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适才是最好的”,是实事求是在历史教学上的诠释,学校历史教研组参与了广东教育科学课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借此在教学“合适”实践上求索。
怎样做?可概括为“三板斧”:指导学生开展资料学习阅读与探究、参加校外活动;主题发言交流;测试分析,解决学生潜在问题、合理的规划为课题开展铺好路。
第一板斧,“项目式学习活动”筑就情景思维之基,同行切磋丰富思维模式的“菜单”。
项目式学习是大概念教学的集中体现,是历史概念的条理式整合,更突显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依学情、教材、学生的思维素养,以概念为载体,从“小”处入手,落实任务要求。如以史纲上册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为例,把整节课设计成情景剧,分三个步骤,分别是:找素材,如教材关联人物李白、杜甫、韩愈资料;故事演绎,学生要“入戏”并领略、思辨大唐政治制度;辩论提升,学生各阐观点,思维碰撞。为深化学习我们尝试注入多种模式,如概念探究、主题探究、大单元教学探究等。
课题开展的另一特色是学习交流。具体如,研磨课例、研讨活动,在市高考备考质析会做思维素养的分析等。
第二板斧,把本土“潮文化”融入课题之中,使“家国情怀”沉蕴而厚实。
深厚的潮州文化是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养料、家国情怀的依凭。我们利用校园宣传栏,开启主题为“历史深处的潮文化与现代化的潮文化”的宣传;整理教材知识与潮文化的关联内容,如南昌起义与潮州革命“七日红”,辛亥革命与丁未黄冈起义的关系等,盘活了教材知识,开阔视野和思维;书画潮州,潮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课题组以潮文化为专题组织手抄报比赛,学生作品图文并茂,绘出新意,如用“礼”诠释功夫茶、红桃果,用新儒学定义牌坊文化、把潮剧汇入宋元南戏的范畴研究,实践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第三板斧,阅读、研学,使学生思维驰骋于史学的原野中。
我们着力培养学生两方面能力,审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在 “四新”背景下,“刷题”无法刷出能力。我们另辟蹊径,如开出一些书单:《溯源中华文明》《东晋门阀政治》等让学生查找阅读,举行“读一本史书有感”“历史小论文比赛”等活动,内化成学生历史的笔下功夫,客观上利于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
为提高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问题意识,我们举办了研学活动,如“潮人下南洋史”研学,使学生感悟潮人的“红头船”精神,深刻理解其精神内涵。
课题建设“三板斧”的“合适”收获了一些成果,如有价值的研究性学习论文、“潮味”十足的手抄报,有代表性课例的推广,获奖的教研论文,独立见解的主题发言等,这些都成为我们“兜售”课题理念的底气,提升了我们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