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念视域下开放性试题对历史解释的考查与引导

2024-08-29 00:00:00林颖刚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8期

摘 要:核心概念是理解与把握高中历史课程主旨的抓手。通过分析高考开放性试题,揭示其要求考生透析、运用核心概念的机制,即突出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这对高考复习教学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核心概念 开放性试题 历史解释

处于重大变革期的高中历史教学,最艰巨的挑战是课程内容在实践中容易变得零散庞杂。为此,笔者聚焦核心概念,即对居于课程统领位置的核心概念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有关联、有层次的课程内容板块,从而实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在核心概念视域下,深入剖析高考试题,可以更清晰可控地考查、培育、评价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广东卷)第19题(简称“第19题”)无疑是典型的开放性试题。本题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能否达到或接近水平3——“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1]从核心概念角度分析,不难发现本题有清晰的认知结构化呈现,这为高考复习指明了方向。

一、核心概念视域下历史解释的多元化

第19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华古代文明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提供选取的角度共有五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多民族的交融”“外来文明的吸收”“雅与俗的互动”“以复古为革新”,五个角度还附有相应内涵(此略)。

根据第19题创设的情境,中华文明可以从多个角度予以解释,并可以以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期。2022年广东高考第19题要求考生“围绕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两道第19题,一为世界史,一为中华古代文明史,都属于自选角度题,两者相映成趣,体现了广东高考命题的一种连贯性,也体现了命题者都在强调同一个重要认知——“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2]。

聚焦核心概念,我们将会发现中国古代文明史与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史有相似之处——可进行多元解释,而每一种解释都应遵循一定的模式来展开,才能将其描述出来并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如此类推,漫长而伟大的中国古代文明史的历程又应如何分期,也应遵循一定的模式,才能自圆其说。下面分时空组合、有效信息、价值判断三个部分逐一探讨。

(一)引导考生按角度组合时空

“中华古代文明史”这一提法本身就是一个学科课程化的体现,可运用核心概念视域下的结构化认知来予以分析——中华古代是一个大的时空定位,而文明是一个较大的核心概念,包含中华古代可无限延展的、角度相对较小的专题。本题要求学生从某个专题将中华古代解构为若干时期,并且能史论结合地予以解说,各个分期最后又能汇总为一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的小论文,从而让学生对中华古代文明的多种特色有更深而广的认识。

我们的教学活动“应沿着‘了解识记—理解运用—综合探究’的路径”。[3]解析题目的步骤其实也基本一致,心中应有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目标分解的计划。以本题为例,可进行如下解析:

第一步,应按题目要求选取一个自己较能准确掌握其含义的核心概念,如“多元一体”等;第二步,选取角度,搭建基本时空框架,如早期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程”等等;第三步,依据所选取核心概念的阶段特征,组合相关历史现象并予以解释;第四步,提出质疑或进行总结、评价,最后升华成为启迪后人的道理或规律。

(二)引导考生提取有效信息

高考“服务选才”这一核心功能,决定了高考离不开在问题引领之下,考生辨析材料细节并提取有效信息这一关键环节,核心概念在当中起到了统摄的作用,也就是说“概念决定方向,情境提供信息,问题考察素养,三位一体,缺一不可”。[4]根据新教材的特点,提炼核心概念不可或缺,本题就以少见的密集方式陈列五个核心概念,形成角度不同的专题,并附上各专题的“内涵”,让学生按要求展开阐述。这些“内涵”既可以理解为题面上对所举核心概念的明确定义,又可以理解为关于如何分期、如何阐述的有效信息,以供考生参考。

围绕“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不能忽视的有效信息应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通过“交往”而“整合为一体”;围绕“多民族的交融”,不能忽视的有效信息应是“多民族”“交融”“共同创造”。两者肯定有交集,但考生还是应根据有效信息进行仔细辨析,多元一体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是一个”,阐述史实的过程中应侧重中华在各阶段地域的扩展、民族的一体化发展,民族交融强调的是多民族交流交融,阐述史实的过程中应侧重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秀文明成果的互相学习吸收。

与“多民族的交融”相类似但应注意严格区分的是“外来文明的吸收”,根据“域外异质文明”,阐述史实时不应将“吐蕃”“西域”与“天竺”“大食”混为一谈。

“雅与俗的互动”这一角度新颖有趣,大体属于民俗文化史,侧重于“由雅化俗”“由俗化雅”的“转化”,引导学生对雅、俗概念及其流变的深入思考,而考生是否储备了相关史实决定了答案的水平。这道题不禁让人联想到前几年的全国卷选择题:秦汉宫廷角抵戏,百姓“三百里内皆观”(2022年全国II卷)、唐玄宗《观拔河俗戏》(2019年全国I卷)。研究近年各类高考题,确是扩充知识、激活灵感的好策略。

