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2024-08-29 00:00:00赵丽灵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8期

摘 要:教学评价的核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核心素养水平。相较传统的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能够多维度拓宽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能力、全面检测解决问题时的表现水平,从而有效弥补教学评价的过程性缺失。基于表现性评价理论对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希冀从教学评价的角度创新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之道。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表现性评价 核心素养 中国近代史

教学评价的核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核心素养水平。[1]相较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使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展示或作品直接进行评价的新方法。[2]通过高远立意、真实情境、复杂任务和多元指标,多维度拓宽学生历史思维和能力,全面检测解决问题时的表现水平,从而有效弥补传统教学评价的过程性缺失。[3]本文基于表现性评价理论对中国近代史课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希冀从教学评价的角度创新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之道。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分析

中国近代史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业要求是:能够初步阅读和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史料,并运用这些史料分析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知道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从历史核心素养分析,这些要求涉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结合历史学科逻辑,需要教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近代史史料,并在正确的历史阐释中实现教学升维,从而完成对学生良好历史观念的培育。此外,从行为动词分析,学业要求包括知道、理解和运用等,均属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认知领域,其中运用是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能够用客观档案材料正确构建历史认知结构并以史鉴今。

2.基于大单元的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大单元教学概念下的“巩固展示课”,该大单元的知识基于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抗争这一主线。此前学生已经修习了八年级上册的前四单元,对鸦片战争、五四运动等中国近代史基本事实有了一定了解。因此,本课的目标与价值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并超越基础历史知识去真正认识到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探索史、抗争史。

想要实现从客观知识到核心素养的升维,实际上也是强调学生要在记诵历史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历史,本课基于表现性评价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针对性处理:一是,以精心摘录的《申报》补充或替换部分教材内容,增强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也能进一步加强学生解读史料、运用史料的意识与能力;二是,补充金华市著名乡贤邵飘萍的《申报》文章和抗争经历,在地理空间、历史空间上更加贴近学生,使学生能够具体、直观地感受到近代中华民族的伟大抗争精神。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以《申报》为历史载体,以“共话中国近代史的百年沧桑”为情境主题,设“泛读”“精读”“品读”和“云读”四大教学环节,并基于表现性评价的要求,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制定小组合作任务,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本课教学设计思路见图1。

三、表现性评价任务和评价量表设计

表现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尤其强调评价在整个历史教学环节中的反馈性与发展性作用。因此,表现性评价任务的设计应当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能够全面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相对应地,表现性评价量表的设计应当兼具准确度与宽容度。所谓准确度,是指量表内每一个表现性评价指标都准确地对应了学生某一类行为特征或某一种表现水平;宽容度指的是要抛弃非此即彼的对立评价理念,使学生的优劣表现能够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实际上,也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评价领域的具体应用。

本课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见表1。对应的表现性评价量表设计见表2至4。

根据所提供的《申报》,梳理与分析中国近代史基本史实 能够正确辨认出报纸所指向的历史事件,将其按正确的时间顺序排列,并准确分析出报道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情感 能够正确辨认和排列报纸所指向的历史事件,但无法准确分析出报道背后的历史情感或表达上存在不严谨之处(错误少于两次) 基本能够辨认和排列报纸所指向的历史事件(两项加起来错误少于三次),但无法分析出报道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情感 无法辨认和排列报纸所指向的历史事件(两项加起来正确少于三次),也无法分析出报道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情感

四、教学过程

详细教学过程如表5。

课后拓展,在实践中感悟近代沧桑 借助“全国报刊索引”平台,寻找更多近代中国抗争史上的金华身影,并将这些人物的文章、事迹按主题进行归类和分析,制成学习报告

五、教学反思

本课基于表现性评价理念,将复杂任务嵌入核心教学环节中,既能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也能激发评价的反馈作用,从而推动核心素养的培育。然而,在表现性评价的实践过程中发现,教师必须精挑细选提供给学生的历史材料,也必须给予清晰明确的任务指引。此外,还需要关注不同组别评价时标准的一致性问题。这些都是未来进一步完善表现性评价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61页。

[2] 田中耕治:《表现性评价在学校中的应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2页。

[3] 华隽尧:《双减视角下表现性评价的价值挖掘》,《中学历史教学》2022年第7期,第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