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整体,拾级而上

2024-08-28 00:00:00陈福莲
家长·中 2024年7期

“双减”政策提出减负提质增效的作业设计理念,强调以减少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为目的设计作业。如何贯彻“双减”政策要求,确保小学语文作业的优化设计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单元下的语文作业设计,注重以统整的方式合并单元作业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立足于整体角度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大单元教学理念也能够实现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上的拓展,在培养学生学习技能、审美能力、创新意识的同时,发展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基于大单元设计理念设计小学语文作业势在必行。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实施困境

(一)脱节——作业设计与教学目标不符

为促进学生对单元知识点的理解和总结,一般情况下,教材在每课时、单元结束前,多设置与课时、单元主题相对应的问题或自主学习任务,以此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使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教材内容的设计主要围绕全国范围内的小学生,此过程中容易出现部分地区、学校、学生无法适应作业难度、作业类型的情况,由此所延伸出的作业设计与教学目标不符、与学情脱节,直接阻碍了语文大单元作业的实施。

(二)机械——作业重复性问题普遍

语文课程中包含许多古诗词和生字词内容,针对此类内容展开作业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理解、掌握新词语、段落后能够内化于心,从而掌握词汇、短句的精髓所在,实现知识点的灵活运用。为加深学生对此类内容的记忆,在单元作业布置中,教师多围绕同一单元主题展开反复抄写和背诵任务,从词语到段落、从段落到全文。虽然这种作业布置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单元主题的核心,但让学生长期处于机械化的作业中,不仅难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影响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还违背“双减”政策所追求的减负提质初衷。

(三)架空——作业之间缺乏关联

围绕大单元展开作业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连接各课时知识点,使其形成更系统的知识网络,从而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语文素养的双重提升。但大单元中的“大”强调的不仅是单元知识点,还包含单元主题下其他领域的语文知识内容,包括生活中的语文元素、课外教材中的语文学习资源等。这些内容协同组成小学语文大单元,为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结合大单元作业布置情况来看,作业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单元,忽视与生活的对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语文思维的拓展,影响了生活中语文知识的运用。

(四)割裂——作业设计缺乏完整性

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中存在的“割裂”问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缺乏设计完整性,二为缺乏学情兼顾性。第一个问题体现在评价方面,虽然作业设计多围绕单元主题知识点,主要为提升课上教学效果,但作业也属于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板块,除通过结果性评价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外,教师还需要基于过程性评价,检验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情况。在学生完成大单元作业后,为保障教学效率,教师多开展成果性评价,此方式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限制了大单元作业设计的完整性。

第二个问题体现在学生个体差异方面,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教师设计的作业难度、评价标准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调整,而传统“一刀切”的设计和评价方法影响了大单元作业的实施,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打击了其自信心,阻碍了小学生在语文领域的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方法

(一)聚焦——确立大单元主题,精选作业内容

结合对目前小学语文作业形式的分析可以发现,语文作业多围绕四种形式,分别为判断、选择、问答、填空,此类作业满足“双减”政策提出的减负提质要求,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学科技能掌握情况和基础知识储备情况。同时,教材中包含语文习题,学生围绕这些习题完成语文作业,也能够确保作业设计符合大单元教学主旨。但为解决教学目标与作业内容相割裂的问题,教师需要对习题内容进行筛选,除汇总更有作业价值的内容外,还可以基于单元整体角度进行作业拓展,保障作业内容更符合单元目标、学习目标,以此实现作业实施效果、质量的提升。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程为例。本单元教学主旨在于借助寓言故事传递道理。其中,《陶罐和铁罐》属于重难点课文之一,教师可以聚焦于文本概念和重难点内容来设计单元作业。如围绕本篇课文设计四项作业:默读课文,概述陶罐铁罐之间的故事;基于课文中关于神态、语句的描写手法,探查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和差异特征,最后与其他同学分角色完成课文朗读;立足于整体视角阅读课文,分析不同段落蕴含的隐性道理;了解“阅读连接”板块内容,分析课文中的陶罐与故事里的北风存在哪些相似的特点。前三项作业主要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通过寓言故事感悟人生哲理,最后一项作业任务则是基于前三项做出的延伸。学生需要在完成前三项作业打好学习基础后,逐步实现语文思维的提升。

大单元作业设计的“大”包括单元主题下各个课时的分支内容,还包含课外知识点的延伸,通过课内外四项作业的布置,帮助学生进一步领悟《陶罐和铁罐》所传递的谦虚思想,达到由内而外、由简到难的作业布置标准,确保作业活动的有序实施。同时,四项作业均聚焦于本单元重难点课文,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作业内容上、难度上的选择。这符合“双减”政策下作业分层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二)联结——指向理解层面,实施连续性作业

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作业设计都指向于理解层面,而衡量理解最为准确的标准在于,让学生将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的挑战和环境中,而非局限于知识的记忆再现。通过对理解的横向、纵向对比可以发现,前者带有多维性和复杂性特点,具体体现在六个层面,即解释(应用现有图示和理论,系统概述出事件、人物和时间线)、阐明(结合自我理解,通过解说、转述与演绎的方式,赋予内容全新定义)、应用(融合新旧知识内容,实现新知理解和旧知运用)、洞察(立足于批判性的视角看待问题)、深入(具有共情能力,能够感受到来自世界、他人、文章所传递的情感)、自知(了解自我思维方式以及提升思维能力的方法)。

