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针对初中学生成长实际,史料实证素养的重点不是要求其考证史料真伪和利用史料重现历史真实,而是培养其运用史料认识历史的态度,特别是科学运用史料的能力。初中学生使用史料的一般过程涉及搜集、辨析、解读和应用等四个方面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可通过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搜集等四种能力,来提升史料实证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 史料实证 核心素养
初中学生受研究水平等方面的限制,不太可能鉴别史料真伪和用史料重构历史真实,其史料实证素养,应主要表现为对史料的分析和运用能力。因而,培育学生这一素养,可通过提升其史料搜集等方面的能力来达成。
一、问题引领、充实证据,培养史料搜集力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和工具。要形成对历史的客观认识,必须重视史料搜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科学方法,多渠道搜集史料,培养其史料搜集能力是涵育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内容。而初中生受专业能力、学业负担等因素影响,日常学习中不太可能花大量时间去搜集各种史料。但教师在课堂中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了解史料类型、认识史料价值、知晓获得史料渠道等是完全可行的,这也是提升史料搜集力的必备内容。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驱动学生聚焦问题解决,让学生在梳理史料、交流方法、充实信息等过程中掌握搜集史料的方法等技能,并发展思维、获得新知、提升能力。
例如在讲授《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一课时,教师先出示“天津条约签字情景图”“太平天国运动文字资料”“圆明园遗址照片”等史料,然后让学生聚焦“一场乱局中的变革”这一主题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史料中,哪些史料体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社会的“乱局”?
2.请结合所学知识,提供支持这一观点的其它证据。
3.为进一步了解当时社会“乱局”状况,你还可以怎样做?
设计这三个问题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史料的主要类型,认识到史料能起到印证史实的作用;二是让学生理解证明观点、说明史实需要依据不同角度的丰富史料;三是让学生认识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方法。整个过程中,虽然学生没有进行搜集史料的具体实践,但通过对三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既能更好地了解洋务运动是在“内忧外患”中进行变革的背景,也有利于学生认识史料价值,掌握史料搜集的方法,提升史料搜集能力。
学生搜集史料一般是在问题的驱动下开展。他们对充满探究意味的问题往往感兴趣,并有为解决问题进行探究的强烈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且富有探究味的问题,以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问题中提升史料搜集能力。当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指导和驱动学生课后通过网络搜索、资料查阅、现场察看、人物访谈等多种形式搜集相关史料也很有必要,这的确是提升史料搜集能力,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好方法。
二、立足教材、延伸拓展,培养史料辨析力
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类型、立场、出处,以辨析史实的可信度,并筛选出可信史料是史料辨析能力的具体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来源不同的史料进行比较分析,并在对史料之间或互补说明、或互相印证、或相互矛盾中,加深对史料的认识,辨析史料的可信度,以提升史料的辨析能力。而教材是初中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资源,“一方面教材提供了最基本、最经典的史料,另一方面教材正文和各种栏目的内容都可以被视为进行史料教学的资源”[1]。教学中基于教材史料基础,适当进行延伸、补充,并让学生把摄入的史料与教材进行对比,从而辨析史料的可信度。同时,也可根据教学实际,让学生利用不同史料进行互证,以对史实有更全面、深入的解释。在学习本课“洋务运动创办企业状况”时,教师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材料选择。
要了解洋务运动的内容,下列哪一史料的内容最可信?并说出理由。
1.《清实录》记载李鸿章奏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
2.梁启超在其著作中评价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3.《走向共和》电影中展示了洋务派代表人物开展洋务运动的历史片段;
4.现代历史学者对洋务运动的描述。
让学生选择材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史料的类型和价值,并学会辨析史料的可信度。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用一则材料:
江南制造局枪厂生产每支步枪的成本是白银17.4两,而同期国外生产的成本仅为10两左右。该厂共有员工415人每天只能造枪5支,全年共造枪1500支,平均每人每年造枪不到4支。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提问:你觉得这一史料可信度大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可信的。因为教材中的“相关史事”部分有这样的描述:“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全是官办性质……局内人员的‘薪水工食’竟占了全部经费的80%。它们的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远远低于国外的同类企业。在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中,这类问题也同样存在。”材料与教材中反映的内容基本一致。
学生掌握的史料有限,对材料内容本身的可信度有多大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学生要有这种互证的意识、思维。学生通过适当的史料拓展并与教材中的史料进行联系、对比、印证,是辨析史料的方法之一。同时,学生在辨析时对教材中以“高”“低下”“远远低于”等描述性词语呈现出的军事工业状况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通过这一史实拓展,学生对洋务运动改革的效果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当然,针对具体史料,引导学生从作者立场、时代背景等角度进行辨析十分必要。但基于初中学生的实际,教师更要引导学生把在课堂上看到的影像图片、学术专著、通俗读物等史料与教材中一些最基本、最经典的史料进行联系,让他们在对比中辨析不同史料的内涵、价值,是培养史料辨析能力的常见形式。
三、挖掘信息、深入探究,培养史料解读力
