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024-08-28 00:00:00张超
家长·中 2024年7期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数学教师要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彰显学生本位的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通过游戏、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丰富学生思维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不断发展和进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逻辑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更好地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思维从低阶思维向着高阶思维发展。小学数学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几何相关知识的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传授知识,也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想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通过科学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现象和规律,把握数学定理和公式。并通过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此外,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需要将思维能力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中,为学生后期学习奠定能力基础。

(二)意义

满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明确数学课程的宗旨:通过科学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用客观、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发展规律和特点,使学生借助逻辑思维更好地认识世界,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从上述目标中可以看出,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综合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以及“双减”政策的落实,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教师要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基本目标,更好地探究和实践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性特点,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高效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拓宽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早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在这一任务下无法做到分层教学,很多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任务,停留在浅层学习中,没有深入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针对上述问题,教师要改变思路和做法,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搭建思维能力发展的阶梯,使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并主动学习数学知识,深入理解和分析,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最终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构建高效课堂,基于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在符合自身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基础上,沉浸在课堂学习活动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获取学习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要寻找适合的思维工具,将抽象、复杂的思维活动具象化地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中,形成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提高学习效率。为了达到以上要求,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以学生为本,差异化教学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发展中的人,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行为方式都是不同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也不同,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方式、思维习惯,制定逻辑思维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培养方法,提高培养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不同的培养方式,做到差异化教学。要注重课堂信息输出,寻找适合学生情况、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同时,教师也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计划,优化教学流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阶梯式发展。小学生认知框架简单,且身心发展不成熟,固有的逻辑会影响他们的认知活动,导致学生出现认知偏差,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势必出现偏离正常学习轨道的情况。另外,小学生理解能力差、认知经验少,对教材内容理解不透彻,容易在学习中出现常识性错误。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存在的不同问题,注意以上种种情况,重视基础性、常识性的内容。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更好地传递知识点。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丰富表达形式。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满足学生需求,让学生在自身的认知范围内认识、了解图形,主动发现图形世界的奥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线条、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形,并随机变化图形。通过直观、具体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好奇,让学生主动观察和发现图形世界,寻找身边的图形,进一步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图形元素。在以上方法中,教师可以将数学课堂和现代生活进行结合,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回归生活,加强实践教学

从数学本质来看,数学学科知识本身就是对生活现象的再现、总结,可以揭示事物的变化规律、现象背后的原理。考虑到这点,教师需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回归生活,将教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进行结合。这样,利用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发现和探究问题,把握问题真谛,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真正做到迁移利用、教学做合一,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引入生活元素,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主要学习目标为:初步了解多边形面积公式,掌握并熟练应用面积公式,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强化学生的图形认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明确上述目标后,教师要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进行结合,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会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教师先创设以下情境:为了推动城市文明建设,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准备修建两个花园,其中一个是平行四边形,另一个是长方形,教师给出一些基本的信息后,要求学生猜测和计算哪一个花园更大,耗费的人力更多。学生初次接触这一类问题时,不会比较和验证,阻碍他们顺利开展探究学习。为此,数学教师可以深入引导:大小和什么相关?要想对比大小需要计算面积,面积如何计算呢?在学生思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剪切、移动的方法进行探究,利用学习过的长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上述问题。通过知识的迁移应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过程,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幻灯片播放剪切视频,通过动态化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最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

(三)知识迁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涉及很多的类比迁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调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对比、联系、归纳,与学习的新知识联合,解决新问题。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旧知识,也可以创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结合中重构知识体系,调整认知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在应用这种方法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做到科学应用、科学设计,有效发挥这种方法的优势,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和分析的情境,并加强引导,让学生真正实现知识迁移,确保选择的题目难易度适中,有效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灵活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可以先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问题让学生回忆起已经掌握的两位数乘法的方法、算理等相关知识。在教学中,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让学生还原整个解题过程,并总结出解题方法和计算过程,强化学生的认知,同时导入新课。在新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方法说出三位数是两位数的“小伙伴”,它们也想加入其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尝试着用两位数的计算思路练习三位数乘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让学生思考、探索、对比,总结这两者的计算方法有哪些不同。通过类比让学生观察、对比、实践,将新旧知识进行结合,归纳、概括新旧知识的异同点。

(四)游戏教学,提升趣味性

对游戏的热爱是小学生的天性。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方式,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和追捧。在游戏教学下,数学教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探究兴趣、热情。因此,数学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教学方法开展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和学习。同时,在游戏中,学生也可以享受学习的乐趣,满足自身的好奇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游戏也是一种要求较高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应用游戏法时,要构思场景和规则,更加合理地展示知识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选择游戏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自己探寻游戏中的规律和本质,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确定一个数字后,以寻找这一数字的倍数为主题,设计数学游戏,组织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数字魔术游戏活动,让学生进行寻找、归类倍数,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看哪一个学生速度最快,找得最多,并为获胜的学生发放相关奖品。在这种方式下,数学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趣味性、互动性的游戏中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一种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启发学生创造、探索,深化师生、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采用分层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育信息化发展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要求,也为教师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提供了契机。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和基础能力、认知水平等因素进行科学分层,由此确保分层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从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向着注重兴趣激发和思维发展、能力提升转变。分层教学本身就是基于学生需求和个性特点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注意学生的表现和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思路、内容和题目。比如,对于思维能力强、逻辑清晰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有一定难度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拓展训练;对基础知识扎实、思维能力有待加强的学生,可以设置难度适中的练习题,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基础差、思维能力低的学生,可以围绕基础知识设置练习题,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同时,在分层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比如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直播课的方法,向学生讲解重难点知识、新课教学、复习课等,有效地拆分知识点,让学生重构知识体系、强化练习、巩固提升、拓展延伸、迁移利用,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一课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容易混淆集合的概念。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通过不同的训练任务让学生逐步掌握集合相关概念,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后期新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学习方案,明确学习目标,从而高效率地获取知识、不断进步,达到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是一门注重思维能力的学科。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数学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要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进行差异化教学,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进行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形成。同时,也需要采用知识迁移、游戏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