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学校教育形成有效补充。教师通过引导家长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家庭教育,能够解决初中学生成长中的困难与困惑,引导初中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修养,激发初中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目标与理想。本文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初中家庭教育指导中的运用策略开展探究,希望为农村地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一些参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产生于中华民族长期的生产生活、劳动实践、艺术创作。从类型上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古诗文、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戏剧、传统工艺、传统建筑、传统科技、传统体育、传统美德、传统节日、传统家风文化、传统美食、传统伦理道德、传统礼仪等。这些传统文化共同承载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淳朴、团结友爱、刻苦奋进、创新拓展等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思想与精神财富,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活动运用于农村初中家庭教育中,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成长。
二、农村初中家庭教育的意义
(一)增进亲子关系
家长和学生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家长和初中学生的交流意识,有助于增强家长对学生的关怀和指导意识以及学生孝敬父母的意识,进一步促进了良好亲子关系的构建。家长可以从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其他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向学生讲解相关的道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全面成长。
(二)推动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进一步构建
在农村初中的家庭教育中,教师可以凭借自身在班级中对学生的了解以及丰富的教育经验,向家长讲解各种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拓展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思路,并让家长持续关注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的各种状况,从而提高教师与家长配合的默契度,进一步推动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构建。
(三)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在农村初中的家庭教育中,学生也能够向家长和教师及时反馈自身在学习和成长中的情况,自觉接受家长和教师的指导,同时在家长和教师的关怀和帮助下培养自强、自信、自主学习和成长的意识,在家庭生活中积极实践、发展自身的多种品质与能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运用策略
(一)天生我材必有用——树立坚定的人生理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着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文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农村初中家庭教育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学习以追求理想为主题的文化知识,认识到树立理想、追求理想的重要性,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广泛搜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坚定不移、追求理想为主题的内容,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特长,确立明确的成长方向,培养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
发现兴趣、培养特长能够帮助学生塑造自我个性,确立个人发展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家长从这一方面入手,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理想教育。比如,一些学生对于数学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家长与学生一同阅读祖冲之研究圆周率、秦九韶钻研三角形公式等传统数学故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乐趣、感受古代数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又比如,一些学生对于建筑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家长陪伴学生运用互联网展开线上云游览活动,观看长城、故宫、苏州园林等优美的传统建筑,并实地参观本地特色建筑,树立成为建筑学家的理想目标。渗透这些自强自信、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内容,能够进一步坚定学生的人生理想,让学生持续取得成功。教师还可以从这一角度入手,引导家长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对学生实施理想教育。比如,在一次考试中,一些学生未能取得良好的成绩,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向学生讲述以下传统故事:“司马迁是汉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从小就广泛阅读各种书籍,经过多年的积累,终于在晚年写成了《史记》。”“祖逖是南北朝时著名的将领,他每天闻鸡起舞,很早起床,刻苦练习武术,终于建功立业。”通过运用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独特价值、不断追求优秀的自我,有效落实理想教育。
(二)扫一屋与扫天下——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多种以劳动为主题的文化知识,有助于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成为对学生进行劳动能力培养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师可以向家长分享以劳动为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掌握各种劳动技能、结合日常生活充分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帮助家长完成家务劳动,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为了引导学生持续学习以劳动为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还可以搭建线上跨文化交流数字平台,让家长陪伴学生持续搜索相关的资源。还可以编写家庭教育指导小报,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家长和学生了解围绕劳动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初中家庭教育的趣味性、生动性。
在劳动习惯的培养中,教师可以搭建线上跨文化交流平台,引导家长和学生通过网络媒介共同阅读与劳动有关的家风书籍,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家长可以和学生一同诵读“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等名言,或在家庭的墙壁上悬挂《观刈麦》等古诗词。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中,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是重要的传统美德,从而增强劳动意识。在劳动技能的培养中,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带领学生接触传统工艺、传统美食,学习具体的劳动方法。比如,在春节时,家长可以寻找彩纸、竹枝、胶水、小灯泡这些材料,指导学生将竹枝弯曲制作灯笼的骨架,在骨架上涂抹胶水,粘贴彩纸,并将小灯泡系在灯笼内。又比如,在每个周末,家长可以向学生演示西红柿炒鸡蛋、宫保鸡丁等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让学生具备自主制作饭菜的能力。在农忙时节,教师可以引导家长以传统乡土文化为资源,带领学生参与果实种植、谷物收割等劳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编写家庭教育指导小报,在其中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知识,描绘以劳动场景为背景的图画,引导家长和学生共同阅读与欣赏。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在劳动中实现健康成长。
