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切实为基层减负,以作风转变促工作落实。为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2024年4月,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通知,对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作出部署,提出了四项主要任务。一是系统摸排近年来社会事务进校园情况,制定准入标准,加强问题整改。二是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严控省、市、县三级社会事务进校园总量,建立白名单并向社会公布。三是对社务事务进校园的具体方案进行审核,可根据工作实际进行整合,严控活动范围和时长,提升进校园活动质量。四是通过监测、核查、通报等方式,常态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工作。据笔者了解,根据要求,全国不少地方行动起来,积极减负,为教师集中精力教学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国家为教师“减负”,为教育系统发力,我们教育系统需要做些什么?笔者以为,教育系统也应该从内部工作入手,条分缕析地查一查、看一看,尽量减去一些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例如,有些刚性要求是否可以变成弹性要求;开展研究、撰写论文、组织科研项目或者进行成果转化等,是否可以改为不强制要求教师必须参与,等等。据了解,某地为减负,曾召集一线教师,倾听大家的呼声。有的教师甚至流着泪说现在学校内部“卷”得太厉害,教师承担的非教学工作太多,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再以某些非真正教学研究为目的、带有明显表演痕迹的公开课、示范课为例,这种课大都会带领学生到会议室、礼堂里上,教师会提前让学生预演数遍或者指定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讲授已经学过的内容更是屡见不鲜。这类公开课、示范课就是教育系统内部给教师增加的多余的负担。笔者坚定地认为,教好书、上好课,是一名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教师考核晋升的重要标准。其他各种各样的非教学任务之外的“负”,是不是多了点呢?
国家为教师“减负”,我们教师该怎么办?一言以蔽之:减轻教师过重负担需从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入手,教育系统内部的“减”不可或缺。
(作者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