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南音文化在小学音乐校本教学中的应用

2024-08-28 00:00:00张剑超
家长·中 2024年7期

南音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浓烈的艺术气息,是值得深入学习的民族音乐。将非遗南音文化引入小学音乐实施校本教学,将在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模块指出,教师可以“广泛而有针对性地利用地方和社会文化资源,如乡土音乐、文化遗产,发掘其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树立文化自信。”由此观之,小学音乐教师引入非遗南音文化开展校本教学有着可行性与合理性,它将让音乐课堂凸显传统文化特色,夯实学生的音乐文化根基,体现学校特色育人方针,以达成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文章基于此点,首先介绍了南音文化,其次阐释了非遗南音文化在小学音乐校本教学中的结合价值,最后探寻了结合策略,旨在充分彰显南音文化的价值特色,在音乐课堂中得到更好的融合,借力音乐课堂,传承非遗文化,守护古老音乐之根。

一、非遗南音文化基本概述

南音亦称“南曲”“南乐”“弦管”“南管”“郎君乐”“五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悠久的古音乐之一。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将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南音有着“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以泉州闽南语演唱,唱法保留了唐朝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蕴含着闽南地区人民的生活智慧、生活态度及生活习性,集中反映了闽南地区的历史与人文环境,有着极高的艺术及审美价值。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跨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例会中正式将南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至此,南音“申遗”成功,成为非遗文化。

二、非遗南音文化在小学音乐校本教学中的结合价值阐释

(一)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

小学音乐教师将非遗南音文化融入课堂,实施校本教学,将有效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以新颖的教学手段及模式,引导学生较为高效地开展音乐课程探索。南音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艺术,其本身就是音乐艺术,歌词中融合了文学艺术,舞台表演中又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淡雅之美。南音与闽南地区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既融入了中原的雅乐精华,又汇集了闽南地区独特的民间音乐文化,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有着独特的艺术内核。所以,基于南音组织的音乐校本教学,将充分凸显音乐课堂的独特性与多元性。学生将在丰富的音乐课程内容中,了解南音文化,同时也能辅助学习课内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完成南音音乐的演奏,展开个性化的艺术表现。这样的教学更具特色、更能彰显活力,在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程认知的同时,也能拓宽文化视野,让音乐课堂凸显地域文化特色。

(二)有利于具备价值属性

非遗南音文化与小学音乐校本教学的结合,将能持续丰富并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南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引入能带动学生聚焦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学习及理解层面,这是推进实施文化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师基于校本教学的需要,构建完善的非遗南音文化资源体系,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南音文化背景、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所在等。学生将在系统学习及研究中对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逐渐建立尊重不同文化、文化平等的观念。同时,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中也能看到南音文化的时代性与包容性,能形成更为开放、多元的音乐文化价值观,形成保护本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促使价值观、思想认知逐渐过渡,延伸到实践、创新层面。这样的教育才更为深层,对学生起到正向指引的作用。

(三)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非遗南音文化与小学音乐校本教学的结合,将有效弘扬民族精神,增厚学生的精神信仰根基。从家国情怀方面来分析,南音文化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认知我国更多的地域文化,感受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从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符号中看到不同人民的生活状态,由此对该地区其他的传统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探究。由此,学生也将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理解家国一体的内核,深化家国情怀。从文化溯源的角度来分析,南音文化发源于中原,也涉及了中国古老的礼乐文化,比如“琴瑟和同”“管弦和谐”等,都体现“和”思想,诠释了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内核。学生基于南音文化,能看到其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体会中国传承千年的优秀思想,也能从礼乐的角度解析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塑造高尚的人格操守,以深化民族精神。

三、非遗南音文化在小学音乐校本教学中的结合策略探究

(一)多维创新,优化校本课程设置

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校本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结合的非遗南音文化,进行多维创新,优化校本课程的设置。在教学中,以综合素养及知识运用、能力提升为核心,重点体现课程结构的多样性,在非遗南音文化的加持下,培养深谙音乐知识、人文素养、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音乐人才。为此,教师在设计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注重融合性、创新性,以学生的多维体验为目的,优化课程的设计与布局。

就课内层面而言,教师可以设计“南音演唱+南音演奏”的特色课程,主要是融合课内的教学内容,双线并行。在教学中,教师先沿着课内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而后引入南音文化,选取与教学内容相似的南音元素,拓宽学生视野,在课内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拓展研究南音音乐,让课程教学更具系统性。

