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引入地方史有助于浸润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地方史与教材内容的结合,可以形成情境创设的合力,提升历史解释的张力,增强情感生成的动力,使历史教学契合了从具体走向抽象、从感性走向理性、从逻辑理性走向价值理性的教育规律。
关键词:地方史 家国情怀 三重逻辑
地方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特色鲜明,常见于公开课,能深刻触动学生心弦。其成效源于遵循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逻辑理性到价值理性的教育递进规律。家国情怀作为人文与价值理性的体现,亦需此规律引导。因此,地方史与家国情怀的结合蕴含多层逻辑,明晰这些逻辑有助于优化教学实践中的融合应用。
一、融入地方史,形成了情境创设的合力
史料情境教学成为历史课堂关键,但史料繁多致学生难以深入。采用生动鲜活史料,有助学生感性触摸历史,培养理性与抽象思维。地方史资源丰富且具地域特色,为情境创设提供本土化素材,与教材互补,共促复杂情境中家国情怀的深化。
融入地方史,让情境兼具地方性与国家性。以苏州近代地方史为例,教师在进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时,搜集整理了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成立的相关素材:
1925年9月,经中共上海地委批准,侯绍裘等人在苏州市体育场路4号原苏州乐益女子中学内秘密成立中共苏州独立支部;1927年“四·一二政变”前夕,侯绍裘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31岁。他在《我们应该做怎样的青年》一文中曾提出“以最多数人之最大幸福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最大责任” 。
——摘编自《中共苏州地方史(第一卷)(1919—1949)》等
寥寥数语,将地方党史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相联结,形成了地方性与国家性相结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知晓了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成立于国民革命过程中,既关联了中共诞生的史事,又融入了国民革命的知识,在复杂的融合情境中感受了革命的艰难和敌人的残酷,体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初心。地方史与统编教材的共同感召,为浸润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了情境合力。
融入地方史,让情境交织过去时和现在时。地方史因其贴近现实生活,可以促进历史情境与现实情境的交汇,更能触发学生的情感生成。以苏州现代地方史为例,教师在进行《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教学时,可借助苏州地方史资源中的人大代表选民证,解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和意义。教师引用苏州市虎丘街道朱金森所保存的其继父沈金坤1953年的选民证图片,选民证上的时间为1953年10月31日,盖有“苏州市西区选举委员会印”的红色印章。从历史背景来看,1953年3月1日《选举法》正式颁布施行,下半年全国各个地区的民主选举逐步展开,这张选民证正是《选举法》颁布后的首批选民证。如此情境创设,通过社会生活中的一张选民证,融合了家史、地方史和国史,交织了过去时与现代时,立足当下人大代表的选举,学生能够从苏州地方普通民众的视角体会到家与国的民主政治互动,感受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家国情怀。
二、拓展地方史,提升了历史解释的张力
学习地方史是一个认识历史、思考历史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最关键” [1]。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地方史,由此及彼,引发学生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升历史解释的张力,以此深度浸润家国情怀。
拓展地方史,可以撬动教材核心知识,透视历史现象的文化意蕴。以苏州地区的寒山寺和观前街为例,学生并不知晓一寺一观创建的年代。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代,属于佛教禅宗名寺;玄妙观创建于西晋时期,曾是当时最大的道观。教师通过拓展,可以揭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特征。寒山寺所代表的佛教禅宗,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本土化的产物,体现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如果置入唐宋大历史中进行拓展解释,还可以引导学生透视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佛道思想盛行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因此,课堂教学若能从学生熟悉的地方史入手,与教材建立联系,并进行拓展延伸,可以让历史解释不止局限于知识层面,还可以导向现象背后承载的文化意蕴,以此培养学生对文明多元并存与交流融合的理解,进而增强对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特质的认同感。
拓展地方史,可以钩沉教材历史人物,映衬历史人物的时代价值。以苏州澹台湖这一地名为例,借助《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孔子的记载,把地名拓展到人名,再对人名进行拓展解读:澹台灭明,字子羽,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澹台湖的命名,就是为了纪念孔子弟子澹台灭明曾在此附近居住讲学。从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来看,孔子弟子在此讲学,儒学由中原地区向南方传播,反映了东周时期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让学生感受到了士人于社会动荡之际著书立说、讲学传道的理想与情怀。教师对地名的拓展,钩沉了历史人物,揭示了特定时期的历史现象,拓展了历史的时代价值,提升了历史解释的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升华地方史,增强了情感生成的动力
情感是情的感受,即情绪过程中的主观体验。[2]就地方史教学而言,这种主观体验越强烈,生成的情感就越丰富。因此,在地方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地方史中的情感元素升华到国家层面,以此增强情感生成的动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升华地方史中的个体情感,为价值认同提供历史动力。地方史中保存了许多对国家抱有深厚感情的历史人物事迹,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以苏州潘氏为例,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课中有大盂鼎的附图,大盂鼎正是在苏州潘氏数代人悉心保管下,历经晚清、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潘氏后人潘达于先生将大盂鼎赠予国家。战乱纷争、社会动荡、利益诱惑等均未能影响潘达于先生对文物保护的执着。大盂鼎,不仅成为研究分封制的重要史料,更见证了潘氏家人深厚的家国情怀。教师通过讲解大盂鼎的流传过程,让学生感受了潘达于先生保管妥藏之艰难、不为利诱之坚守,认识到将鼎捐献给国家的举动中饱含了对新中国政权的高度认同之情。认知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升华地方史中的群体行为,为价值实践提供了情感指引。地方史中民众群体的积极行为,往往能够彰显家国情怀的集体共鸣。以苏州近代市民群体为例,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苏州商会招股集资自办电灯公司,苏州市民踊跃认购,于1920年在胥江畔建成一座相当规模的电厂,向全市供电。由此引发日资控股的振兴公司迅速破产,最终低价归入苏州电气公司。在五四洪流中诞生的苏州电气公司,见证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民族工业的不断发展,同时也见证了苏州民众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强大力量,反映了民众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工业的救亡性质。升华近代苏州民众的群体行为,可以为当代学生的价值实践提供情感指引。
地方史融入教材进行历史教学,能够将学生置于多元融合的具体情境中,还原地方历史与国家历史的变迁,从心灵上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触摸理解与情感体验中“学到自信,学到理智和智慧,获得爱国心和高尚的人类情感,做一个富有人性、善于反思、负责任的有健康精神,以及追求文明进步,并努力奉献的现代人”。[3]这正是让学生从具体走向抽象、从感性走向理性、从逻辑理性走向价值理性的过程,在多重逻辑中深度浸润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注释】
[1] 叶小兵:《历史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31页。
[2]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1页。
[3] 赵亚夫:《历史教育人格理论初探》,西安:未来出版社,2005年,第341页。
* 本文为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融入苏州近代地方史涵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的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2021/Q/01/018/1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