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到:“推进综合学习。整体理解与把握学习目标,注重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有机融合,发挥每一个教学活动多方面的育人价值。”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旨在从真实情境中问题出发,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虽然许多教师尝试融合跨学科内容,但大多偏知识讲解为主,常忽略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和实践效果。项目式学习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更关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更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
一、学科融合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项目式学习的内涵
(一)学科融合
融合指的是将不同的事物融为一体,由此构建形成新的事物。关于学科融合,研究学者相继表达自我观点,有些学者认为学科融合即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由此形成带有相互交叉和渗透特征的活动。有些学者表示,学科融合即围绕现阶段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体系,借助其他学科知识、方法、思想等解决一系列学生关于学科的认知问题,以此帮助学生实现对学科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学科融合包含两个层面,分别为“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融合、“校本课程跨学科”的融合。前者指的是教师围绕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展开多层次、多视角的l8b3chPRlfoYjKI3GwtqtA==思考;后者指的是教师围绕校本课程内容,以其他学科知识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两种融合目标均为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在联系实际生活与学科知识的同时,助力学生综合素养与学科技能的同步发展。基于此,本文融合多领域和不同学科观点,认为学科融合即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方法和技能等,在消除学科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学习与生活之间的界限的基础上,为学生构建新的认知层面、新的知识结构,以此促进学生学科思维的进阶发展。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
从新课标来看,早在2001年便出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相关实施建议。具体而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年版)》文件中首次以增加第四个数学学习领域的形式,将“综合与实践应用”代入教育课堂;直至2011年,新课标将“综合与实践应用”板块更名为“综合与实践”,并将其定义为一种以问题为基本载体,驱动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2022年版新课标中详细概述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该课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应当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即适当融合项目式、主题式学习方法,创设情境、提供问题,驱动学生在情境中锻炼解题能力。结合新课标对综合与实践课的相关实施建议来看,该板块属于四大学习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科内容、知识与方法同现实生活的综合。
(三)项目式学习
基于项目式学习内涵来看,本文主要从建构主义学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层面展开分析。
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知识并非单指学生脑海中呈现的静态智力结构,还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应用知识与工具,在环境互动中所形成的认知结果。换言之,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并不能仅依托他人提供,还需要形成一种社会性交互,即主动将新旧知识、经验、方法等联系在一起。项目式学习注重以真实问题为情境探究学科本质,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等过程,获得项目实施成果,此特征与建构主义学理论强调的情境、社会互动等具有直接联系。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指向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强调学习者不仅要展开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从生活、从经验中学习。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或其他形式的活动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总结更多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突出“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项目式学习注重经验、方法、技能的积累和迁移应用,并且其主题创设多围绕学生生活。在项目活动中,学生不仅需要自主思考项目实践流程,还需要通过协作探究,掌握更全面的问题解析方法。这一过程进一步实现“做中学”的目的,拉近了学科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获得社会参与体验。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多衍生于它所在的情境脉络中,学习者需要参与新的情境,并在与情境的“协商”中获得发展。项目式学习主要以情境为开端,其中蕴含诸多带有真实生活和问题的情境主题,既能够引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还能够帮助学生在情境互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二、学科融合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项目式学习实施方法
(一)根据新课标要求,梳理学科融合方向
新课标围绕综合实践板块,基于不同学生的学情提出差异化教学实践的要求。具体而言,第一学段综合实践主要为驱动学生参与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促进其数学观念的形成;第二学段主要为锻炼小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数学史的能力,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在实践中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第三学段综合实践主要为丰富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经验,引导其自主提出问题,并在问题分析、思考和探究中掌握方法,体会数学思想的价值等。为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要求,数学教材以递进的形式拓展综合实践方向,逐步提升实践活动课的难度。同时,在不同综合实践板块内提供多种学科融合的契机。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材包含“小小设计师”综合实践内容,此板块主要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是经过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得来。图形学科与美术学科存在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开展“设计美丽的图案”“制作校园徽标”等项目式学习活动,实现数学与美术的融合。“滴水实验”“象征性长跑”等综合实践具有较强的科学特征,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实验的形式推进项目式学习,增强科学与数学方法和思想的融合。在以“数量关系”知识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可以融入语文知识,包括《三峡》作品中“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段落,并从“速度=路程÷时间”角度,开展数学和语文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实践。数学教材中包含多种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内容,为达成项目式学习目标,也为契合学科融合的要求,在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前,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新课标政策梳理学科融合方向,以此逐步确立精准的教与学目标,设计完善的项目式学习流程,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领域的长远发展。
