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立场的小班生活活动游戏化实施策略

2024-08-28 00:00:00欧阳佳慧 郑萍英
家长·中 2024年7期

陈鹤琴先生的“一日生活皆课程”,阐明了生活化课程的重要性。针对当前一线教师在理解与贯彻小班生活活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中出现的行为偏差,本文倡导从儿童立场出发,关注幼儿生理与心理需求,强调游戏对于幼儿情绪、学习功能重要性的认识,并对儿童立场、游戏化如何渗透到小班幼儿的生活活动中进行了初步探讨。

幼儿园“生活活动”主要指幼儿入园、晨检、午餐、喝水、盥洗、如厕、午点、散步、午睡、劳动、离园等常规性活动。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面对这一切都是全新的挑战。分离焦虑、生活自理、环境陌生、师幼不熟悉等因素,都集中困扰着幼儿。集体生活、学生数多、个体差异、步调不一等因素,也同样困扰着教师。卢梭指出:“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应当把孩子看作孩子。”视角不同,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态度和理解就会不同,也会直接影响教师所选择的教育策略。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大部分的教育工作者一致认可游戏在儿童生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但也依旧存在由成人隐形主导的“幼儿游戏”,出现所谓“假儿童视角”的现象。这也导致一日生活活动以教师为主导,简单重复,枯燥无趣,幼儿情绪起伏、抗拒入园,师幼矛盾突出。而探究小班幼儿眼里的生活活动,才能看懂儿童,从而尊重儿童。

一、基于儿童立场,审视小班幼儿眼中的一日生活活动

英国新童年社会学家贝瑞·梅奥(Berry Mayall)认为,“儿童立场”是指从自下而上的视角而非俯视视角来思考儿童如何理解他们自己的童年。在幼儿园生活活动中,吃饭、饮水、盥洗、如厕、午睡等生活活动占比大。当下小班幼儿数量偏多,生活环节教师主导多,流程化,缺乏游戏元素。常规建立模式化、程序化,忽略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基本原则。一日生活被架空,是常规管理中的“老大难”,也是师幼矛盾的高发区,直接影响小班幼儿在集体生活活动中的良好体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小班幼儿活动更要游戏化,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养成独立性、自主性,满足幼儿自主探索和自我服务的需求。教师应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解读幼儿行为,倾听幼儿对生活活动的真实想法,并从幼儿内在需求的角度出发,以幼儿愿意接纳的方式,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帮助。

(一)用心倾听儿童,看见幼儿的情绪与需要

儿童有一百种语言,需要教师用心倾听,及时解读。这样,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幼儿对生活活动的真实想法,并根据其内需出发,以幼儿愿意接纳的方式,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帮助。例如,在小班幼儿的如厕环节,教师发现班级很多孩子不会自行如厕,甚至不敢使用班级的厕所,常常把裤子、裙子弄湿。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班级召开一次圆桌会议倾听幼儿心底的声音。在这里,幼儿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困惑。幼儿提出他们家里的厕所和幼儿园里的厕所不一样,不敢轻易使用。就此,教师明白幼儿抗拒上厕所的根本原因——幼儿园的蹲式厕所和家中常接触的坐式马桶的使用方式是不一样的,因为害怕把自己的衣服弄脏,所以不敢尝试使用蹲式厕所。在这里,教师可以看到,如果幼儿一日生活活动是以教师为主体,从教师的教育视角来看待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的表现,那么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存在的价值感微乎其微,更容易完全忽略幼儿的心声,漠视了幼儿的立场。但是,借助一次班级圆桌会议,教师给予幼儿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时间说出如厕中遇到的问题,在倾听幼儿心声的基础上对症下药,使一日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独特视角,捕捉幼儿内心信息

教师除了通过访谈、问卷等传统形式,还可以选择使用参与式工具,如视频录制、录音、照片或者组织圆桌会议等方式,鼓励幼儿表达自身观点,使教师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获得幼儿的看法。例如,小班幼儿在进餐时,部分幼儿会把饭粒掉在地上、粘在身上……对此,教师可以请幼儿化身小摄影师,鼓励他们将觉得有问题的情形,用拍照的方式记录下来。在回顾照片时,幼儿一眼便能发现自己和同伴的问题:握勺子的方式不对,吃饭的时候坐姿不正确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借此契机开展下一个阶段的推进活动。将传统的访谈、问卷等形式与参与式工具相结合,利用混合多元的方法激励幼儿充分表达自身观点,以此帮助教师较为客观地获得儿童的观念和看法,构建对儿童的完整看法。当然,在运用多种方式捕捉幼儿内心的信息后,教师需要进一步解读儿童的言行,及时回应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达到推进一日生活活动的最终目的。

