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及其路径,为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新路径。教师援引初中“小钱币,大历史”的学习主题,依托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货币类”插图资源,适当补充文献资料,融合数学、思想政治和美术等学科素养要求,探索高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 货币类插图 高中历史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为进一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历史课程设计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1]这为初高中历史学科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厘清了路径。依托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货币类”插图凝练“货币历史”主题,从“货币的历史”和“货币中的历史”两个层面,融合数学、思想政治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一、“货币的历史”:梳理教材,初识“货币类”插图的基本信息
“货币类”插图主要分布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和三册选择性必修教材中。“表格法是以图示意,以表解意,配以简明的符号和浓缩的文字,构成清晰美观、通俗易懂的表格样式,以表述概念、反映知识联系的一种教学方法。”[2]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可用“简明的符号和浓缩的文字”,制作“清晰美观”“通俗易懂”的表格,提高学生的分类和概括能力,以期弥合高中历史与数学间的罅隙。
学习活动:查阅五本统编教材,以表格形式整理“货币类”插图的基本信息。(要求:分类合理,信息准确完整,语言精炼)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查阅教材,初步梳理出分类的资料,做好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基础工作,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初步培养研究意识和能力。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教材“货币类”插图表,如表1。
表1形象具体、信息集中、简洁直观,一目了然地明确了教材所选“货币类”插图的数量、所属课文及模块等基本信息。学生表格制作的基本技能,提取有效信息和科学分类的能力,在整理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货币中的历史”:据表设问,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路径
货币从古至今在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货币史是历史的一部分,研究货币史,总的目的是帮助理解历史。”[3]教师设计“货币历史”主题学习活动,意在将高中历史课程与数学、思想政治和美术等课程的知识、方法结合,通过追问表格,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
(一)初问表格,培育“数据分析”与“史料实证”等素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取数据,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推断,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知识的素养。”[4]依托表1设计学习活动2,引导学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释读表格,初步培育“数据分析”素养。综合学习成果如下:
1.宏观层面,选图经典、科学性强。据表1可知21幅“货币类”插图来源明确、画面明晰,与教材模块和课文叙述主题形成图文互证关系。如《春秋时期晋国布币》为选择性必修1第15课“课文导图”,与左侧《诗经·氓》中“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形成图文互证,诗中的“布”应为“布币”,是先秦的一种铲形铜币。由此可见,教材插图是发展学生“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优质资源。
2.中观层面,选图多样、均衡性高。学生绘制了更为直观明晰的《货币类插图材质分类数量及比例图》,发现插图中的货币材质以金属类货币为主,共16件,约占80%;从产生地域来看,以中国货币为主,共16件,约占80%;从产生时期来看,古代货币占主导地位,共14件,约占70%,且以中国货币为主。这些货币属类与教材内容分布呈正态比例关系,春秋战国至秦汉是我国货币转型的关键时期,教材所选插图较多,凸显了秦朝统一货币的深远意义,彰显了秦朝的历史地位,充分体现了教材图文信息选取的均衡性原则。
3.微观层面,选图清晰、可读性好。例如,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学思之窗”中的《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图中的金币是在北魏(386—534年)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年)的金币,“该类金币在我国出土数量很多”。教材设问:“上述材料可以用于佐证什么历史现象?”学生据货币铸造国、货币出土地及出土数量等分析可知,此时期我国与拜占庭帝国等西方国家商贸频繁。“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已经出土了36枚拜占庭帝国金币及其仿制品……都是通过当时的丝绸之路流入,它们是当时东西方商品相互交易流通的必然产物,且根据它们的铸造时期及出土发现的墓葬年代可以判断出它们在中国的流通时期为四世纪到八世纪……”[5]
学习活动2据表分层设问及诠释,通过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及展现等环节,培育学生数学学科的“数据分析”素养;在阐释插图“科学性”“均衡性”和“可读性”特征中,涵育了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表格编制及分析是融通培育“数据分析”和“史料实证”素养的桥梁,也是实现数学和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路径。
(二)次问表格,培育“公共参与”与“时空观念”等素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描述货币形态的变迁,了解货币的职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6]以培养学生正确积极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达成“公共参与”素养提升的目的。依托表1,基于思想政治和历史课标,精选材料,设置学习任务:
材料一 我国纸币的成长历程,可以简述如下:
(1)从民间创新到政府授权,进而政府规范与强制发行——北宋;
(2)从无面额到有面额——两宋;
(3)从无界期到有界期——金代;
(4)从地域性到全国性——元代;
(5)从有准备金到无准备金——明代;
(6)从年号纸币到一贯性纸币——明代。
——吴承明、陈争平《中国市场通史(第1卷)》
问题1:模仿材料一,依据表1,梳理我国货币演进史,指出演变的关键节点并说明依据。
学生梳理如下,商朝: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秦朝:形制杂乱到形制规范;汉朝:铸币从地方到中央;唐朝:从文书重量到通宝元宝;宋朝:从金属货币到纸质货币;明朝:铜钱纸币到白银为主;近代:手工铸币到机械铸币;现代:从实物货币到虚拟货币。结合教材指出节点一为“秦统一货币”,依据是插图01至08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时期的代表性货币,插图12集中体现了转型节点,即秦统一货币形制为“圆形方孔钱”;节点二为“宋朝出现纸币”,依据初中教材“四川交子为纸币雏形”可知,交子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造纸及雕版印刷技术发达的产物。
材料二 路中纷纷,行人悠悠,载驰载驱,唯钱是求。朱衣素带,当涂之士,爱我家兄,皆能无已。执我之手,说分终始。不计优劣,不论贤否。宾客辐凑,门常如市。颜言:“钱无耳,何可谙使?”岂虚言哉?
