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沟通障碍、信息不对称、参与度不足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促进家庭和幼儿园更加紧密的合作,共同为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而努力。
一、家园共育的理论支撑
家园共育是一种促进家庭和幼儿园紧密合作的教育模式。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影响,且对于家园共育的理论支撑具有重要意义。在家园共育实践中,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可以为家庭和幼儿园互动中的语言、文化传承、社会交往等方面提供深刻的启示。同时,维果茨基认为语言是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家庭和幼儿园的有效沟通需要建立在共同的语言基础上。
幼儿教育不局限于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还需要家庭、社区的支持,家园共育是家长和教育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学能力。”因此,教师和家长的语言交流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还是促进双方理解和信任的桥梁。
二、幼儿园家园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沟通障碍
1.教育理念差异。
在家园共育中,家长和教师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教师和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的认知理念通常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质量,同时也会对家园沟通、家园合作造成直接影响。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家长的思维存在“小学化”的倾向,认为孩子应该在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的计算、拼音等知识,希望孩子能够在幼儿园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然而,素质教育背景下,促进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幼儿园应当以游戏为主的教育理念,坚决杜绝“小学化”,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教育理念的不一致导致家长和教师在沟通中产生误解和冲突,出现幼儿管理共育空窗。
2.沟通渠道不畅。
长期以来,幼儿园和家长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如目前多数家长不入园接送幼儿,教师与家长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变少了,而家长又因工作、家庭等各种原因关注通讯工具不便利。如果家长无法方便地获取到幼儿园的信息,或者无法与教师及时沟通,就会影响到家园共育的有效开展。同时,家长和教师的时间和空间可能不完全匹配,导致沟通困难。例如,家长的工作时间与幼儿园开放时间不一致,或者家长与教师难以找到共同的空闲时间进行沟通。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会影响到家长和教师的有效交流。此外,幼儿园的信息传递方式可能不够及时、清晰或者便捷,导致家长无法准确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学计划和孩子的学习情况。例如,如果幼儿园只通过纸质通知或者单向传达信息,没有建立起双向互动的沟通渠道,就会影响到家长的参与度和理解度。
(二)信息不对称
1.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期望与实际表现的落差。
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期望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经验、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对教育的认知水平等。然而,实际情况往往与家长的期望存在一定的落差,这种落差可能导致家长对幼儿园教育产生不满或误解,进而影响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同时,一些家长可能对幼儿园教育寄予过高的期望,希望孩子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进步,或者对幼儿园的教学质量有过高的期待。然而,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全面发展幼儿的各项能力,并非只注重学业成绩,因此家长期望与幼儿园的实际目标存在偏差。
2.信息来源不足或不准确。
幼儿园作为孩子的第二个家庭,其了解幼儿的第一家庭背景对于为幼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支持至关重要。然而,实际情况中,幼儿园对幼儿家庭背景的了解往往存在不足的情况,影响到幼儿园的教育决策和家园的沟通合作。实际上,一些家长可能缺乏对幼儿园教育的全面了解,他们的期望往往来源于社会舆论、邻里朋友的推荐或自身经验等有限的信息来源。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从而对幼儿园的实际表现产生落差。
3.信息收集不全面。
在了解幼儿的家庭背景时,幼儿园可能仅限于家长填写的入园登记表或面试时的简单交流,导致对家庭背景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例如,幼儿园可能仅知道家庭的基本信息和孩子的个人情况,而对于家庭的教育理念、家庭成员的教育需求等方面了解不足。同时,家庭情况可能随时间而变化,但幼儿园可能缺乏及时更新和跟踪家庭背景信息的机制,导致了解的信息存在滞后性。例如,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家庭成员的变动等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教育需求,如果幼儿园不能及时了解这些变化,就无法为幼儿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
(三)家长和幼儿园在共育中的参与度较低
1.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参与度不高。
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参与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但在实际情况中,一些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参与度并不高。这是因为现代社会中,许多家长面临着繁忙的工作和较大的生活压力,他们缺乏足够的时间参与幼儿园活动。同时,一些家长可能对于自己在家中的教育角色存在误解或认知偏差,认为教育是完全由幼儿园负责的,自己的参与度较低。这种观念差异阻碍了家长与幼儿园的紧密合作。
2.幼儿园对家庭支持重要性的认识不清晰。
为了实现良好的家园共育,幼儿园需要明确家庭支持的重要性,然而实际上存在一些问题使得这一认识变得不够清晰。比如,幼儿园可能未主动建立起有效的信息获取机制,难以及时了解到家庭的实际需求。这可能包括缺乏反馈渠道或缺乏有效的问卷调查等因素,导致幼儿园对家庭支持的了解不够全面。同时,幼儿园可能面临着基于不同家庭需求的个性化支持的难题,往往采用“一揽子”的支持策略,导致部分家庭在关键问题上未能得到符合其实际需求的支持,从而影响到家园共育的效果。
(四)教育资源不平等
家庭背景的差异可能导致幼儿园在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一些家庭可能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和教育陪伴,而一些家庭难以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这影响了家庭参与的公平性。同时,由于家园交流不畅,一些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充分利用幼儿园提供的教育资源。
三、幼儿园家园共育改进策略
(一)提升沟通效果
