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各种高效率、高品质的教学法,如项目式学习法。在义务教育阶段,项目式学习法以其较强的新颖性特征,受到各学科教师的高度认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虽然项目式教学的应用已经取得一些突破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核心素养培养为背景,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应用项目式学习法的可行性,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深入研究项目式学习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际应用,为教师更好地开展项目式学习提供参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建立在学生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旨在引导小学生学习道德品质、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等相关知识,初步树立小学生良好、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该充分对接新课改的要求,正确运用项目式学习法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构成要素
项目式学习法具有高效率、高质量、多元化等特征。从师生角色关系来看,项目专门以学生为中心制定,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一改传统中学生被动学习的不利状态,转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则从课堂主体转化成为课堂主导,组织辅助学生学习。从应用过程来看,项目式学习法在提升课堂上学生学习效率上表现极佳。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通过项目主题,明确学习目标,以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成果。总之,项目式学习方法所打造的学习过程系统且完善,所包含的构成要素也比较丰富,如内容要素、活动要素、情境要素以及结果要素等。
内容要素较为丰富,主要来源于课程资源,由教师结合不同课程内容设计不同项目任务,整合不同内容要素。其次是活动要素,活动要素具有较强的目的性,目的在于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当然,活动要素也具有较强的挑战性特征。在活动中教师会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用于构思,激发学生潜能,帮助他们实现深度思考和持续成长。再者是情境要素。教师要创设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情境,一般分为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在这些情境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道德与法治内容,甚至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程度。最后是结果要素。当学生完成道德与法治课项目式学习任务后,所收获的任务结果与学习结果就是结果要素。结果要素也能折射出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是评判小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是否得到提升的最重要参考依据。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项目式学习的可行性
核心素养培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项目式学习法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课程特点与项目式学习相匹配
根据课程教学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需要基于生活层面,向学生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在课内,教师着重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法治精神;在课外,教师则需要引导小学生践行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而课内外的相互结合,彰显了课程的自由、灵活特点,与项目式学习法更加匹配。可见,项目式学习法可以迎合课程教学要求、环境变化,也更有利于突出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特点。
(二)课程理念与项目式学习相匹配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以启蒙教育为主,面向年龄尚小的小学生。同时,项目式学习法构建的情境、任务等,为学生营造了或新奇或熟悉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可见,项目式学习法与该学科的课程理念相匹配,有利于满足小学生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基于上述两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引入项目式学习法具有较强可行性,且有利于达到培养目标。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应用
在核心素养培养教学活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注重采用项目式学习法,并利用学习法中的诸多教学模式应用,拓展小学生学习领域。具体而言,就是严格依据学生学情展开教学,首先明确项目式学习法的教学主题与路径;参考学科固有特性,设计各种学习情境与任务;明确学生主体,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深入引导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检测项目式学习法中学生的学习成果;最后强化学生认知,并借助项目评价优化整个项目教学过程。接下来,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我和我的同伴》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一)依据学生学情,明确项目主题与路径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情,明确项目主题与路径。例如,为了解决小学生思维模式不够健全、系统的问题,教师可以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素材,通过多媒体创设相关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当中,饶有兴趣展开学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传授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总之,从实际学情出发明确项目主题,并将主题贯穿于整个项目活动,提高教学成果以及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例如,在教学《我和我的同伴》这一课时,首先基于实际学情,明确项目主题与教学路径,再通过这一课中所讲述的人际交往内容,组织项目式学习过程。在正式教学开始前,教师运用多媒体平台为学生展示了“人际交往”主题的视频,视频呈现各种人际交往活动,取材于小学生的生活碎片。之后,师生之间就“人际交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在该环节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发言,并从他们的发言中总结问题、获取教学资源。例如,通过学生表述的观念可知,绝大多数学生希望拥有许多朋友,且能够与朋友一起学习、游戏,得到朋友的喜欢和认可。结合这一发现,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人际交往学习项目,主题为“走出去、交朋友”。在这一项目中,教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健康、友善的方式结交新朋友、维系朋友关系。例如,鼓励学生参加校园劳动,与同学一起外出购物、游玩以及写作业等,这些方式既可以满足小学生的交友需求,又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在这一项目式学习模式中,教师不仅让小学生学习了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也通过项目式合作交流,提高了他们的交友能力,促使学生将内化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对其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这一项目设计中,教师根据实际学情明确了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对于自身而言,拥有朋友是相当重要的,例如朋友可以帮助自己摆脱困境,或者提出很好的学习生活建议等。这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不同的,所以多交朋友可以相互帮助,让生活变得更有趣味。结合上述案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更多的生活化情境,并借助这些生活化情境引出更多有效教学内容,在丰富学生学科知识储备过程中,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法治素养。