——[西晋]成公绥(231—273年)《钱神论》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处后。处前者为君长,处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
——[西晋]鲁褒(生卒年不详,活动期晚于成公绥约二十年)《钱神论》
材料三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彩泽流润,善疗饥寒坤扼之患,立验。能利邦国,行贤达,畏清廉。贫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至非礼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役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舍宜谓之义,使无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唐]张说(667—730年)《钱本草》
闲来偶读《钱神论》,始识人情今益古。古时孔方比阿兄,今日阿兄胜阿父。
——[明]袁宏道《读钱神论》
问题2:比较材料二、三,分析其主要观点、背景和历史影响。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该如何看待金钱?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2,晋初成公绥因“少时家贫”,认识到金钱作用巨大,以第一人称刻画了金钱为众人特别是统治者所耽爱,首次提出“钱神”之名。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金钱的作用越来越大,以致被神话。西晋惠帝元康年间鲁褒作《钱神论》,分析了货币的起源及功能,批判了当时日益滋长的货币拜物教。张说是开元盛世时的著名政治家,长期当国秉政,深知钱之利弊,他以“药”喻“钱”,肯定了货币对国家、社会贤达的益处,认为钱以均平为佳,不然则易生乱滋生弊病,强调取之要有道,取之非礼易伤人。“金钱有聚有散,贵在流通,对待金钱应采取道、德、仁、义、礼、智、信七条原则。”[7]我们能从鲁褒和张说辩证的金钱观中获得诸多启示。明末文学家袁宏道认为明朝金钱崇拜比西晋更严重,从侧面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者阶层崛起,所引发的思想变化,此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例证。
总之,问题2设计较为开放,以期引导学生分析晋至明人们金钱观念的变迁,以此为基础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以“时空观念”为切入口,培育学生“公共参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构建历史与思想政治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形成育人合力。
(三)再问表格,推进美育浸润行动研究
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后,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美育的育人功能势在必行。我们以表1中“货币类”插图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插图,将美育浸润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相融。
例如,以插图19《拜占庭帝国的金币》为切入口,精心选取了三枚金币开展拓展阅读,试图串联丝绸之路西端的千年帝国简史。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的部分疆土,也为罗马法的发展贡献良多。狄奥多西二世组织编著了《狄奥多西法典》,贡献了罗马法历史上第一部官方法典。为纪念这一里程碑事件,他发行了一枚重3.9 克,直径20.3毫米的金币(图 1),狄奥多西二世戴头盔、佩甲胸的形象被镌刻在金币上,镌刻的文字意为“我主狄奥多西·虔敬幸福的奥古斯都”。
“拜占庭帝国千年历史长河中,查士丁尼却被称为‘最后一位伟大的罗马皇帝’,他在位期间铸有金银铜等多种材质的货币。”[8]其中包括重4.5克,直径20.4 毫米的金币(图2)。他戴头盔、佩甲胸,右手持十字球、左手持盾牌的形象被永远镌刻了下来,镌刻的文字意为“我主查士丁尼·万岁奥古斯都”。金币背面是守护神安淑莎的站像,她右手持长十字架,左手持球,人像右下方有芒星。
君士坦丁九世时期铸造的钱币,基督教色彩浓厚。金币(图4)重4.3克,直径27.6 毫米,正面是耶稣基督胸像,币面镌刻的文字译意为“耶稣基督·王中之王”;背面是君士坦丁九世手持权杖及十字球,文字意为“君士坦丁罗马国王”。
古今中外任何国家的历史,都会在货币上留下印记。准确释读教材货币上的印记,能让我们穿越时空感受时代的兴衰变迁。这方寸之间的“历史”蕴含着无穷的魅力,我们在感受美的同时,涵养了美术学科“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等素养,这亦是推进美育浸润有益尝试。
教学离心力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偏离“学生中心”或“素养培育”的倾向性。学科分野视域下的高中学科教学较多地呈现出离散性特征,集中表现为学段间广筑壁垒而彼此隔离和学科间自我封闭而相互分离,这既是对新课改“学生中心”教学理念的肆意曲解,又是对素养培育融通性和系统性的自我戕害。本文探索高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路径,探寻破解教学离心力的有效方案,以减少学科教学间不必要的内耗,切实打通学段间和学科间的教学壁垒,形成基础教育教学的育人合力,从而将学生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39页。
[2]葛胜文:《巧用表格法 高效评析化学实验》,《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年第8期,第64页。
[3]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绪论。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6页。
[5][法]F·蒂埃里、C·莫里森著,郁军译:《简述在中国发现的拜占庭帝国金币及其仿制品》,《中国钱币》2001年第4期,第10页。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31页。
[7]谭家健:《鲁褒的<钱神论>及其影响》,《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48页。
[8]孟祥伟:《一枚钱币,一段历史——金币上的拜占庭帝国》,《金融博览(财富)》2019年第2期,第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