二、基于儿童立场,渗透运用生活活动游戏化策略

幼儿园生活活动“游戏化”是以幼儿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大致可以将一日生活活动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自理能力,如进餐、穿脱衣物、如厕等;一类是生活习惯,如挑食、饮水少、不午睡等;还有一类是安全自护,如排队、散步、晨检等。教师应该致力于将游戏自然地融入教育,把幼儿原有的经验、原始的本能结合起来,帮助幼儿在获得新经验的同时,将知识融会贯通。列昂节夫指出:游戏在3岁以后成为可以创造儿童“最近发展区”的主导活动。所谓“适宜幼儿的生活”,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幼儿能动性获得尊重和体现。从相关研究可以看出,游戏在儿童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游戏调动了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但也阐述了游戏自发性是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的根本特点,但并不等于对幼儿游戏放任不管,需要“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辩证统一。教师又如何真正做到基于儿童立场,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中巧妙地渗透和运用生活活动游戏化的策略呢?对此,本文总结了以下三点:

(一)巧用安慰物,助力幼儿生活活动游戏化

1.以物代己,经验迁移。

小班幼儿入园时,常常出现入园焦虑的问题。因此,大部分班级的教师会选择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前了解班级幼儿的情况,同时,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一定的亲切感和熟悉感。但是在发现班级有相当大一部分幼儿没有上过早教等托幼机构,家长和幼儿都有一定的开学焦虑时,教师可以单独和幼儿聊一聊他们抗拒入园的根本原因。在得知有些小朋友有陪伴安慰物,如草莓熊、小猪乔治,能有效缓解焦虑问题后,教师鼓励幼儿将安慰物提前送入幼儿园,并通过录制“玩偶上学”视频的方式,以物代己,提前让幼儿以自己熟悉的玩偶视角,了解幼儿园的环境与一日生活流程,有效缓解幼儿抗拒入园的焦虑情绪。教师站在幼儿内需视角,借助安慰物组织提前入园活动,帮助幼儿通过经验迁移熟悉新环境,产生奇妙的教学效果。

2.以物代人,练习提升。

根据小班幼儿好奇、好模仿、喜欢扮演大人等特点,教师在发现幼儿在娃娃家中玩起“当爸爸妈妈帮小娃娃换衣服”的游戏时,可以制定进一步推进的措施。如,采用角色游戏扮演的形式,以物代人,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帮娃娃穿衣来掌握穿脱衣物的生活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一来获得了照顾小宝宝的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二来扣扣子、拉拉链这些繁琐的生活技能对幼儿来说再也不是一项枯燥困难的任务,反而变为一个有趣的游戏项目。在快乐的游戏氛围中,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练习并掌握了穿脱衣物的技能。

(二)巧创新环境,探索幼儿生活活动游戏化

1.发现幼儿游戏中的兴趣点,转换为生活场景。

面对幼儿午餐时不爱吃饭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感兴趣的音乐游戏“小鸟与大象”,创设出森林动物餐厅的新情境。在这个场景中,设计角色扮演游戏,激发班级幼儿进餐的兴致和热情。从中可以看到巧创环境,并将其嵌入小班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在班级环境和生活区环境中,教师可以创设体现生活活动游戏化的环境,营造支持儿童立场的良好氛围,运用马赛克方法,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意见,支持幼儿自由自主表达对生活活动的认识,通过环境的暗示性、互动性和游戏性帮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

2.发现幼儿生活活动中的兴趣点,转换为游戏场景。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后,可以适时地推进游戏化教学活动。例如,当教师发现班级幼儿对《三只小羊》的绘本故事有浓烈兴趣时,可以联系班级最近出现“喝水难”的现象,巧妙借助绘本故事中小羊形象作为游戏活动的素材,引导幼儿寻找班级中的水源,最终成功通过游戏激发幼儿主动喝水的意愿。由此可见,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转换代入适宜的生活活动场景,能有效助力教师完成教育目标。顺应幼儿喜好游戏之天性,通过突出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从事的生活活动游戏化,给幼儿带来浸润放松性的情境体验,并为幼儿创建最近发展区,激活其经验联结;同时促使教师对幼儿园生活环节教育价值的思考,破解生活活动游戏化中的难题,促进幼儿健康地成长。

