于荣娟认为,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凸显,探索构建并持续完善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适应新的形势变化要求,进一步夯实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工作基础,意义重大。内蒙古自治区退役军人事务厅就业创业处处长孙平认为,退役军人是重要的人力人才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做好退役军人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对于更好实现退役军人自身价值、服务国防和地方建设、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曹红认为,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能够充分满足产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和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同时对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社会科技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二、促进内蒙古高质量充分就业面临的阻力和困难

(一)劳动力市场需求减少

当前,宏观经济复苏相对较慢、企业预期不稳,对劳动力需求不足导致就业压力较大。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社会发展处负责人李世刚认为,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就业岗位需求不足。从投资对就业岗位的影响看,2023年内蒙古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19.8%,同比增加2.2个百分点,但民间投资增速却有所下降,由2022年的16.8%下降到2023年的14.2%,下降了2.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其投资意愿不足直接影响就业岗位供应。从企业利润对就业岗位的影响看,2023年内蒙古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由正转负,跌至-26.3%,同比下降了44.6个百分点,企业必然会采取冻结和减少招聘、加大裁员和自然减员力度、降薪和削减福利等措施进一步控制成本。张海涛认为,当前内蒙古经济拉动就业能力不足。全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近十年保持在28%左右,而内蒙古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例从2010年的32.8%下降到2022年的17.3%。表明内蒙古第二产业拉动就业能力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国家实施“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扬帆计划和先进制造业促进就业行动,但从自治区情况看,部分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招用本地劳动力意愿不高,特别是部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等“高精尖”企业,从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临近省区招聘人员,对全区就业拉动作用不明显。于荣娟认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根本上要靠发展地区经济,以产业发展拓宽就业空间,以就业保障产业用工,两者相辅相成、互促互进,才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但当前全区经济增长压力较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对滞后,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足够的支撑力,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导致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就业压力持续加大。

(二)就业“求稳”现象进一步加剧

在当前就业市场中,毕业生倾向于选择稳定的工作,如进入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求稳”心态持续发酵,同时“慢就业”“缓就业”等现象进一步加剧。于荣娟认为,家庭观念、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生对就业的定位误差,助推了毕业生“懒就业”“慢就业”“缓就业”甚至“不就业”现象。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希望到大城市和体制内就业,对薪酬期望值高,将升学、考公、考编作为首选,“二战”“三战”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周期延长,“慢就业”群体不断扩大。李世刚认为,内蒙古青年群体的就业偏好特征明显。近年来,内蒙古就业体制偏好更加明显,尤其是刚从高校毕业的青年更倾向于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工作,这与内蒙古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政策导向有关。其次是慢就业现象导致失业率升高。“七普”数据显示,内蒙古16-34岁群体劳动参与率相比“六普”有所下降,具有较明显的慢就业特征。慢就业特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加突出,这是由于慢就业和经济形势高度相关,疫情期间就业机会减少,而16-24岁青年的父母一般为“70后”和“80后”,经济条件相比过去有所改善,故选择慢就业的人群增多,间接推高了青年失业率。

(三)结构性就业矛盾较为突出

一边是“有活没人干”,一边是“有人没活干”,这看似矛盾的两幅画面,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直观体现。李世刚认为,当前就业存在显著供需错配问题。首先内蒙古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过度依赖煤炭、化工、有色等资源型产业,这些行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对劳动力需求有限。其次,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大量工作机会集中在呼包鄂地区,部分盟市就业机会少、就业难度大,加剧了就业供需矛盾。再次,内蒙古存在高校学科建设滞后、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劳动力市场未能及时适应新兴产业岗位需求等问题,导致求职者技能与企业需求不相符,形成结构性失业。张海涛认为当前结构性就业矛盾较为突出。全区今年一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显示,劳动力市场求职倍率为1.17,从用工侧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34.41%;从求职侧看,无技能的普通劳动力数量较多,占求职人员总数的58.65%,尤其是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对技术工人需求迫切,亟需数字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突出表现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于荣娟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供需矛盾突出。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具有一定滞后性,由于无法提前3-5年精准预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数量和专业要求,导致高校专业设置和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三、促进内蒙古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优化就业服务

内蒙古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副院长安锦认为要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考核体系,建立内蒙古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对盟市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就业考核指标评价办法,加强政策评估,及时监测政策实施效果,确保政策实施有效促进就业发展。张海涛认为要坚持就业优先这一根本导向,健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协调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多方联动跑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加速度”。深入开展就业政策落实专项行动,编制一体化稳就业政策清单,依托“网、微、端、屏”等载体,加大政策解读力度,不断提升政策知晓度。推行“政策找人”“政策找企”服务模式,让各类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机构应享尽享政策红利。

