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研评价是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导航灯,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工作,具有导向、监测、筛选、激励、诊断的功能,不仅是学校科技创新所需,更是中国智造、国家创新发展所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学习“职教20条”、《职业教育法》等精神,基于区域产业与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聚焦省域双高建设任务,通过加强类型教育宣讲、职业教育机制体制改革、职教评价改革等方式,建构职教自性。从科研定位、类型特色凸显、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科技研发平台共建、分类评价、组合政策着手,破解论文定式,注重质量导向与标志性成果评价,强化综合评价,有效推进职教自性的教师科研评价改革。
关键词:职教自性;高职院校;科研评价;改革;实践
《学记》有云:“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是国之大计,存亡之溯,兴衰之道,皆由此起,不可不慎。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与发展之方向盘与指挥棒,关乎教育观、成长观、价值观的培育,不可不谨。21世纪的中国教育,成绩斐然,举世瞩目。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教育评价作为方向盘与指挥棒,教育评价的弊病逐渐显现,教育评价与教育本质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遭遇瓶颈。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力求从顶层设计层面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五唯”顽疾,化解教育评价之困。《总体方案》立意高远,顶层筹划,切中教育评价之弊。方案回归教育自性,明晰了新时代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新使命,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力求建设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是新时代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文件与行动指南。
科研评价是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导航灯,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工作,具有导向、监测、筛选、激励、诊断之功能,不仅是学校科技创新所需,更是中国智造、国家创新发展所急。《总体方案》方案明确提出要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突出科研评价的质量导向,不得将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奖励挂钩,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健全分类评价、代表作评价、同行评价、团队评价、长周期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制度,系统推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改进工作,切实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质量。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当下正处于优化类型定位、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改革攻坚期,如何破除层次教育定式,改革过往普通高校科研范式,构建职教自性的教师科研评价体系,是当下高职院校科研评价改革之急务。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精神,大力推进省级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评价改革》,破立并举,通过张立职教自性,破除普通高校科研范式;构建分类评审、多元评价的高职院校科研体制机制,破除论文定式;建立质量导向,破除数量攀比;搭建“同行评价”“长周期”长效评价机制,化解“校内评价”“短周期”评价困境,从机制创新、政策激励、分类评价、流程优化等方面着手,采取系列组合措施,推动实施“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推动学校教师科研评价改革,发挥科研在高职教育提质升级中的支撑作用,促进科研增值赋能,建构高职自性的教师科研评价体系。
一、高职教育职教自性的建构
一直以来,高职教育视为高等教育的低一级教育层次,纳入高等教育体系,作为高等普通教育的附属与补充。其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科研范式等均参照普通高等教育范式建构,自身职教自性缺失,社会认可度较低。2022年4月20日,《职业教育法》首次大修,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第一次对职业教育做出了明确定位,同时提出了“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伟大论断与职业教育“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的时候”的重大决策,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树立了自性,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类型教育化解了高职教育三十年东施效颦之困,为张立职教自性指明了方向。高职教育不是低分考生的兜底教育,而应是基于个性、兴趣、能力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教育,是特色鲜明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凸显高等性,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进人文思想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的相融相促;注重职业性,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产业,面向市场、促进就业;重视技术性,坚持面向产业所需、锤炼能力,培养技术技能。学校认真学习贯彻《职业教育法》与各级职业教育文件精神,聚焦省域双高建设任务,通过加强类型教育宣讲、职业教育机制体制改革、职教评价改革等方式,建构职教自性。
(一)加强类型教育宣讲,建构职教自性
随着“职教20条”、《职业教育法》的修订,高职教育由“层次教育”转变为“类型教育”,这是高职教育的新定位与新机遇,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好时机。法律的定位、政策的落实关键在于思想观念的认同,加强类型教育宣讲,建构职教自信,扭转层次教育的自卑心态,构建职教自性,树立职教信心,便是高职院校类型教育宣讲的重中之重。2020年起,学校加强了类型教育宣讲,开展了22期高职教育名家讲堂活动,梳理类型教育内涵,改变高职教育错误认知,树立德技双修职教理念,逐步建构职教自信。
(二)深化机制体制改革,累积职教自信
学校围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所需,不断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从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政校企行协同机制、职称制度改革、高职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着手,夯实内涵建设,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逐步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推进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实践路径。学校先后成立研究所、职教集团,政校企创建产业创新研究院,围绕区域产业、社会发展所需,密切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的对接,以产教融合为切入点,探索建立了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的开放、集成、高效的育人新模式,不断累积职教自信。
(三)推进职教评价改革,强化职教自信
当下,高职教育发展进入攻坚关键期,法律的定位与政策的指引固然重要,教育评价改革关乎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导航塔与助力器,是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改革传统的高等院校范式的低配版的层次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一种具有类型教育特征的高职教育评价体系,可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障职教自信。学校积极推进职教评价改革,回归自性,紧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题,建立健全高职教育评价,探索分类招生方式与弹性学制,建立健全多元化人才导向评价与包容性学习过程评价,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成才观、“重视需求满意度”的质量观和“特色立校”的发展观,强化职教自信。
二、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评价改革与实践