就课外层面而言,教师可以设计“南音创学演练”的进阶课程,主要体现“双减”的理念,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系统研究南音文化。每月安排一次南音演唱、演奏、舞蹈等方面的学习,并开设班级内部、年级内部的各类比赛活动。教师以学生的课外实践为参考,反哺课内教学,以学生的实践经验作为生成性资源,更好地实施校本教学,做到因“地区”而异。

综上,小学音乐教师基于结合非遗南音文化的需求,在构建校本课程的时候,从课内及课外两个方面着手,积极开展南音文化的普及、传播及推广工作。在课内教学中,南音文化与课内教学内容双线并行,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在课外实践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专注于南音文化的学习,并展开独特的演唱、演奏及舞蹈活动,旨在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协同,拓展音乐文化视野。在优质的课程结构中,引导学生完成对南音文化的系统学习,充分彰显校本课程的特色。

(二)精准选材,搭建校本资源支架

资源支架具有实用性、开放性、整合性的特点。搭建校本教学资源支架的目的及最终意义在于有效运用,更好地推动实施课程教学。为了让学生更为系统地了解非遗南音文化,提升校本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依据音乐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精准选材,搭建校本教学资源支架,为校本课程开创先河,做好铺垫,以丰富的资源支架支撑自身开展更为高效的教学。

南音音乐包含“指”“谱”“曲”三类,教师可以根据南音音乐的内容,精选素材,并将其融入具体的课内音乐教学中,让课程彰显校本特色。由此,教师所搭建的资源支架如下:

1.综合表演类资源。

这一资源对应南音中的“指”,这是一种有词、有谱、有琵琶弹奏法的、比较完整的套曲,有着较强的故事性。在整合这一资源时,教师可以依据湘教版每一册中的“综合表演”模块实施教学。在学生展开综合表演时,教师可以引入丰富的南音套曲资源,让学生演绎完整的套曲,以体现南音文化与音乐课程的融合。比如,教师可以融入经典套曲《一纸相思》,先让学生系统了解《一纸相思》的故事内容,而后基于教师的讲解,完成表演,将秦朝时尹弘义与李寒冰坎坷的爱情故事演绎出来,感悟古代女子“写书以寄思念之情”的内敛与含蓄,以体会这一套曲的文化价值。

2.乐器弹奏类资源。

这一资源对应南音中的“谱”,这是一种乐器的演奏谱。乐器在南音音乐中十分重要,很多南音音乐教学活动都可以在乐器的协助下完成。在搭建这一资源时,教师可以融入湘教版每一册中的“认识乐器”模块,让学生认识一些民族乐器时,顺势掌握南音乐器,如拍板、双铃、响盏、四宝、小叫等。这些乐器比较简单、小巧,不像琵琶、古琴、管弦类乐器,且不需要学生系统学习。教师可以将南音乐器作为打击类乐器,指导学生伴奏,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在教学《哩哩哩》时,教师可以根据该歌曲活泼、欢快、充满活力的特点,指导学生使用南音乐器完成伴奏。比如,第一部是重复呼应句,仿佛山谷、田野里布谷鸟的鸣叫声,互相对答呼应。在指导学生演唱这一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双铃和响盏展现布谷鸟的鸣叫声,凸显层次。学生以器乐伴奏进行演唱,不仅可以增加节奏感,还能认知南音乐器的魅力,帮助学生在后续的音乐课程中,使用南音乐器完成各种形式的表演。

3.戏曲演奏类资源。

这一资源对应南音中的“曲”,在南音音乐中占有很大比例。同时,戏曲也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课内戏曲教学的内容,创建戏曲研究专题,引入入门级的南音草曲文化,指导学生完成戏曲演唱。比如,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便是戏曲音乐单元,其中的《京调》《苏三起解》等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感悟戏曲文化的魅力与内核。为此,教师可以引入南音草曲《直入花园》,这首乐曲较为简单,能让学生初步掌握南音草曲的唱法。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引入《风打梨》《三千两金》等音乐资源,继续支持学生演唱,使学生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学习南音草曲文化。

