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奏多重交响乐

2024-08-28 00:00:00高金兰
家长·中 2024年7期

“双减”政策的核心是减负提质增效,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践行“双减”政策、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是所有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要树立教育质量观,坚定深化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并育格局,让小学生得以全面发展。本文以“双减”为背景,以音乐课程为媒介,论述“五育融合”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路径。

古有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今有五好标准“德、智、体、美、劳”。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中小学音乐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探索新路子,让音乐回归“五育融合”。针对小学音乐教学实情,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健康成长,以音乐为连接点,搭建起德智体美劳融合空间,让学生去参与、体悟,散发出新时代活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音乐教学

“双减”政策的出台吹响了教育回归初心的号角,唤醒了中小学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在此环境下,音乐教师要抓住机遇做好学情调查,明确“双减”要求,探索音乐课堂教学改革方略。

(一)“双减”政策对音乐教育的要求

2021年“双减”政策的颁布对教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各种作业负担、减少学科类校外培训负担,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音乐作为艺术与语言的综合体,承载着对教育的期许,在新时代的教育教学中备受重视。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小学音乐教师要拓展实践机会,开发多元表现平台,使之变宽、变远,给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法提供改变和创新的契机,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音乐是一种古老、普遍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双减”背景下,中小学音乐能否迎来春天,关键就在于改革是否恰到好处。小学阶段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黄金期,多数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此时对音乐教学进行改革升级,将体力、智力、美学、道德、劳动编织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在多维环境下感受美、以美塑形;认识美、以美悦情;孕育美、以美扬善;体验美、以美育心;表现美、以美导行。整个过程中,音乐美的种子播散在各个环节,使学生迸发出新的火花,发展自身的音乐个性。这不仅契合“双减”目标,还推动着新课标的贯彻和深化,为小学生的艺术生活保驾护航,力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

音乐是艺术教育的一种,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发挥其个性特点起到导向作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从当前情况来看,音乐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是不利的。

首先,重视程度不够。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数学、英语是教师、家长所关注的焦点,音乐文化的缺失变得“司空见惯”。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课不上心,不认真听讲,使其成为“副课”。长此以往,音乐教育基础越来越差,最终让很多音乐教师头疼,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其次,教学模式单调,不具新颖性。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上,多数教师运用“课本+示范”模式开展教学,侧重于书本内容,活动气息少,导致部分学生不感兴趣,缺少参与热情,这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部分教师没有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艺术视野、综合发展等因素,将主要精力放在乐理知识、乐谱练习等方面,布置枯燥无味的作业,学生难以形成学习自主性和实践应用能力。

最后,未深入贯彻“双减”政策要求,缺少合作教学。一节音乐课常常让人感到放松,尤其是在“双减”政策下,考虑到学生繁重的课业压力,教师会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但是,部分教师未深入理解“双减”政策的根本目的,除了开课前十几分钟,后面就变成了学生的嬉戏打闹,延缓了学习进度。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也是“各自为战”,没有学会通力合作,各顾各地完成任务,师生之间也缺乏深度的沟通与交流。最终,整节音乐课收效甚微。

三、小学音乐课堂创新教学的基本原则

在小学艺术教学课程体系中,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双减”和新课标双重视野下,要想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教师就必须大刀阔斧,持续创新教学方法,创造一个多维融合的新课堂,以提升教学质效。具体而言,在创新小学音乐教学时,教师要恪守以下几点。

首先,体验性。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点创设真实情境,鼓动学生进入其中,去思考、解读音乐作品的内涵,助力学生思维增长。同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使其观看、聆听、联想、歌唱,一步步深入,恰当辅导,让学生表达所思所想,从内心感受音乐魅力。

其次,互动性。师生、生生交互是衡量一节音乐课最直接的工具。在减负提质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师可以引入互动法,将情感体验与音乐理解牢牢绑在一起,通过歌曲互动,指导学生一边听、一边唱,让学生跟着节奏律动,避免单纯语言讲解的枯燥。同时,教师、学生之间相互点评,亮出闪光点、拉近师生距离,构建和谐开放的音乐课堂。