“以复古为革新”要求穿透可能迷惑人的现象抓住本质,关键把握文段的最后一句话“借复古之名行革新之实”。精研其含义可知,复古其实是一种变革的方式,不是为了复古而复古。关于此类变革,结合中国制度变革史、思想发展史,考生应很容易联想到“王莽改制”、唐宋之间“儒学复兴”、康有为“托古改制”、近代“国学复古”潮流等等。在这个专题里,分期可能只是分门别类,各阶段之间不一定有必然联系,也不一定有必然发展趋势,演进主要体现在不断革新这一特色里。

(三)引导考生做出价值判断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5]本题已在题干中给出五个角度作为可选范围,体现了显而易见的价值引导。

假如题目仅限于让考生表达一些情怀和道德,可能谁都说得一样,那题目的效度就不高了,高考不会考得这么不高明。本题首先以一个专题进行总体价值定位,那就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这个专题可统摄事实上不设上限的中华文明的多个侧面,每个侧面都值得我们古今贯通或中外关联地看待。中华文明今天的面貌,博大精深,承古萌新,源远流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唾手可得的,它是在各时期的时空环境里,在各阶层各民族的共同奋斗中逐渐演进而来的。由此可知,高考命题趋势让我们认识到,在备考中对价值观的引入必不可少,而且不能让学生停留在片面、孤立、静止的水平里。

时空组合、有效信息、价值判断,构建了核心概念视域下的多样化解释模式,它服务于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当然也可成为我们破解高考题特别是开放性试题的策略,同时也引导了我们的课程改革方向。

二、核心概念视域下历史解释的自主建构

开放性试题经历了“由最初强调试题形式的多样到最终注重历史知识内涵的提升”[6]的发展历程,如今,开放性风格有渗透扩张的趋势——2023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在同一卷中呈现了两个开放性试题;无独有偶,2023年广东高考题第20题,其中要求就某学者对中英两国早期工厂主的身份不同的原因进行评述,可赞成或另作分析,也具备了开放性。

运用核心概念视域可帮助教师打破单元、课文之间的阻隔,指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从而实现历史解释的自主建构。选择性必修其实可视为核心概念视域下对《中外历史纲要》的初步重组。以选必1为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是大专题、大方向,统摄“政治制度”“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三个专题,三个专题往下层层分解下去,直到大量具体而微的案例,实现了历史的重组,而且将历史以更丰富的内容、更具延展性、更能观照现实的方式呈现出来。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能像编书者一样换角度组合历史,在自主建构中充分感悟历史解释的智慧。

三、核心概念视域下历史教学的取径

万变不离其宗,高考题无非“利用合适的素材并制造思维冲突,在冲突基础上借助问题驱动,实现学习任务的完成”。[7]鉴于当前教学评一体化的趋势,高考进行怎样的思维冲突、问题驱动,高中历史的教与学就应有怎样的思维冲突、问题驱动。那么,本题制造了怎样的思维冲突?又借助了怎样的问题驱动来落实历史解释素养?笔者认为,我们至少可由核心概念的矛盾找出五个思维冲突:

①中华文明与不同地域的文明、不同民族的文明;②多民族交融与共同创造;③中华文明与域外异质文明;④雅与俗;⑤复古与革新。

紧接着,就是解决以下五组必须自主发现并追问下去的问题:

①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体现多元一体?②交融过程中怎样实现共同创造?③为什么能包容异质文明?有什么包容的表现?带来了什么影响?给今天的对外交往带来怎样的启示?④雅与俗为什么能够转化?怎样转化?这样的转化带来了什么影响?⑤既然是革新,为什么又用复古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对中华文明的演进带来了什么影响?

我们说历史地看待问题,就是在搞清核心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的前提下,能够紧扣所选角度明确分清历史时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可见,介入核心概念视域,有助于找准思维冲突,实现历史解释的问题驱动,有利于历史学科的教、学、评。

通过提供素材,要求学生从中提取信息来进行历史解释,已逐渐成为近年来各类高考历史试题的主要考查方式,而历史解释属于较高层级的素养,以2023年广东高考历史第19题为例,要求具备对历史陈述主观性的认识、具备史料整理的能力和揭示背后深层因果关系的能力,对学生要求较高,相关培育工作仍需重视,而介入核心概念视域提供了不错的思路,它引导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评中都应重视从深度、广度上掌握核心概念,加强对所学知识、所遇素材的结构化认知,从而进一步提升关键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注释】

[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71页、第5页。

[3][4] 刘洪生、汪琪、林泽编著:《核心概念统领下的中学历史深度学习实践研究》,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22年,第55、57页。

[6] 张金超:《以开放之道行务实之路》,《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年第3期,第22页。

[7] 楼卫琴:《批判性思维介入复杂问题情境创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年第4期,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