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质教育高度发展的进程中,义务教育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核心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将教、学、评相结合,转变一直以来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对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实施全过程,实现“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转变,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就小学科学而言,科学素养多体现在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以及态度责任等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方面。通过在小学科学课堂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模式,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和成果,给学生实时性反馈,从而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技能。对此,在高效课堂创新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聚焦于素养目标,基于课程标准、基于具体学情、基于评价,建立以素养目标为导向的“教”,从而在正确目标的驱动下,促使学生主动建构和整合新知,实现知识正迁移,帮助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促进科学素养发展。基于此,本文就聚焦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评一体化”构建策略进行探究,以此为参考。
一、小学科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的重要性
(一)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一直以来,传统教育观念主张“唯分数论”,对学生的评价多以成绩作为标准,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时,难以得到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而在“教—学—评”一体化教育理念下,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能够更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让学生依据评价目标,对科学事物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不断发展。
(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化发展,能够结合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以及学生的具体学情,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做出评价,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能力以及态度责任等。而从学生个体实际需求着手,针对学生个体的具体表现作出针对性的评价,能够更好地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评价”三方面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新课改教育理念相契合,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聚焦科学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评”一体化构建策略
(一)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目标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构成,凸显核心素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尤为重要。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的构成要素,教师能够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回归教育本质。而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借此打造小学科学高效课堂。通过将科学能力和科学知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能力以及态度责任等作为设计教学目标的重点,教师能够为学生打造全新教育课堂,凸显科学学科核心素养。除此之外,在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从教、学、评一体发展的角度出发,融合“教”与“学”,使“教”更有“法”,做到根据学生个体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教”。通过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能够使评价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更好地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可见,教学目标的确定便显得尤为重要,能够更好地为小学科学课堂的打造提供教育指导。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单元5课《不同环境里的植物》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对于素养目标的确定,从科学知识目标来看,一是让学生对植物生长环境进行观察,发现植物的形态与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发现冬青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方法。从科学探究目标来看,一是能从植物和环境的图片等资料中分析出植物适应环境;二是能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并描述冬青树和杨树树叶的特点。从科学态度角度来看,一是促使学生在好奇心理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植物适应环境的探究兴趣;二是能以探究现象为依据,设计可行性的探究方案。在上述案例当中,从科学素养目标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既做到教学评一体化,又能够为后续教学课堂的开展提供详细指导,对于提高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2.确定教学知识技能,发展教学核心素养。
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确定教学内容中包含的知识与技能。在5课《不同环境里的植物》这一课的教学中,在明确素养目标的情况下,教师还需要教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为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参与科学实践探究活动中发展核心素养。在本课程知识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五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并通过比较大叶黄杨与杨树叶子的不同,探究不同植物适应不同环境所应具备的本领。而学生则通过设计探究常青树是否落叶的方案进行,从而在参与这一科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巩固所学科学知识与技能。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学生对常青树是否落叶方案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更好地将教、学、评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活动设计
1.“教”与“学”嵌入评价。
在现代化教育变革发展的进程中,“教—学—评”的核心应当放在目标制定上。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挖掘课程资源,更好地为科学课堂的打造打好基础。教材作为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参考。在应用中,科学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挖掘资源、分解课标,并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能够更好地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通过挖掘课程资源,在教、学、评中共享学习目标,确定的教学目标用于证明目标任务的达成,能够更好地提高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与此同时,将科学课程的“教”与“学”嵌入评价当中,在设计评价任务之后,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发展。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2课《热胀冷缩》的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参考课标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基于“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提出“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学生要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分析学生具体学情可知,大多数该学段的学生对科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已形成一定的科学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科学探究能力,但设计实验和系统探究实验的能力有待提高。分析教材可知,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温度计液柱上升和下降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第二部分是以实验设计对气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变化进行研究;第三部分是以铜球加热和冷却实验研究固体受热和遇冷体积变化;第四部分是以热胀冷缩原理解释实际生活现象。以教学分析明确素养培养方向,设计评价任务,将“教”和“学”更好地嵌入评价当中。例如,在学生借助实验设计对气体受热和遇冷时的体积变化进行研究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研究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以及目标的达成情况,判断教学实施有效性,促进教、学、评结合。
2.“评”与“教”整合。
对于教师而言,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课堂当中,要做到“教”与“评”相结合,需要在具体教学中做好呈现评价任务、收集评价信息以及处理评价信息三项任务,使“教”的工作和“评”的工作能够保持高度一致,将评价任务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当中。在呈现评价任务的过程中,对于评价任务的设计,需要遵循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评价任务。对此,科学教师可以借助PPT、直接表达以及举例说明等多种形式呈现评价任务,并鼓励学生参与制定评价规则,明晰评价任务。在收集评价信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倾听、对话、观察等方法收集评价信息,为后续开展评价以及解读评价标准提供参考。最后,在进行评价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达成的学习目标给予肯定、对于存在不足的地方给予补充,通过进行积极地纠正和梳理,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将教与评相互结合,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6课《肥沃的土壤》的教学为例,根据教学内容呈现的信息,可以得知学生需要围绕“肥料袋制作”,了解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究竟会怎么变化等开展探究学习。此时,评价任务设定为:一是让学生亲眼看到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从而验证假设;二是让学生观察记录,并做好活动手册;三是培养学生持久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明确评价任务,促使学生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选择香蕉皮、韭菜叶等容易腐烂的植物,并记录在塑料袋中放了哪些物品,以便今后查询、对照。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巡堂、参与小组肥料袋制作等形式,了解学生在肥料袋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的解决方案,不断丰富评价信息。在完成评价信息搜集后,教师可以对评价信息进行正确处理,肯定学生在评价任务当中的积极表现,并及时就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实现“教”与“评”的有机结合。
3.“评”与“学”结合。
就学生而言,参与小学科学课堂,需要明确评价任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评价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产出”情况,通过自主独立学习或者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生产”学习成果。最后一阶段,学生还需要分享学习成果,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将具体的学习情况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有利于“学”和“评”的相互结合,提高小学科学学科的实际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课《声音的传播》的教学为例,根据教学内容,将评价任务确定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学生在对声音在空气中、水中以及固体中的传播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检测——得出结论这几个过程,深刻感受声音传播需要的介质。在探究声音传播这一科学实验时,学生首先提出声音是否可以在固态介质中传播这一问题,与此同时,提出猜想和假说:固体介质可以传播声音。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制作“土电话”,将运用棉线连接两个纸杯,此时两个学生分别手持纸杯,一个学生对着纸杯说话,另一个学生则可以通过纸杯听到声音,从而验证声音是可以通过固体传播的。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成果,追问:声音既然能够在空气中、固体和液体中传播,那么是否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呢?对此,学生可以利用真空罩和闹钟进行科学实验,对这一猜想进行论证,最终得出声音在真空中是无法传播的结论,此时,有学生会提出疑问: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那么宇航员在外太空真空环境下如何进行交流,得出以电子设备进行交流的结论。最后,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呈现探究结果,并围绕研究成果,进行小组间的分享、互评和交流,从而能够更好地、及时地查缺补漏,完善知识框架。同时,借助这一方式,教师也可以将“学”和“评”相结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创新设计,首先教师需要明确科学知识与技能、以及素养目标,并在明确评价任务的同时,指导学生完成评价任务,产出学习成果,并由教师搜集和整合学生的评价信息,从而更好地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同评价任务的完成结果相结合,落实“教—学—评”一体化,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