最后,迁移性。在“双减”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了教学焦点,要想增强音乐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抓住核心素养这条金线,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能力等采取不同的教法,让音乐课变成“百宝袋”。教师还可以让理论和实践实现有机结合,让学生去探究乐曲的创作背景、风格,实现迁移与拓展,进一步促进教与学。

四、融合创新,艺术赋能——指向“五育融合”的小学音乐教学

(一)立足音乐背景,挖掘德育要素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语言,还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从遥远的“劳动号子”成为如今中小学生“必修课”,音乐学科的重要价值可见一斑。自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推行以来,我们更加明晰“德育”融合于课堂的必要性。“五育融合”正好契合这一点,为小学音乐带来了新的动力。该如何传播音乐中的“正能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至关重要。

小学音乐课本中包括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要找准切口去挖掘,用适宜的材料发挥“音乐+德育”的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一年级上册“唱歌《好朋友》”为例。这首歌曲表现了好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启发学生珍惜友情。通常情况下,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各方面的能力还不成熟,不懂如何建立友情。根据这一点,教师可以实施跨学科策略,要求学生寻找古诗中的友情,回顾所学的《赠汪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用故事来帮助学生领悟《好朋友》歌曲旋律所表达的内涵和意境。

再以三年级上册“唱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为例。开课前,教师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导入经典儿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然后提问:“你对这首歌中的哪些词印象最深刻?”将重心移至“少先队伍中的少先英雄”,让学生理解成立少先队的意义,理解少先队文化精神。紧接着,教师播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音乐作品,让学生对比聆听,辨别节奏情绪(雄壮、激昂),用“唱+演”(踏步、敬队礼)的方式呈现歌曲内容,深刻感受到“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深厚情感,让学生自主拥护共青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化身“作词家”,编创具有个人特色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词单。

(二)紧扣乐理技巧,力促学生心智发展

自新课改实施后,学校、教师、家长更加关注孩子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发展。音乐作为小学艺术课程,不仅讲解了音符和旋律,还促进了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

乐理知识是音乐学科的基石,它与音乐技巧处于同等地位。掌握好乐理知识,能够为学生的音乐表演增添助力,让学生的音乐智慧上一个台阶。但是,乐理比较枯燥乏味,如果不灵活教学,则会让小学生疲惫,甚至抵触。该如何教导,才能让学生心智有更好的发展?乐理课要抓住重点,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二年级下册“唱歌《时间像小马车》”为例。教学之初,教师创编一套五线谱顺口溜:五线谱,五条线,中间隔着四个间;第三间,高音“哆”(do),下加一线中音“哆”(do),一线“咪”(mi),二线“嗦”(sol),一二三间“法、拉、哆”(fa、la、do),破解读谱障碍。接下来,教师设计一个“火车行驶中”的小游戏,先由教师示范,边听边看写出节奏:“XX XX|XX XX|X X|X- |”和“XX XX |XX XX |X X X X|X- |”。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随机抽一段进行书写并判断其强弱,看看哪个小组用时少且节奏正确。这个方法适用于音符教学,便于学生通过读节奏认识全音符、二分音符等。

待学生习得初步乐理后,设立班级合唱团,发起竞聘活动,让学生上台秀一秀个人所掌握的唱法,如滑音、波音、装饰音等,相互沟通,共同练习,再以投票来选择领唱员。此时,教师导入问题“加入哪种音会让歌曲更好听”,让学生养成勤思、好学、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课后,教师继续强化乐理教学,带领学生一人敲双响筒一人听,画出渐强、渐弱的节奏图。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扎实地掌握了音乐常识,发展了音乐智能,还塑造了审美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品赏古今小曲,接受美育熏陶