(二)积极引导转变就业观念

要积极引导正确就业观的形成,让更多的就业人员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积极发挥专长,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李世刚认为要引导青年树立多样化就业观,加强对创新创业型职业的宣传教育,营造鼓励多元就业的社会氛围,摆脱传统文化束缚,让社会意识更多元、和谐、包容。同时要进一步提升非体制内单位的吸引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非体制内单位提升员工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空间,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与劳动争议协商机制,让青年群体看到在非体制内单位也能有稳定良好的发展前景。安锦认为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从家庭层面来说,努力缩小父母与子女在就业观上的代际差异。家长可以给孩子一段“慢就业”的时间充实自己,但不能无限期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保障。同时,家长和孩子都要尽快转变以稳定职业和收入为目标的择业观念,依据就业形势变化,鼓励孩子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结合社会需要选择职业,确定够得着的就业目标,尽快走出“慢就业”状态。从毕业生个体来说,要对自身有客观理性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和个人定位,提高就业主动性。根据实际就业形势,确定合适的就业目标,用客观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就业问题。正确面对就业压力,以积极的心态来克服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断提高就业能力,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

(三)多措并举拓宽就业渠道

要全面摸清全区劳动力资源现状、总体结构、分布情况,动态精准掌握行业需求,有的放矢挖掘岗位、拓宽就业渠道。

张海涛认为要加快落实京津冀蒙、沿黄九省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联盟框架协议,东北三省一区地市级就业创业协作协议,自治区东西部劳务协作协议,密切区内外交流合作,挖掘更多就业岗位。深入推进“技能内蒙古行动”,紧盯自治区重点产业链和重大项目,以及吸纳就业容量大的家政、养老、文旅、物流、新能源运维等市场亟需领域,创造更多岗位,配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人岗有效匹配对接。于荣娟认为要持续推进“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稳定原有合作关系,扩大新增走访范围,增强访企拓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行业、区域等情况采取集中、联合或分散、线上或线下等方式开展访企拓岗,努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岗位资源。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招聘市场建设,结合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研究制定本校就业市场开拓实施方案,通过加强对接、挖掘校友资源等方式,千方百计开拓就业岗位。大力推进“万企进校园计划”,强化与区内外就业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根据毕业生就业意愿有针对性地开拓就业市场,邀请更多企业来校招聘,灵活举办大型综合性招聘会、小型专场招聘会,进一步发挥中小企业就业容纳器作用,为毕业生搭建充分就业平台。

(四)多途径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就业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就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只有解决好就业结构性矛盾,才能更好地满足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更坚实的支撑。李世刚认为要通过推动地区教育均衡、提高民间投资意愿、扩大新经济新业态规模等途径,有效缓解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重点推动“一盟市一本科院校”建设,促进大学生更均衡分布;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扩大消费需求等手段,提振民间企业投资信心,间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扩大新经济新业态规模,净化和优化新经济新业态就业环境,有效增加高层次服务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岗位。曹红认为要加强对当前就业形势的深入分析和研判,紧密围绕自治区十六条重点产业链和八大产业集群,以推进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为抓手,精准定位社会需求,推动实施学科专业“建新、汰旧、扶强”行动,提高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适配度,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性,精准对接学院技能供给和企业岗位需求,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育人对接企业、学业对接就业”。

(五)加强重点人群就业帮扶

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历来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并不宽松的就业环境下,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对于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尤为重要。针对农牧民群体,段连敖认为要完善农牧民多元化收入体系,着力增加农牧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盘活农牧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农牧民就业培训工作,把新兴服务业发展和相关技能技术培训,以及相应领域创业就业工作作为促进自治区农牧民高质量就业的重点,将全区农牧民创业就业培训工作提高到一个类型多样、层次多元、适应需求的新水平。针对高校困难群体毕业生,于荣娟认为要构建和完善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全方位保障体系,精准掌握底数和需求,实时更新就业帮扶数据,推动实施个性化帮扶,加大心理和技能支持,切实提升困难毕业生就业能力。同时,通过发放求职补贴等措施,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者提供额外支持,最大程度减轻困难毕业生就业顾虑。针对退役军人群体,孙平认为要通过建立退役军人特色品牌学院、退役士兵网络学习平台、退役军人教育培训联盟等方式,为退役军人提供便捷、有效的学习培训渠道,帮助退役军人顺利实现职业转换,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1.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2.内蒙古高速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