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史料解读能力,才能对史料蕴含的内涵进行科学解读,才能唤醒“寂静”的史料,彰显其内隐价值,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具体、细致和生动。正因如此,课程标准在设定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目标时,明确指出“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2]。可见,培养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是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内容。对史料解读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聚焦关键问题,挖掘有效信息,并对问题的层层深入思考、分析和探究中实现。
如在学习本课“洋务运动不同阶段的具体内容”时,常见的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以列表的方式,从时间、创办者、企业名称等方面进行整理,然后进行适当讲解,再要求学生识记某些内容来展开。当然,自主梳理方式是了解洋务运动内容的有效方法,但从能力和素养角度看,学生完成梳理过程,其思维量并不大。如果立足提升史料解读能力的角度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材料一 洋务运动大事记(部分)
1862年李鸿章奏设同文馆于上海,该馆译出的西书颇多;
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设立;
1866年设船政学堂于福州;
1872年始派学生赴美国留学。
问题1:洋务派采用了哪些方式学习西方技术?
材料二 洋务运动的主持者们如同打开了潘多拉匣子一样,不自觉地引发了中国从防务现代化向其他领域的现代化纵深发展的历史潮流。
——摘编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
问题2:根据材料一中的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该问引导学生聚焦洋务运动的内容,抓住“防务现代化”“其他领域”等信息,得出洋务运动前期和后期发展的重点不同。进一步让学生思考:
问题3: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相比,有何新变化?
这样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思考中,对材料一、二反映洋务运动发展的变化有了更深理解,这一过程思维含量大,学生对史料理解和解读能力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
对史料的深入解读,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更理性地分析和客观评判。当然,在培养学生史料解读能力的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敏锐捕捉史料信息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主动交流、展示自己观点的勇气;既要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也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与探究中,提升史料解读能力。
四、印证观点、论述史实,培养史料应用力
对史料进行科学、有效应用是史料实证素养的集中表现。对中学生而言,史料应用能力具体表现为“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学会根据可信史料对历史进行论述”[3],而不是应用史料来重现历史真实的具体结果。“说明历史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依据史料对某一观点进行探究、印证,说明观点的正确性、不完整性或者不科学性;对“历史进行论述”就是以史料为基础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客观叙述,讲清楚历史中人、事、物是什么。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观点印证和史实论述,是一个史料应用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懂得历史需要用证据说话的深刻道理。
如在学习本课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请用史实说明。
学生充分讨论后,从“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建立了中国近代化的陆、海军;开办了轮船招商局等民用企业……”等方面说明这一观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这样看来洋务运动是成功了?有没有不同意见,请用史实进行论述。
学生A:是失败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洋务企业管理落后,官员贪污腐败,求强未强,求富未富……
学生B:洋务运动创办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有成功之处,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这是它的局限性。
教师不强求学生的观点统一,只要言之有理有据即可。
史料应用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将其融入具体实践之中,通过实际操作与探索不断深化。学生利用史料来佐证个人观点、阐述历史事实,不仅是史料应用能力的直接展现,也是强化这一技能的有效途径。此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史料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更在无形中培育了他们追求真实、崇尚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它激励着学生勇于质疑既有观念与结论,学会基于扎实史料基础,有理有据地提出独到见解,从而培养出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探索的精神风貌。
总之,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教师应立足历史学科特点,既要充分认识这一素养的意义和价值,准确把握其内涵,更要基于学生学情和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方式开展。对初中学生而言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不应以“考证史料真伪”和“利用史料还原历史真实的结果”为重点目标,而要立足运用史料认识历史的态度,提高运用史料能力来实践。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使用史料的一般步骤和其认知规律,通过有针对性的方法,促进学生在史料搜集、辨析、解读和应用等四方面能力的提升,来培育史料实证素养,以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
【注释】
[1]黄牧航:《培育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反思》,《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2年第10期,第18页。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