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音乐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音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与情感美的特点,教师要深挖课本资源,整合古今小曲,让学生进入鉴赏情境,感受古代与现代的音乐之美。这样一来,小学生的音乐素养便能够获得质的飞跃。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领悟力和创造性是非常重要的。六年级下册《游子吟》古代诗歌是非常好的音乐素材,有着不同的韵律、不同的调子、不同的情感,多数学生对此都比较熟悉。这时候,教师因势利导,带领学生聆听歌曲并提出问题:“歌曲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接着,教师完整地清唱了歌曲,再提问:“歌曲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为后续学习歌曲做铺垫。教师可以创设“古风新韵”情境,让学生模拟古人对歌,或成立“戏班”,要求学生“词曲结合”在课上展示。在这一阶段,学生既是戏子也是台客,点评着这首词曲,个性化地理解了古风曲调的特点。最后,师生再次重温听赏《游子吟》,通过交流得知歌曲为两段体AB,四二拍,有前奏有间奏,民族调式,中速。前奏慢且抒情,旋律优美安静,中段节奏紧密,高音区来回游动,力度渐强,旋律重复变化再现,歌曲情绪逐渐从低处推向高潮,表达游子对母亲深深感激之情。最后一句结束音“1”是六拍,是激动后的平静,情绪安定下来。

音乐审美从来不被束缚,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应该走向课外教学,搜集学生耳熟能详的网络歌曲,让学生聆听,细品古今曲子在描写亲情上是如何表达的,关于父亲、母亲的描写有何区别。

(四)建构体艺游戏,形成健康体态

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体育”素养也十分重要。“体育”就是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展示身体姿态,跳一跳、动一动、舞一舞。“五育融合”背景下,以律动来链接体育,驱动学生结合音乐曲目起舞舒展,感知音乐各个要素的变化,同时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体态,使其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韵律音乐以节奏闻名,教师要抓住这一点,巧妙地融入体育运动元素,为学生带来活泼有趣的课堂体验。以四年级下册“唱歌《男儿当自强》”为例。这首歌气势十足,如果学生仅靠唱,很难真正融入其中。因此,音乐教师可以联合体育教师,设计一小节“军体拳”,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阳刚之气,领悟武士们的博大胸怀、惊人胆识和铁骨傲气。教师可以一边播放音乐,一边打出动作“弓步冲拳——穿喉弹踢——马步横打——内拨下勾”,点燃学生的运动热情。

再以三年级下册“唱歌《采山》”为例,教师可以创设“登山郊游”的相关情境,让学生化身“徒步者”进山采蘑菇。路途中,教师会播放音乐《登山》,让学生有节奏地拍手、踏步、跺脚,使其随音乐而律动。“音乐+运动”的教学方式不仅锤炼了学生的音乐知识,还让学生受到了体育熏陶,为五育并举推进打下了根基。

(五)精选活动实践,多维体验劳动

劳动教育是提升育人质量不可缺失的一环,在“五育融合”视野下,教师要建立链接通道,以音乐课为基础,引领学生从教材库中寻找有关劳动的共鸣,让学生通过多维活动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树立良好的劳动习惯。

以四年级下册“唱歌《少先队员采茶歌》”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茶农劳动的情境,使其认识到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有着“以茶会友、以茶待客”的习俗。然后,教师根据乐曲,与学生合作演绎“采茶——晾

青——炒青——揉捻——泡茶”的制茶工序。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开展“劳动最光荣”主题活动,以古诗词为材料的《悯农》《四时田园杂兴》,鼓励亲子携手开展“编、唱、创、演”,教导学生热爱劳动,使其养成勤劳节俭的良好习惯。

五、结语

本次教学实践只是浅表地列举小学音乐“五育融合”策略。“双减”政策下,教师不能放松,要继续响应素质教育号召,做好多种学科教育融合,拓宽音乐教学的多元发展路径,让学生去创造,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展现新时代小学生的精神活力。在重构音乐课堂时,教师要紧扣“五育”,找准侧重点实现有效链接,为学生提供多彩的音乐平台,使其在文化融合中畅游,切实享受美的教育、美的人生,由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今后,师生要携手前行,不断摸索,巧用“五育”,让课程兼具整体性与融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