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开展策略

2024-08-28 00:00:00郑文静
家长·中 2024年7期

新课标中提到数学教学要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分析提炼、有序整合成为新的课时单元,通过此举,能够有效解决过去课时之间教学独立不关联、学习内容重复冗余等问题,同时能够促使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教学的核心本质,设计出更加贴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所教学的内容,帮助他们在有序的单元整体学习中逐步构建起数学知识框架,促进学生逻辑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发展,以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新课标下数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开展单元整合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单元整合教学是指将各课时有关联的零散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学习整合单元中的各种数学知识。通过整合性的学习,学生不再仅仅以碎片化的方式掌握知识,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任务时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并进行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整合性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避免了重复学习和冗余学习的情况。此外,单元整合教学注重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和现实情境中,促使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形成实践性学习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性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对数字、形状、量度等概念和技能的应用能力,进而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整合不同数学主题、概念和技能时,学生需要将各种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性思维。这种综合性思维要求学生能够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并构建完整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在整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综合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单元整合教学注重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和现实情境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这种实践性的学习过程促使他们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培养创新思维。通过挑战性的整合性任务,学生被鼓励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并且,学生在单元学习中有实践性的任务和项目,必须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有效地解决复杂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三)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框架

单元整合教学通过将不同课时的数学知识整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看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这种综合性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建立一个完整且有机的知识框架,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体系结构和彼此之间的关联,从而形成更为系统和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这样有序的整合,学生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任务时,学会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而且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融会贯通,形成对数学领域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完善和立体的知识框架,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学生通过单元整合学习能够建立起一个有机、完整和多维的知识框架,促进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运用,提高对数学领域的系统性和深度理解。这种知识框架的构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复杂问题和挑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锻炼创新思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更加深入、认真地学习。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开展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进行单元整合教学时,教师需要明确整合后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涵盖多个数学主题、概念和技能,并重点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目标的设定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旨在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一个单元的数学教学目标需要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并设定可评估的指标。将整合后的大目标分解为更小的、能够量化和评估的目标,协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成果。指标的设定应与目标紧密相连,明确反映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评估指标的达成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目标。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设定个体化目标,即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教师要注意设定相应的目标,以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发展空间。个体化目标的设定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习动机,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也应灵活调整教学目标和策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以北师大版六年级《分数的混合运算》这一单元整合性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深入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第一,理解分数加减乘除的概念和运算规则;第二,掌握分数的通分、约分和化简;第三,学会将整数和分数相互转换、运算;第四,熟练运用混合运算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除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在思维与方法上,针对学生的需求,设计引导性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对此,数学教师在思维与方法方面,可以设置以下目标:第一,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第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第三,培养学生运算过程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涉及分数和混合运算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于混合运算的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假设今天有2个半瓶的牛奶,每个半瓶牛奶是500毫升,那么一共有多少毫升的牛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内容求解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思考,逐步引导他们掌握分数的概念、运算规则以及通分、约分和化简的方法。随后提供一些简单的分数计算习题,让学生按照运算规则进行计算,鼓励他们通过手工计算和图形表示的方式理解运算过程,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深入理解分数的运算过程。这样,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基于整合性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在整合性学习中达到预期的目标。既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练习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目标。

(二)梳理知识脉络

梳理好单元教学中的知识脉络,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整合教学的方向和内容,建立起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同时,这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他们跨学科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进行整合教学之前,教师要重视梳理本单元中的知识,明确本单元整合教学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和边界。明确各个数学主题、概念和技能的侧重点和层次,及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帮助教师整合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知识脉络。还需要对单元涉及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演绎关系。通过梳理知识脉络,教师可以确定核心概念、重要原理和基础技能,并构建起相应的教学脉络。根据分析的结果,设计知识结构思维导图,将相关的数学知识按照逻辑关系进行有机的整合。思维导图中应该包括主题、概念、技能和彼此间的关系等,旨在帮助学生厘清知识间的关系,形成对于整体知识结构的认知。在梳理知识脉络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和探究式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与实践,并将学到的知识与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行联系和运用,活跃学生的思维,并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形成。

以北师大版六年级《百分比》这一内容为例。基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第一,理解百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第二,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转化和计算方法;第三,能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展开了本单元的教学活动,首先通过展示一些打折、考试成绩等涉及百分数的日常生活情景,让学生了解百分数的应用意义和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关注。之后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第一,界定知识范围:确定本单元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百分数的定义、转化、计算以及实际问题的应用;第二,构建知识体系:分析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关系,探讨各种表示形式之间的转化规则,确立核心概念和重要原理。第三,构建知识结构思维导图:制作思维导图,呈现百分数、分数、小数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如何进行加减乘除等计算。

(三)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创造出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应用技能和体会意义的教学环境和情境。这个教学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场景,也可以是角色扮演、游戏化学习等。在创建教学情境时,首先需要确定教学情境的设计目的,即通过这种情境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和目标,或者引发兴趣、激发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其次,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与之相契合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授分数加减时,可以模拟购物结账的场景;在教授几何形状时,可以设计室内布置图案的任务等。通过创设这些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及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氛围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最后,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符合学生认知,也要大胆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运用沟通合作、游戏活动等增加情境趣味,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北师大版六年级《比例》单元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第一,理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第二,掌握比例的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则;第三,能够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引入时,教师先呈现一个实际场景:小明画一张地图比例尺为1:1000。让学生回答“1:1000”的具体含义和计算方法,引发学生对比例的认识和兴趣。随后,梳理知识,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讲授比例的定义、表示方法、计算方法等,清晰展示比例知识间的联系和逻辑顺序。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多方面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比例”情景:飞机模型、世界地图等,创设实际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比例的运用,并引导学生运用比例概念解决图画缩小比例、食材配方比例等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情境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比例知识的应用和意义,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善用信息技术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数学教学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数学的教学中,涉及很多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知识点,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遇到较大的困难。此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图形直观、具象地展示出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

当前,互联网上各类资源丰富,利用好这些资源,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搜索和利用线上的教学视频、在线课件、互动教学软件等,丰富教学资源。这些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并且,借助信息技术中的互动教学工具,教师可以高效地完成作业设计、批改练习、在线辅导、在线互动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和及时的学习支持,有效促进学生在探究中学习。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建模、计算等,使学生更方便地进行数学运算和图形展示,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和应用能力。

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圆》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根据教材与教学大纲,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圆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圆的相关术语和计算方法以及能够绘制和分析圆的图形。基于本课时教学目标,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轮胎、钟表等各种与圆相关的日常生活元素,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圆的探究兴趣。之后,利用课件,将本单元圆的定义、直径、半径、弧长、面积等主要知识点清晰地展示出来,并逐个讲解。在讲解时,配以清晰的图片与动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圆的直径、面积等。最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明晰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逻辑顺序。

(五)重视评价反思

通过重视评价反思,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也能通过评价反思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优势和不足,并不断调整和改进学习策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技术手段,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围绕口头问答、书面作业、小组合作等形式,开展多样化的评价活动,尽可能保证评价的客观性,以及评价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动态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反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和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表或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强化他们对自己学习状况的认识和反思,通过反思帮助学生变化学习策略和锻炼思维能力,并设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也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评价结果以及学生的反馈,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单元整合教学在新课标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开展单元教学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摸清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安排单元整合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