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高年级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

2024-08-28 00:00:00刘桂兰
家长·中 2024年7期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要求教师基于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结合具体学习任务群的内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多项语文思维的形成和综合语文能力的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强调对问题的辩证性思考与表达。在新课标深入落实的背景下,在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的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时,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通过比较、推理、质疑、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以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高年级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为题,介绍和探究了在小学语文高年级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必要性、关键准备和具体策略。

一、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必要性

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接收信息的渠道,以及更大的自由讨论空间,这也容易让许多未经筛选的信息进入了思维认知发展还不够完善的少年儿童的视野,其中一些不良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学校和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和辩证思维的培养,有意识地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强调思辨性的阅读和表达教学,依托语文课堂上由教师引导的质疑、分析、思考和判断来提升学生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表达的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必要性就体现在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推动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完善学生看问题的视角上。

(一)有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是一种指向批判性思维这一高阶思维的学习任务群,与传统意义下的阅读与表达相比,其强调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不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还深入到对文本背后逻辑、论据和证据的挖掘与推理上。这正与批判性思维的逻辑相符。站在这一视角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必要性首先就体现在能够助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内涵展开更深层次的探究与思考,并基于实际的探究和思考来形成信息辨别意识和批判性观点,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辩证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二)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多角度思考

以思辨性为主要特征的语文阅读与表达教学强调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在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多角度思考的鼓励和引导,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阅读文本和探究议题时。小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误区,但在不同的视角下,任何观点都可能被证实或证伪,因此学会多角度思考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基于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必要性又体现在能够助力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在形成多角度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后,在面对问题时也就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三)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看问题视角

在思辨性的阅读与表达中,“思”和“辨”是最关键的两个点,且“思”和“辨”这两种行为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支持和相互推动的关系,无论是在“思”中“辨”还是在“辨”中“思”,学生看问题的视角都能得到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因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必要性也体现在能够完善学生看问题的视角。在阅读文本与输出观点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基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文本中涉及的问题和挖掘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同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不同信息的收集和整合来展开理性分析。养成习惯后,学生便能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更独特的认知与见解。

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关键性准备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语文学习任务群中的一种,因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开展需要建立在学习任务群的大框架上,教师需要先以学习任务为教学载体,通过一组存在一定关联性的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展开指向思辨性的阅读与表达,再通过思辩性的阅读与表达训练来完成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能力的培养。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视角下,在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前,教师需要从确立合理的思辨方向、设定明确的思辨目标和构建科学的任务体系三个视角出发,通过学习任务的设计与整合来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一)确立合理的思辨方向

学习任务群本质上就是多个存在关联的学习任务的集合,而这些学习任务都有着一个相似的主题和方向,让学生能够在完成这些关联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知识、思维、意识和能力层面的提升。基于此,在设计与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活动时,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做好的准备就是确立一个合理的思辨方向,而在确立思辨方向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参考的是课文的实际主题与实际内容以及学生真实的能力水平与认知水平。

(二)设定明确的思辨目标

在确立大方向后,小目标的设定成为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准备工作,尤其是对于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来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来说。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和引导者,需要站在更专业的视角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为学生设定更为明确的思辨目标,将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和思考指向一个确定的大方向和多个与之相关联的小方向。同时,明确的思辨目标也能够为学习任务群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供明确标准。

(三)构建科学的任务体系

学习任务群的主体是多个存在关联的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也同样是承载课堂思考和课堂探究的重要载体,能够指引学生逐步展开对知识的探究与思考。因此,建构科学的任务体系成为确立合理的思辨方向和设定明确的思辨目标后,教师在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前需要做好的关键性准备。学习任务群视角下任务体系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子任务与主任务是否存在必要的联系,二是子任务之间是否存在连贯性和必要的因果关系。

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高年级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策略

新课标是新时代背景下基于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而设置的课程标准,新课标的提出与落实推动了教育向育人本质的回归,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想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师都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落实对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基于此,新课标下的小学高年级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依据,找准立足点与落脚点,构建起科学的思辨框架、思辨环境、思辨模式与思辨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在阅读与表达过程中自由展开思辨性探究与思考的机会。同时,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站在教育者的视角下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辩证探究,为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强助力。