(三)月到中秋分外明——培养浓厚的亲情意识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农村初中实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前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很多以团圆、和睦、友爱为主题的亲情文化,例如中华优秀传统节日基本上包括了这些价值理念,能够让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美好。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家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文化为切入点,鼓励学生陪伴亲人共同探寻节日习俗、制作节日纪念品、相互表达节日祝福等。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家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为切入点,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初中生孝亲敬长、礼貌交往,让学生体会亲情的温暖,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比如,在中秋节时,教师可以和家长一同发起“送月饼·赏月明”主题活动。家长可以带领学生走访亲朋好友,赠送月饼,引导学生关怀亲朋好友,了解他们近期的生活和身体状况,向亲朋好友诵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中秋主题古诗词,从而凝聚情感、培养真诚友爱的亲情观念和人际交往观念。在重阳节时,教师可以和家长共同组织敬老活动,由家长带领学生看望附近的老人,帮助老人打扫家庭卫生、表演歌曲和舞蹈。这些传统节日文化的融入为家长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资源,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情境中获得成长。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帮助学生学习各种传统礼仪。比如,在就餐时,家长可以指导学生为长辈端来饭菜、邀请长辈坐入主位、将筷子平行放在碗上,避免插入碗中。在出行中遇见长辈时,家长可以指导学生向长辈鞠躬,表达敬意。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到这些生活细节中,家长能够让学生树立生活处处皆学问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四)成由勤俭败由奢——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以勤俭节约为主题的文化知识。将这些文化知识融入农村初中家庭教育中,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增强珍惜财富、经营美好生活的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带领学生学习以勤俭节约为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认识到美好生活来之不易,体会家长工作的辛苦,培养勤俭节约品质。
以日常饮食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凭借自己的农业劳动经验,向学生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文化”,让学生了解种植农作物以及从事农业劳动需要按照特定的节气,并且需要经过播种、灌溉、收获以及其他多个环节才能获得劳动成果。同时,在农业种植和收割季节,家长也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农田,亲身体验劳动。由此,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学会珍惜粮食、合理饮食。以日常消费为例,教师可以搜集《汉文帝厉行节俭》《石崇王恺斗富》《卖炭翁》等传统故事,打印成册,供家长陪伴学生一同阅读。根据这些历史故事,家长还可以进一步讲述自己的日常工作过程,或带领学生参观蔬菜大棚、牛场等生产场地,让学生体会工作的辛苦,学会珍惜金钱、减轻家庭生活负担。同时,存钱罐也是传统文化中反映勤俭节约品质的重要元素。家长可以搜集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早在西汉时期《史记》中就有着关于存钱罐的记载,古代的公孙弘等人物都经常运用存钱罐存储零钱。由此,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之后,家长还可以和学生一同运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制作存钱罐,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质,进一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初中家庭教育中的实用性。
(五)拂堤杨柳醉春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农村地区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能够让学生在自然界中展开探索和游戏,让学生体会农村生活的美好,并从自然界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家长树立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中与绿色环保有关的文化知识,让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自然风景、参与环保主题的实践活动,增强营造美好乡村生活的意识,为促进农村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此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的质量。
与环保意识有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环保古诗词、环保人物故事、环保设施等,教师可以为家长整合以上材料,供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农村地区保留着原始的自然环境,一年中的每个季节都有着独特的风景。教师可以引导家长从季节变化角度入手,引导学生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生活环境的美好。比如,在春季,可以带领孩子在田野散步,一同放风筝,共同诵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古诗词。在夏季,可以引导孩子欣赏蝴蝶和各种农作物,诵读“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等古诗词。在环保人物故事、环保设施方面,教师同样可以持续收集资料,制作成读本,供家长使用。比如,农村地区普遍通过修建水坝以防洪蓄洪。家长可以和学生一同探究本地区的这些设施,并阅读《苏东坡修建苏堤》这则故事。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水坝的作用,体会古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建设绿色生活的意识。农村地区的物种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所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各种动物。教师同样可以搜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农业养殖的知识,供家长作为家庭教育资料。比如,汉代人物孟尝做合浦太守时,发现当地的居民大量捕捞鱼类,造成当地物种减少、草地和森林等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孟尝便严格下令禁止随意捕捞鱼类,有效保证了当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这则传统故事,并指导孩子运用现代环保理念进行解读。由此,在农村生活中,有效增强学生的集体生活意识,自觉维护农村自然环境,以家庭为单位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智慧,能够供家长不断挖掘、不断运用,有效增强家庭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家庭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家庭教育效果的深刻性。在农村初中家庭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家长搜集各种主题、各种类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料,供家长陪伴学生展开阅读、思考与探索,从而在家庭教育中充分落实理想教育、劳动教育、亲情教育、节约教育、环保教育,让学生形成刻苦学习、热爱劳动、孝亲敬长、朴素勤俭、保护环境等多种优秀的品质,从思想意识、生活能力、精神品质等方面得到均衡的成长。
注:本文系淄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家庭教育专项“基于文化融合的民族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研究”(项目编号:2023ZJZX00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