(二)根据学科特性,设计学习情境与任务
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性,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以及多个教学任务,进而为学生设计高品质的项目式学习任务。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在特性表现上更加追求社会化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中。所以,在设计学习情境与任务时,教师需要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项目的目标、过程、结果等,做好教学假设与规划,如采用逆向教学设计法,为学生精心设计各种学习情境与任务,并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展开。
例如,基于《我和我的伙伴》这一课中的具体内容,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走出熟悉的朋友圈,尝试结交新朋友,同时合作完成项目学习任务。在完成项目任务时,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其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有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项目任务,成功结交了三个新朋友,并通过彼此间的合作,在一周以内编排出一个新节目,并完成校内现场表演。总体而言,对于中年级小学生而言,这一项目任务是具有挑战性的。它的教学关键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该项目要求学生勇敢地迈出熟悉的朋友圈,主动结交新朋友,并成为配合默契的好朋友;其次,在选择朋友前,学生必须拥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并能准确定位自我,因此需要总结自己的性格、特长、喜好等,这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莫大挑战;最后,与他人结识以后,学生也要融入新的朋友群,并形成团队,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不断认识并突破自我,并学会接纳他人、求同存异,并积极处理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冲突矛盾,如思想观念上的差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确立学生主体,开展小组合作与探究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小组合作与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参与项目中。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确定项目小组合作范围,结合项目式学习模式鼓励学生以团体方式亲身经历、体验各种项目实践。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项目任务实施范围限定于教室中、活动室中、操场上、校园中甚至是校园外。《我和我的伙伴》这一节课强调学生之间的交友过程,所以在设计项目任务时,教师要不断突出项目任务的主题,积极推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如何正确处理伙伴关系,掌握与朋友维持长期稳定关系的技巧。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引导学生成为合作活动中的主人翁,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项目式学习任务的内驱力。当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寻找完成项目任务的搭档,并在合作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引导学生理解,检测项目学习与成果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学科知识内容,基于项目式学习模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即通过项目式学习活动,营造真实的情境氛围中,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生活化且多元化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项目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在项目中,如果某一名学生遇到困难,教师则组织学生共同开展“圆桌会议”,尝试在项目内搭建交流、沟通桥梁,确保项目学习过程能够顺利推进。在圆桌会议上,教师也要检测每一组学生的项目学习成果,帮助学生明确项目学习方向,取得良好的合作学习成果。
(五)深化学生认知,促进项目评价与实施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通过项目式学习模式强化学生的学习认知,引导他们从中深入理解《我和我的伙伴》中的知识内容,进而促进项目评价的实施。在本文看来,在项目式学习模式中,教师要建立三段式项目评价:第一阶段的评价为过程评价,教师要对项目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点评学生独立、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诚实、包容,最为重要的是掌握团队合作能力,做好方向性引导并及时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第二阶段评价为结果评价,如前文所述,学生通过项目合作,在校内外组织并完成现场表演活动。对此,教师要评价学生现场表演的完成情况、项目完成情况和节目创新程度等。同时,也要评价学生之间的合作默契度,这一评价为动态评价;第三阶段评价为后期跟踪评价。在学生完成项目活动后,教师也要继续跟踪,观察学生在项目结束后是否依然与项目中的小伙伴继续交往,对他们的朋友亲密度进行进一步的跟踪评价。
四、结语
在本文看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该尝试创新教学模式,诚如本文中所讨论的项目式学习模式。该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互动式活跃学习环境,鼓励、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自我反思过程中结交新朋友以及学习学科课程知识内容。从教学实践过程来看,该项目式学习模式的操作性较强,且能够根据不同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实现动态变化,甚至教师的评价工作中也能具备动态性特征。这就大幅提升了项目式学习模式的实践应用价值,彻底弥补了传统课堂学科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实缺陷。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引入项目式学习模式是有必要的,培养了小学生合作互动意识和习惯,也教会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与人、与社会接触,最终帮助小学生提高自身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