1.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有效的沟通渠道是促进家庭和幼儿园合作的基础。在实践中,沟通渠道的建立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技术手段、定期会议等。比如,幼儿园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建立在线平台,提高家园沟通效果。通过家园互动平台,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到孩子的幼儿园生活情况、教育资源情况,而幼儿园也能及时向家长传递重要信息。这样的平台既可以是专门的手机应用,也可以是幼儿园网站的特定板块。同时,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家长会议,让家长有机会深入了解幼儿园的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也便于家长与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建立起更加密切的家园联系。
幼儿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各班建立家长沟通群,及时与家长沟通幼儿每天来园及在园的表现情况,方便教师与家长随时交流。幼儿园设有公众号,向全园家长发布一些信息,以便家长更及时地关注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和活动信息,使家庭和幼儿园的信息沟通更加及时、便捷。
2.解决语言和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差异是沟通中常见的挑战,幼儿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差异,以实现更有效的沟通。对于存在语言差异的情况,幼儿园可以运用信息平台给予家长教育支持。对于留守儿童,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平台与幼儿父母交流,让其参与幼儿教育,同时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增进情感。幼儿园工作人员应当增强对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的理解和尊重,积极参加教师培训,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对教育的价值观和期望,以及如何更好地沟通和合作。
(二)优化信息传递
1.制定明确的信息传递计划。
制定明确的信息传递计划是确保信息传递有效性的重要步骤。该计划包括详细的时间表、传递渠道、内容要点等,以确保家长和教师都能够按计划获取到关键信息,如设定固定的时间周期,向家长发送电子通讯或纸质通知,总结上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活动计划以及孩子的表现等方面的信息。这有助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同时也能够提前安排时间,以参与幼儿园活动。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设置事件提醒服务,提前通知家长即将开展的幼儿园活动、家长会议或重要的信息发布。这种方式可以避免信息遗漏,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比如,为了优化信息传递,幼儿园制定了详细的信息传递计划。每月初,幼儿园通过电子邮件向家长发送详细的活动安排、课程计划,并设有家长反馈渠道。这一计划的执行,使家长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提高了家园合作效果。
2.加强家园互动平台的建设。
家园互动平台的建设是提高信息传递效果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创建一个开放、互动的平台,能够更好地实现幼儿园和家庭的信息共享,如积极设立在线家长论坛,让家长能够在这个平台上互相交流经验、分享观点。这不仅能够促进家长间的互动,也能够形成一个互助的社群,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如果有条件,幼儿园还可以在平台上建设家庭作业上传系统,让家长能够通过平台查看孩子的学习进展,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状况,从而更好地与幼儿园合作,共同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服务。
(三)提高公众参与度
1.吸引家长参与活动。
为了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幼儿园需要优化教育活动,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实际意义,促使家长更加积极地参与幼儿园的各类活动中,如开展亲子手工制作日、家庭运动日、亲子阅读分享等活动,以满足不同家庭的实际需求。这样的活动既能够丰富家长的生活,又能够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家长的参与度。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园需要注意调整家长的参与比例,着重设计需要家长积极参与的亲子活动,如组织家庭比赛、亲子科学实验等,让家长真正成为活动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观众。这样的亲子活动可以拉近幼儿园和家庭的距离,使家园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2.制定激励计划,鼓励家庭积极参与。
制定激励计划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激发家长积极参与的欲望,从而提高整体的家园合作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制定多样性的奖励,包括荣誉证书、优秀家庭奖、家庭活动积分等,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和期望。这种多元化的奖励机制可以更好地激发家庭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鼓励家长代表参与幼儿园的决策和规划,增强家长对幼儿园事务的归属感。
幼儿园可以建立“家庭活动积分制度”,鼓励家长参与各类幼儿园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家长会议等。累积一定积分后,可以兑换相应的奖励,如免费参与特殊活动、获得学费减免等。这一激励计划有效地提高了家长的参与度。
(四)均衡分配资源
针对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幼儿园可以与相关部门沟通设立专门的资助项目,为经济困难家庭提供额外的教育资源支持,包括学费减免、学习用品赠送、免费课外活动等,以确保每个家庭都能够平等地获得必要的支持。同时,幼儿园可以与社会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投入到幼儿园;创设结对帮扶、总校制等机制,以强带弱,获得更多的资金设备和人力支持,进而缓解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此外,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在线平台、短信提醒等方式,及时向家庭传递重要的教育信息,确保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
部分地区实施“带培”计划,教育部门为幼儿园搭桥,让一线城市条件较优越的幼儿园与乡镇薄弱幼儿园帮扶共建,主要内容是为幼儿园提供“送教送培”入园指导,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为幼儿园提供教玩具,以及为幼儿园、教师、家长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以全方位地帮扶幼儿园,均衡幼儿园发展,提升家园共育与保育水平。
四、结语
在家园共育的道路上,目前幼儿园已经在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本文深入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相信随着这些策略的落实和实践,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会更加密切,幼儿的成长也会得到更好的支持和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