(一)立足思辨主题和问题设置,构建科学的思辨框架

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下,所有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践都要建立在文本上,学生需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内容展开辩证思考,同时在完成文本阅读后对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的看法、观点与认知进行辩证表达,可见文本就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基础。在立足思辨主题和问题设置来构建科学的思辨框架时,教师需要以文本为参照,先从文本中提炼思辨主题和思辨问题,再让学生到文本中去寻找思辨依据,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来完成观点表达。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搭石》教学为例。该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家乡的一道独特风景——搭石,即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来寻找平整、方正的石头,并按照一定间隔来将石头横摆在小溪里,方便人们踏着过去。综合文章的主题与内容,在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思辨问题“为什么人们在看到某一处没有搭石的时候会觉得这里的人懒惰”来设置思辨主题:搭石这种行为如何体现当地人的良好品质。在设置好主题和问题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应用分析思维来完成对课文信息的提炼和文本主题的思辨,最终结合课文中原本就有的信息和依据来回答问题:搭石的本质就是在小溪上“修路”,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的时候都需要走这条路。没有搭石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这里的人没有外出做工或交际的需要,二是这里的人不愿意利用一次的麻烦来换取之后很多次的方便。这两种原因都从侧面印证了这里的人懒惰。再顺着这一思路,学生在思考“搭石如何体现当地人良好品质”时能够举一反三,站在相反的视角下完成对现象及问题的解析。

(二)立足思辨场景和空间打造,构建科学的思辨环境

在由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统领的语文教学中,课堂不仅是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场所,也是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提升学生辩证性思考能力的重要场所,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一个科学的思辨环境,让学生可以在阅读课文与表达观点的时候自由展开思辨性的探究和思考,进而促进学生思辨品质的提升。具体到实践中,教师既需要以思辨场景为立足点,将环境构建的侧重点放在氛围的营造上,还要以思辨空间为立足点,将环境构建的侧重点放在平台的搭建上。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自相矛盾》教学为例。该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有关矛和盾的故事,说一个人既卖矛又卖盾,一边吹自己的盾坚固,一边又吹自己的矛锋利,有人就叫他拿自己的矛去戳自己的盾,看到底是盾坚固还是矛锋利。通过这个故事,作者传达了一个道理,即说话和做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前后矛盾。在围绕这一故事开展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对“最锋利的矛和最坚固的盾是否能够同时存在”这一主题和问题的思辨来构建思辨环境,引导学生在课文中留白的地方进行思辨训练。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合理划分为两个辩论小组,然后就这一思辨主题展开辩论,以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引导学生展开的辩论就是为学生的思辨训练提供的空间和机会,教师在学生辩论过程中针对其辩论给出的提示就是营造思辨氛围的具体行动。在此背景下,学生便能够通过课堂辩论中的思考和表达来实现思辨意识、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以及发散思维、辩证思考能力的锻炼。

(三)立足思辨主体和形式调整,构建科学的思辨模式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上,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提升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的教学活动有着唯一的思辨主体,即学生。虽然小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得还不够成熟,但教师在课堂上还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辨析问题。站在课堂教学实践的视角下看,教师需要明确自己指导者和启发者的教学定位,用侧面的思维启发来代替正面的直接引导,真正构建起一个科学的、以学生自主思考和辨析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助力学生良好价值观与判断力的形成。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为例。在明确了学生才是思辨主体的前提下,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实际需求为依据,通过直接提问、小组讨论、引导质疑等方式落实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并在学生完成对课文内容的阅读后引导其搜集相关资料来佐证自己的看法。在学生通过独立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对课文主题“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爱护地球”的思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视频、图片,鼓励学生提出与之相关的思辨问题,如“如何做好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相较于教师提出的思辨问题,学生提出的思辨问题更能够引导他们展开对文本内容及文本主题的辩证思考,而这种辩证思考也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思维和思辨能力。这对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来说都十分重要。

(四)立足思辨要求和目标规划,构建科学的思辨体系

结合义务教育新语文课标可以发现,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多建立在对生活的感悟、探究、创造和对理性声音的分析上,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展开思辨性的分析与讨论前,教师需要先立足对思辨要求和目标的规划上,构建起一个更科学的思辨体系。其中要求包括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冷静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准确地识别文本中隐含情感、观点、立场,引导学生结合对文本的比较、分析、概括和推理来探讨生活问题;目标则包括教会学生思考与表达的正确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性研讨、演讲、写作来表达阅读中生成的感悟与观点,助力学生理解作者在文本中表达出的立场和观点,并联系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社会问题来参与口头或书面形式的讨论。

四、结语

总而言之,学习任务群概念在新课标中的出现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语文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载体。教师可以参考学习任务群的概念与要求来设计更加符合学生实际学情,更加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语文教学活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一种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能够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多角度思考、多视角看问题意识的养成提供支持和助力。因此,教师需要在深入探究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概念与内涵后,基于小学生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具有思辨性特征的教学活动,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的阅读和表达,并通过这种持续进行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训练来推动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