(二)基于学科融合视角,确定项目式学习目标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材中包含诸多关于综合实践的板块内容,但学科融合并非传统意义上学科内容的叠加,教师还需要从建构主义学理论、实用主义学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角度出发,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征确立项目式学习目标,使目标能够与多学科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此助力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以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材中“班级的旧物市场”综合实践为例。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育人方向为带领学生在购物情境中形成对人民币的正确认知,掌握付钱、找钱的方法,并在具体的情境中利用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解决生活问题。基于此方向,教师可以确立“班级的旧物市场”项目式学习活动,并将活动分为筹备、介绍、购物三个环节。
在第一环节,教师站在美术和数学融合的视角上引导学生筹备“旧物市场”所售物品,并为物品设计商品卡片、宣传海报、价格(每个物品价格不超出20元);在第二环节,教师站在历史和数学融合的视角上介绍关于人民币的发展历史;在第三环节,教师站在生活与数学融合的视角上,带领学生模拟购物和销售的流程。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基于学科融合视角确立项目活动实践目标,如锻炼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与互动交流水平,驱动其结合多学科思维产生关于数学问题的思考;增进学生对人民币的了解,培养其单位换算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使用人民币的经验与方法;促进学生厘清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理解生活中处处包含数学知识这一思想。
(三)优化项目实施流程,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在确定项目式学习目标后,教师还需要做好学科融合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流程的设计,以增强学生的项目实践体验为目的,结合项目式学习特征做好情境创设,增加互动交流环节,以此驱动学生思考,使每名学生都能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
在“班级的旧物市场”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从创设情境的视角引入“筹备”环节,如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人民币用来做什么?大家是否有过买卖物品的经历?能否与同学们一同分享”。以问题逐步代入“旧物市场购物”的情境,组织学生加入筹备“班级的旧物市场”的行列,共同分析需要准备的物品。项目实践的主题是“旧物”,项目筹备可以在课前一天开展,组织学生分析筹备中需准备的物品,包括“准备旧物”“设计旧物市场环节”“创设宣传海报”等。在筹备环节中,学生需要准备一些生活中具有利用价值且已经不常用的物品;从美术的角度出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旧物市场环境和宣传海报,并根据“购买”过程中付钱和找零的环节设计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这一过程能够在无形中增进学生对人民币的了解,基于美术视角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进一步发挥学科融合育人的价值。
在“筹备”环节结束后,教师需要在第二堂课上开展“介绍”活动。此环节主要为帮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发展历程,使其从历史的角度形成对数学更全面的认知。为确保该环节活动的有序推进,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知,教师可以以“普及人民币”知识为主题,引导学生领略我国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实际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现我国货币如何从贝币、古钱币、元宝、交子、银元等逐步转化为人民币和信用卡。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货币发生此类演变的原因,由此突出人民的智慧,帮助学生构建生活离不开货币,而货币与数学存在直接联系的认知。
在“购物”环节,教师可以先开展购物实践,让学生分别扮演买卖双方,售卖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并购入感兴趣的物品,帮助学生积累购物经验。为确保各环节活动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在“购物”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具体物品记录好购物清单,即学生需要以买家的身份,结合其他同学为物品设计的标签海报等,选择自己喜爱的物品并记录下商品的名称、标价、售价、数量等,最终利用教师发放的人民币(自制的“人民币”,每位学生拥有30面值)选择购买物品的数量。学生还需要以卖家的身份做好物品名称、数量、收入与支出、余额等信息的记录,以此更好地经历“购物”全过程,亲身体验商品买卖和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
(四)落实总结与评价,助推学生反思与回顾
在经历项目实践过程后,学生多已经有所收获,但部分学生在“购物”环节中会出现加减乘除换算错误的情况。此时,教师可以在总结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30元人民币”购买了哪些物品?此类物品分别为多少元?购买后余额为多少?购物中是否出现运算失误的情况?以此完成对购物过程的总结,并阐述自己对人民币历史的认知。除此之外,为检验学生在本次综合实践项目式学习中的表现,教师可以开展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活动。
首先,在自评环节,教师发放评价表,组织学生围绕“已完全掌握人民币知识”“能够与其他同学展开合作交流”“能够积极参与购物”“能够结合加减乘除解决实际问题”等评价板块为自己“打分”,优秀代表“五颗星”,其次分别是良好、一般、有待提高、明显不足。
其次,在生生互评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互相评价。此次项目式学习活动涉及诸多学生互动的环节,学生从美术视角出发进行旧物市场环境、商品标签的设计,还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人民币相关知识,也通过购物环节经历加减乘除运算过程。其间,学生多需要相互沟通,了解对方的需求,掌握对方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把握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从生生互评的角度展开评价,引导学生评价对方在项目式学习中的表现,指出其优势和不足,为明确学生下阶段的学习方向奠定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综合实践属于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尤其在学科融合视域下。项目式学习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带领学生经历系统的项目实践和学习过程。为此,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科融合、综合实践、项目式学习的内涵,分析教材中带有学科融合特征的综合实践内容,以项目式学习视角设计活动目标、流程,做好项目的总结与评价,以项目式学习提高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把握,为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注:本文系泉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2024年课题“学科融合视域下综合实践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QG1452—02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