从纵向角度分析,理解的基础分为三个层面,即熟悉的知识、掌握的内容、核心的任务。理解属于相对立体的结构,如何在此结构下依托单元主题,传递单元知识点、达成深度学习是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中亟待思考的问题。为解决机械化的作业布置问题,提高单元作业的连续性,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理解的多个层面为学生构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与单元主题相对应的情境中达成理解的目的,以此实现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提高。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业设计为例,具体作业设计如下。

解释:根据《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四篇文章所提供的核心主题,设计一套相对完整的“情节地图”,以此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单元中各篇文章的核心要点。

阐明:分析作品《陶罐和铁罐》与其他三篇文章的异同点。学生可以通过小组演绎或朗读的形式理解文章情感。

应用:自主选择四篇文章中的一篇展开文本编写。

洞察:分享自己所创作的文本内容,与其他同学作业成果形成对比,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深入:立足于第三视角,除作者和学生外,从阅读者的视角出发,分析其他同学叙述的故事情节是否符合故事设定标准并提出相关问题。

自知:自我回顾和评价,在“看图画,写一写”板块中,基于自身的作业完成情况检验学习不足、积累学习经验和方法。

上述作业包括理解主题下的六大作业设计板块,不仅契合大单元教学主旨,还确保了各作业间的联结性,解决了传统机械化作业设计问题。同时,从理解的角度探查大单元内容,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和把握,能够深化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进一步落实“双减”背景下“拾级而上”的作业设计要求。

(三)融合——搭建学习任务群,整合大单元内容

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沉浸在作业所构建的相关情境下,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情境创设是否具备有效性,是否能够对接生活拓展大单元作业设计范围,还取决于教师作业设计方法的选择。教师应当立足于单元整体角度,精准把握大单元中的“大”,为学生构建与作业相关的情境,指导学生沿着情境所呈现的线索完成作业任务,使学生掌握作业中知识点间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逻辑能力的提升。

在学生完成以理解为主题的六个板块作业任务后,教师可以站在融合统整的角度上搭建大单元主题情境,即“读思达比拼赛”,要求每名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阅读理解,根据故事文本所提供的线索解决作业任务,并在叙述中形成支撑自我观点的论述。具体的作业任务包含以下几点。

阅读《守株待兔》,分析农夫的心理变化;以通证的角度概括大单元四篇文章的故事线,发挥想象,以作者的视角向他人阐明故事梗概和故事传递的情感;用200字撰写出《鹿角和鹿腿》的中心思想;改编《池子与河流》一文,想象该文章能够衍生出哪些其他结局;结合其他同学的作业完成情况,票选出表述最为精准、写作结构更为完整的作业作品,学生间进行对比,达成自我反思。

前两项作业内容侧重于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存在差异,会出现不同观点,此时教师可以以辩论的形式给予学生引导,鼓励学生表达自我思想并捍卫自身的思维逻辑。因此,作业的完成时间可延长,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协同完成,也可以自主完成作业。这种方式不仅缩减了作业数量,还提高了作业设计的精准性和创新性,能够在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反思意识,进一步实现“双减”背景下减负提质增效的作业目标。

(四)分层——优化作业评价,贯穿作业始终

评价是检验小学生语文作业完成情况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能帮助学生形成对学习过程的回顾。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传统的结果性评价不足以确保评价过程的精准性。同时,结合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内容来看,其包含许多开放式作业,即没有唯一答案的作业。为确保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合理评估,教师应当将过程性评价贯穿于作业任务始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业难度等调整评价标准,以此确保评价的精准性,使每名学生都能够结合评价结果把握未来学习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一板块中的作业意在明确各单元主题思想,形成精准作业练习。此类作业主要为检验学生阅读、理解、归纳等能力,为此作业评价应当根据学生是否能够概述情节、积累生字词、体悟课文情感等为标准。第二板块作业以理解为目的,涉及六项作业任务。针对此类作业评价,教师应当以检验学生是否能够迅速把握四篇文章的情节、阐述自我观点、完成脚本编写等为标准。第三板块作业致力于思维拓展,因此教师应当围绕学生的实践能力制定评价标准,包括作品撰写完整性、辩论思维逻辑性等。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可以要求学困生达成两项或以上作业任务和标准即可。

作业评价贯穿于完整的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中,能够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确保评价标准性、作业实施有效性的同步提高。但实际过程中需注意,教师还需要根据大单元主题内容、学生学情、作业方向等对评价标准进行个性化调整,以符合“双减”政策中提出的作业设计标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结语

大单元作业设计能够在保障小学语文教与学完整性的同时,带领学生回顾语文知识点,确保学生知识网络的完整构建。但大单元作业设计并非一蹴而就,尤其在“双减”背景下存在诸多问题,包括作业脱节、任务机械化、内容架空、知识点割裂等,阻碍大单元作业的稳步实施。为此,教师应当把握“双减”政策要求,立足于大单元整体视角,以明确单元概念为目的,精准分类并设计作业内容。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为根本,围绕解释、阐明、应用、洞察、深入、自知六个方向布置作业,同时,搭建学习任务群,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开展作业分层评价,确保大单元作业任务的稳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