(三)巧借规则游戏,推进生活活动游戏化

1.音乐游戏巧助力。

在森林动物餐厅的游戏中,教师鼓励幼儿根据音乐游戏“小鸟和大象”自主选择扮演的角色,再根据自己的角色形象,在午点时间选择要吃“大套餐”还是“小套餐”(食物分量的大小),留给幼儿适度选择空间和时间,充分体现自主游戏主体化的教育意图。又如,面对幼儿刚入园不会听指令排队的问题,教师巧妙利用音乐游戏“火车呜呜叫”,结合游戏化语言“小朋友快快来,我们的火车就要开”,引导幼儿在火车与乘客的角色中轻松转换,巧妙轻松地化解这一问题。在如厕环节中,教师成功将传统的“水果蹲”游戏改造成自己所需要的“玩转马桶”的游戏玩法,借助音乐游戏“peepeepupu”让幼儿从一开始抱着娃娃上厕所到自己双脚并拢上“马桶”再到幼儿能够双腿分开上厕所。在一步步推进的游戏活动中,幼儿掌握了原先陌生的蹲式坐便器的使用方式,同时也消除了在幼儿园上厕所的抗拒心理。

2.体育游戏助转换。

幼儿园的体育游戏向来深受幼儿喜爱。那怎么借助体育游戏的力量推进生活活动游戏化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捉迷藏”“木头人”“老狼老狼几点钟”等耳熟能详的游戏融入午睡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快速整理衣物,迅速上床,躲进被窝,闭上双眼等。实践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与教师一味地发出枯燥的指令要求相比,在游戏中幼儿的上床速度是远远快于前者的,也不会有排斥在园午睡的情绪。

3.语言游戏促融合。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小班幼儿则更要做到教育游戏化。这也要求教师需要运用教育理论,灵活地改造一日生活活动中的游戏;而语言游戏,就是将各种游戏较好进行融合的催化剂。比如,在“小兔乖乖”这一表演游戏中,小朋友特别喜欢替妈妈开门这个细节。对此,教师可以结合语言游戏“听,是谁在敲门”和穿脱衣服这个生活活动融合在一起,并创编成儿歌“小兔子乖乖,把拉链开开,小手钻进去,拉链拉起来”“小兔子乖乖,把纽扣开开,小手钻进去,扣子扣起来”“小兔子乖乖,把洞洞开开,脑袋钻进去,小手伸出来”,以此引导幼儿学习生活技能。

三、基于儿童立场,家园合力巩固生活活动游戏化

(一)家园共育,家长巧学教师游戏化经验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可见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要坚持做好家园联动,将班级生活活动游戏化理念宣教延伸至家庭,促进游戏化教学效益最大化。使用“同步策略”,将生活活动和主题活动、游戏、亲子活动相融合,在主题活动、游戏、亲子活动中,丰富幼儿的相关生活经验,逐步渗透生活技能。比如,在幼儿入园前,教师利用幼儿熟悉的玩偶录制“布娃娃上学”的视频,并分享到班级微信群内,邀请家长与幼儿共同观看,借助家长的力量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环境和一日生活的基本流程,减少幼儿内心对未知环境的抗拒情绪。入园第一天、第二天后,家长会看到幼儿情绪稳定、不焦虑的效果,进而更愿意学习教师分享的游戏化经验,在家庭中配合执行,并坚持下去。

(二)家园合作,教师拓展家长游戏化经验

除了家长与园所联动,巩固幼儿生活活动经验外,教师也要反向借助家长的经验、力量,推动幼儿生活活动游戏化。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召开班级家长会、网络家园交流平台信息分享等方式与家长交流教育理念,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特点与兴趣点,融合教师视角,助力幼儿生活活动能力的提升,使得家园双方步调一致,合力达成推动游戏化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四、结语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游戏化中,小班幼儿刚刚脱离自己的家庭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能力普遍较弱。对此,教师们针对基于儿童立场的小班生活活动游戏化策略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学前教育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一书中也提及,当幼儿生活能力提升后,可以从依赖他人走向服务自己,转而帮助同伴、为集体服务,就此产生“劳动”。例如,幼儿喝牛奶后将牛奶盒剪开洗净,分类放进垃圾箱;午饭后收拾餐具、擦桌子、叠椅子;午睡前的折衣裤,延伸至家中帮助父母收拾衣物等。当然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仍需从本土、本园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幼儿、教师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环节。坚持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边反思边改进,不断调整支持幼儿生活活动游戏化的方法,总结提炼出有效的支持策略,做到真正地助力幼儿发展。相信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生活活动经验,也能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注:本文系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儿童立场的小班生活活动游戏化实践研究”(课题编号:W2022Y004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