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为例进行深度教学探究

2024-08-29 00:00:00吴文好丁守权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8期

摘 要:推行深度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深度教学,需要教师进行教学“点拨”:在学习关键之处点拨,构建知识脉络;在思维受阻之处点拨,激活历史思维;在新旧知识联结之处点拨,促进知识的迁移;在情感升华之处点拨,涵养品格。现以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为例,探讨通过“点拨”方式进行深度教学的策略与途径,以此落实核心素养。

关键词:深度教学 点拨 赋税制度

深度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历史教育,是核心素养培育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其基本概念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理解”,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及逻辑建构,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运用相关史料进行历史解释,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2]实现深度学习重要的条件是教师的深度指导,教师恰当、有效地支持和引导是学生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原因和条件,[3]这说明进行深度学习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进行深度教学。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点拨”具体内涵为:“点”就是点重点,在关键地方、问题给学生以启发;“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以此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思维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主要讲述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关税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本课的部分内容概括性强、时间久远,使学生感到陌生并难以理解。因此,本课需要教师在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并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王朝背景下百姓的赋税和劳役负担,及其与国家财政的关系。

教材内容以“国税、关税、个人所得税”为主题进行编排,学习主题明确。国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关税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税费,个人所得税则是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税收的不同种类和作用。

本课的重心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以及当代关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演变。核心问题是分析赋税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以及不同时期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

本课的立意是让学生理解赋税制度对国家财政收入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认识到赋税制度的演变要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相适应,以及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二、教学环节设计

(一)在学习关键之处点拨,构建知识脉络

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新知识的最重要之处,在关键之处“点拨”,有助于梳理琐碎、杂乱无章的内容,构建清晰的知识脉络。对本课来说,唐代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变革的重要节点。在此处点拨,有助于引导学生梳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在赋税形式、赋税标准、赋役关系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案例1】

材料一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予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五代]刘昫《旧唐书·杨炎传》

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赋税制度有何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2.有人认为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起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结合材料,分析两税法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设计意图及相关阐述】

在重难点之处“点拨”,帮助学生梳理教材,认识两税法承上启下的地位。它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在税收对象上,确立以资产为宗的计税原则,提高了财政税在税收中的地位;税收形态上,开始缴纳货币税,逐步取代实物税。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两税法简化税制,扩大征税面,增加了王朝的赋税收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改革并不彻底,丁税未完全取消,物价上升及附生杂税导致百姓负担沉重。

(二)在思维受阻之处点拨,激活历史思维

深度学习是一种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发展为目的的学习,强调高阶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4]相比浅层学习,深度学习对学习者的思维要求达到分析、评价、创造等层次。历史学科的深度学习要求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方式,认清历史的本质与发展规律。[5]学生难以理解明清赋税制度的变化与两税法的关系以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此时就需要教师的“点拨”,进行深度教学。

【案例2】

材料二 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改革的继续和发展,将税收归并为单一的土地税,简化了税收的原则和手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不均的严重情况,减少了户口隐漏。……与以往赋役制度密切联系的人丁编审制度也因此失去意义,并于乾隆十七年最终停止,农民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之上,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流动、佣工、经商、从事手工业。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清朝前中期的人口增长趋势

思考: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赋役制度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赋役制度的改革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设计意图及相关阐述】

通过点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导学生梳理出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线索。“一条鞭法”既是对两税法的延续,又下启清朝的“摊丁入亩”。它化繁为简,合并赋役,以田为纲,以银代役,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摊丁入亩”将丁银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地丁银,使征税对象转向土地,减轻百姓负担,缓和了阶级矛盾。

从两税法到摊丁入亩,赋税征收对象从人丁转向资产,货币税逐渐取代实物税,改革相互衔接,逐步推进。明清赋税制度改革是封建社会晚期经济发展的结果,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推动工商业发展。改革简化税收征收程序,提高效率,减轻人民负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保障政权运转,提高国家治理效率。

(三)在新旧知识关联之处点拨,促进知识的迁移

历史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新旧知识间具有关联性。在新旧知识关联之处“点拨”,引导学生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由于教材未详细说明近代以来税种变化的缘由及其对国家治理的影响,造成学生学习时遇到知识断裂,难以理解。适时“点拨”,学生会更易理顺中国赋役制度演变的古今历程。

【案例3】

材料四 中英《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此后,直到1931年国民党政府乞求帝国主义国家取得形式上的关税自主权为止,中国的海关税则,非经帝国主义国家一致同意,不得更改。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同意“海关聘用英、法、美三国人员帮办税务”,中国海关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19世纪70年代后,收回关税主权的呼声渐起。如郑观应提出“收我利权,富我商民,酌盈剂虚,莫要于此”;张謇不仅著书立说,还发起成立“主张国际税法平等会”,敦促巴黎和会承认中国关税自主。

——夏保国《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与收复》

思考:

1.思考近代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的消极影响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2.结合教材内容,简述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的历程。

3.新中国成立以来,关税制度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及相关阐述】

通过点拨,实现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认识关税自主权的重要性并理解晚清面临民族危机和国家财政困难,需要寻找新税源以维持政府运转的逻辑。伴随近代国家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关税制度也在演变,中国赋税制度逐步趋于国际化和现代化。

【案例4】

材料五 第二条下列各项个人所得, 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一)工资、薪金所得;(二)劳务报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五)经营所得;(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七)财产租赁所得;(八)财产转让所得;(九)偶然所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18年8月31日修正)

思考:

1.结合所学,分析新中国直到 1980年才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原因?

2.结合时代背景对2018年版个人所得税法的变化做出合理解释。

3.谈谈如何看待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变化调整?

【设计意图及相关阐述】

通过对改革开放后个人所得税制度不断修订的原因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时代背景对税收制度的影响,实现新旧知识的关联。同时,也能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的重要意义。

(四)在情感升华之处点拨,涵养品格

新课程新教材强调正确的价值立场与价值判断,关注教学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社会性情感、态度与责任感。因而,在情感升华之处点拨,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涵养品格。

【案例5】

材料六 一个国家赋税制度的优劣,以及老百姓赋税负担的轻重,的确与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政权的兴衰的存亡。税收自古以来就与国家、社稷、政权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血肉联系。没有税收,国家和政权就没有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

——曾国祥《赋税与国运兴衰》

思考:

1.思考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的赋役制度与现代社会中的税收制度有何异同?

2.赋税制度与国家治理有什么关系?

3.回顾中国历次的税制改革历程,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设计意图及相关阐述】

通过情感升华之处“点拨”,引导学生认识到古代中国的赋役制度本质上是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现代中国的赋税改革则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支持可持续发展等。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赋税制度改革与经济发展、民生福祉、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和国家民族命运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对国家、民族产生真挚的情感,以落实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素养。

三、结语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点拨”进行深度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摆脱“浅层学习”的困境,实现对知识点的充分理解和应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进行家国情怀情感教育。通过本文分析可知,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点拨”进行深度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和策略。

【注释】

[1][2]郭华:《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改进》,《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第1期,第10页。

[3]段兆兵:《让学习有效通达深处》,《当代教育科学》2022年第10期,第24页。

[4]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11期,第57—62页。

[5]姜芳芳:《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以“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为例》,《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3年第4期,第52页。

*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历史核心素养下乡村高中学生高阶思维培养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YQJK6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