(三)技术赋能,优化校本教学模式

在引入非遗南音文化实施校本教学时,教师应引入信息技术,以技术赋能,实施高质量的校本教学。在上文研究中提到,南音文化是古老的音乐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且有着极为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有些许难度。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将为学生创设更为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辅助学生获得深入了解南音文化,实现深入理解南音文化、掌握相关的音乐技能,还可以辅助后续的创意实践,让校本教学凸显风采。

例如,湘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老鸟,小鸟》是一首很有特色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学生将在歌唱中感受老鸟与小鸟之间的亲密关系。基于本首乐曲教学,教师也联合南音进行拓展延伸,引入南音音乐《百鸟归巢》,让学生继续感受鸟儿的世界。为了让学生感受百鸟嬉戏的画面,教师可以使用VR技术,突出课堂的沉浸式特征。教师既可以让学生戴上VR眼镜,也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创设虚拟交互情境,让学生凭借现代技术,切身感受《百鸟归巢》画面带来的巨大震撼感。学生借助VR技术,获得了直观且真切的体验,随即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自己身临其境的体验抒发感受,表达对《百鸟归巢》乐曲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该歌曲的视频,以“传统音乐碰撞现代乐曲”为探究点,让学生在上一环节的直观感受中继续深化思考,从“大气磅礴,海纳百川”的歌词中想象百鸟嬉戏的画面,进一步感受这首歌曲所呈现的九州魅力与华夏神威。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继续拓展课程,让学生实现跨学科学习。例如,借助闽南剪纸文化,融合美术课程和剪纸技能,将《百鸟归巢》的情景以剪纸的方式呈现出来。音乐与美术同属“艺术”范畴,学生以闽南剪纸的独特方式剪出闽南音乐中《百鸟归巢》的画面,能有效深化学生的感悟,做到有效延伸,将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

(四)推广辐射,校本教学知行合一

校本教学需要彰显学校教育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在融入非遗南音文化开展校本教学时,小学音乐教师要注重推广辐射,从课内延伸至课外,让更多的社会力量了解本校的特色育人课程,甚至还可以邀请非遗南音文化传承人、研究学Kzva59+cdtWMAdJLD/31lA==者进入校园,助力课程教学。学生也可以展开各种社会实践调研,深入闽南人的生活,切身感受当地的南音文化,与非遗传承人近距离交流等。有效地推广辐射将持续推进校本课程的建设,让教学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比如,学校设计了“南音创学演练”的进阶课程,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系统完成了南音演唱、南音演奏、南音舞蹈等活动,也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比赛。教师可以用手机拍摄、录制学生学习、表演、比赛的精彩瞬间,以图文、视频等形式,上传到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展现学校具有意义和创新性的非遗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再比如,位于闽南地区或者距离闽南地区较近的学校,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完成一场研学活动,开展以“寻访南音之旅”为主题的调研活动。教师可以与家长联系,让想要研学的学生报名,并鼓励有时间的家长随同前往,与孩子一同走进千年雅乐之乡,寻访古老的音乐艺术,感受古老艺术的魅力。不同班级组织不同的研学内容,在研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一一罗列、分享研学过程中搜集的资料和生成的经验,如录制的一些舞台剧视频、采访非遗文化人的视频、当地人对南音文化的看法等。各年级的音乐教师可以组建校本教材编写小组,一同整理这些资源,编写一套富有本校育人特色、彰显非遗南音文化的校本音乐教材,真正打造独属于本校的音乐校本课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南音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仍然能保持原生音乐形态,其音乐文化的传统及审美趋势一直较为稳定,有着极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小学音乐教师应重视非遗南音文化与课堂教学的融合,使整个课堂凸显非遗文化底色。为此,音乐教师要从意识、理念层面,清晰地认识非遗南音文化的基本内涵,而后从专业角度阐释非遗南音文化在小学音乐校本教学中的结合价值,最后优化融合教学的策略,以丰富课程内容、完备的价值属性,构建音乐校本课程,弘扬民族精神。对此,教师可以多维创新,优化校本课程设置、精准选材,搭建校本资源支架、技术赋能,优化校本教学模式、推广辐射,校本教学知行合一。以这样的方式,将非遗南音文化有效融入小学音乐课堂中,使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得到真正发挥,也让音乐课程呈现新的生机与活力。

注:本文系晋江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研究课题“‘双减’背景下的馆校联动非遗南音社团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G1452-10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