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基本职能,是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产学研能力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是高职教育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目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定位不明,普通高校科研范式浓,普通高校科研法病(唯论文、重数量、轻质量)深,再加之研究基础薄弱、研究力量分散、激励机制缺失,制度建设薄弱、自我特色缺失等问题,无法发挥高职院校科研创新、科技服务、科研兴校作用。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精神,启动教师科研评价改革,从机制创新、政策激励、分类评价、流程优化等方面着手,采用系列组合措施,推动实施“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逐步推进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评价改革与实践。
(一)明确科研定位,凸显类型特色
高职院校科研与普通高校不同,具有自身的类型特征,不能套用普通教育科研范式,不应以研究高精尖为追求,而应着眼于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发展实际开展科研工作,需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其所短,扬其所长,搭建具有高职特性的科研体系。学校围绕地方经济与产业发展需求,秉持“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办学理念,坚持走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科研战略,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学校搭建了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平台,以科促教,科教融合,先后建立研究所、政校企共建产业创新研究院、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近3年来,我校共签订横向技术服务合同200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到款额5816.14万元。2021—2022年,学校连续两年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典型院校60强”。2022年,学校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2022年度科研社会服务总经费高居全国高职院校排行榜第25名。
(二)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共建科技研发平台
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密切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的对接,政校企共建产业创新研究院,与荷城街道共建产业创新中心,共建科技园,引入纺织丝绸学会和纺织服装行业协会进驻学校,与200多家龙头企业战略合作,建立一批产学研融合教学基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政校企共建之研究院聚焦区域中小企业,稳步开展应用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工作,先后引进科技创新团队,先后为2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培训和咨询等服务,累计经济效益近2亿元。职教集团采用“双理事长”治理机构,有效破解校企资源融合共享难题,推动“现代学徒制”“1+X证书”、产业学院建设与职业技能鉴定,2020年入选国家与广东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名单。
(三)组合政策拳发力,破解论文定式
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措施,从职称评审、年度绩效分配方案、纵向项目管理办法、横向项目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办法、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等方面着手,化解“唯论文”“唯数量”之困,学校一方面修订了职称评审办法,取消SCI、核心论文、专利、项目数量排名,加大了产学研合作、专利转化等比重,强化了职教自性。另一方面,学校修改了年度绩效分配方案,降低了SCI、核心论文奖励力度,加大了专利转化、发明专利激励力度。另一方面,学校修改了年度绩效分配方案,降低了SCI、核心论文奖励力度。学校修订了纵向项目管理办法,创新了各级各类纵向项目结题要求。改变过去单一以论文数量结题的方式,鼓励教师以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标志性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业绩以及实践业绩作为结题成果,建立多维度结题评价体系。学校修订了专利管理办法与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管理办法,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解决企业痛点难点,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申请专利并转化,而不是写成论文。
(四)推行分类评价,强化综合评价
为提高教师科研评价改革成效,学校基于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设立差异化考核目标,针对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学科,对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技术开发类等分别设立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实施分类评价。遵循不同类型教师各自学科特点,分别建立理科、工科、人文社会科学类评价机制,科研评价包容性和适合性增强。强化科研综合评价,改变主要依赖项目、论文指标的传统评价,建立健全项目、论文、著作、研究报告、行业标准等多元评价指标,突出智库成果、理论宣传成果考核比重。重视科研育人成效,将科研项目、科研活动育人的成效纳入评价指标,推进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科研评价改革。2021年,学校修订了职称管理办法与纵向项目管理办法,结合专业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将教师系列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与科研为主型三种,明确不同类型职称评价标准条件,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对教学为主型教师进一步降低科研指标,凡主持或参与一定级别的科研项目、精品课程、规划教材等均可作为科研考核成果,鼓励多投入教育教学。对科研为主型教师则降低教学要求,提高科研考核指标。将项目结题方式由传统的单一论文转化为分类绩效分结题,科研积极性大大提高。2020年以来,学校共获得省级项目47项,市厅级项目98项。
(五)突出质量导向,注重标志性成果评价
在破解“唯论文”“唯数量”难题的同时,学校建立健全了职称评审、年度绩效分配方案、专利管理办法、专利转化管理办法,突出质量导向,突出代表作和标志性成果评价,突出质量导向,侧重标志性成果。学校认真贯彻落实《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大力鼓励发明创造,激发创新活力,完善了《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专利(软件著作权)管理办法》,规范及优化了专利申请流程,鼓励师生开展科技创新。2021年,经审核认证,学校成为广东省第一所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的高职院校。根据高职发展智库发布的《2021年全国高职院校发明专利授权排行榜》,2022年学校共获32件发明专利授权,授权总量在全国高职院校位列第56名,全省第4名。学校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逐步推进,技术交易额再创新高。2021年技术交易到款额275.0578万元,相较于2020年161.29万元,增长率为70.54%。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20140502].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711.
[3]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220420]https://www.gov.cn/xinwen/202204/21/content_5686375.htm.
基金项目: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评价改革”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王国雄)与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2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粤港澳背景下高职院校科技成果分享转化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GXJK166,主持人:王国雄)
作者简介:王国雄(1972—"),男,江西吉安人,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德育教育、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