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寒假前,我得知了一个消息:下个春季学期暂由我给小学一年级学生代科学课。与此同时,还接到了给一年级学生布置科学寒假实践作业的任务。布置作业,还是小学一年级的,这还不简单吗?虽然之前从未带过一年级的学生,但我还是愉快地接下了这项任务。秉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我专门查阅了一年级的科学教材。我发现一年级科学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观察动植物、认识事物的特征、物体的分类等。因此,我决定让学生在寒假里进行动植物观察,并且写好观察日记。很快,便拟好了作业题目,并发给领导审核。作业内容如下:第一项—选择一种方法种植物,记录它的生长情况;第二项—观察一种动物,描述它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没想到领导看后反馈,我拟的题目形式太局限,建议再增加一些形式,如手工作品、小实验什么的。这也好办,我又修改了第二稿,增加了二项内容:第三项—记录一次难忘旅行(或参观、访问、经历、见闻);第四项—展示假期完成的作品,说说完成的经过和收获。这次审核通过了。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请各班班主任发布作业,开学后收作业,选出优秀作业,然后贴在板报上或宣传栏上。收作业这种工作几乎就是教师的常规工作了,相信不是什么难事,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转眼,寒假过去了。
开学后不久,七年级学生已经顺利在班级内组织完成了寒假实践成果的汇报和交流。突然有一天,领导问我:“张老师,一年级的作业在班级内汇报展示了吗?要跟七年级一样,做成PPT,选出好的进行校内展示。”我有点不理解,一年级的学生,难道不是象征性地收一下作业就行吗?还真指望他们汇报交流吗?
我急忙找来一年级的班主任商讨。大家都觉得很难,而且开学太忙了,这不是忙中添乱吗?讨论陷入了僵局。这时,1班的李老师缓缓说道:“我想起来了。我们班有个家长给我发了一段小视频,不知道可不可以?”我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赶紧回答:“当然可以啊,重在参与。”心里想着,无论如何,每个班只要能交上两三份作品就行了。于是我们决定,这事虽然很难办,但是可以让学生们试一试,在教室里各自展示一下,教师及时记录。
一周过去,1班率先完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展示,李老师告诉我们效果比想象中的要好,这给了其他人信心。于是,我们利用科学课让学生们一个一个上台分享寒假的经历和收获。
随着交流的学生越来越多,我渐渐地发现,上台的学生几乎都是迫不及待地和全班同学分享栽培的龙血树、风信子、蜡梅花;制作的龙船模型、翠鸟模型、生态瓶;观察的小猫、小狗、小兔、鹦鹉、大熊猫;参观天文馆、博物馆、图书馆;坐飞机、坐高铁、坐轮船、自驾游……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台下听得全神贯注,不时响起“哇”的赞叹声,或者一阵哄堂大笑,最后,响起的是雷鸣般的掌声。
教育学者林格认为:“教育是一种状态,不取决于你教什么,而是你自己的境界到了一种程度后,自然就形成了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人格力量的流露和渗透,足以使学生自觉地觉悟和提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这一周的时间,学生的热情点燃了我的心,科学课已经超越了科学课的范畴,变成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的博物课,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看世界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把在课堂上体会到的这种快乐分享给全校的学生。
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全校展示这项工作,对我来说已经不是领导交给的负担了,而是我自己想要完成的一件伟大的事。
考虑到给一年级学生展示时间不宜过长,我和班主任们商量,最多只选出10组优秀作品,每组的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有的学生汇报的时间过长,我不得不进行删减。1班的小唐同学,他汇报的主题是七彩云南之旅,他用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一一描述了在云南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里看到的各种植物:蝎尾蕉、苏里南朱樱花、吊灯扶桑、火焰树、无忧花、鸡蛋花、红花文殊兰、睡莲……哦,原来在小唐的眼中,植物们是如此可爱多娇。
还有2班的小帅,浑身散发着自信的光芒。第一次在班里展示时,他讲了10多分钟。为了缩短时间,我删除了他PPT里的两张自拍照。之后,我找机会跟小帅说明情况:“老师删了两张你的帅照,你到时候少讲两页,能快点儿。”小帅听了我的话,低下了头,嘟起小嘴不说话。我看出来他不高兴了,还想着该怎么安慰他。过了一会儿,他小心翼翼地问我:“老师,您把我的蜘蛛和白孔雀删了吗?”我松了一口气,连忙答道:“没有,没有,老师没删你的蜘蛛和孔雀,我删的是你本人的照片。”没想到小帅开心地说道:“那就好,老师,那个大蜘蛛和孔雀是我自己拍的!”哦,原来在小帅的心中,最帅的照片是酷酷的黑蜘蛛和美丽的白孔雀。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浅薄的。
最难忘的是1班的小奕,他汇报的内容是寒假读过的书和去过的三个城市。他告诉大家,成都有太阳神鸟、都江堰、金沙遗址博物馆和杜甫草堂,并且展示了自己在现场的照片。排练时,讲完前面这些刚好用了5分钟,最后结束环节,他坚持要朗诵一首杜甫在成都写的诗。这首诗他背得不熟练,要花将近一分钟。我觉得这个学生是为了“秀”才艺,完全没有必要。于是我嘱咐他,如果第二天展示时记不住词,就别背诗了,讲到杜甫草堂那儿直接结束吧。没想到,第二天,在小奕的带头下,现场响起了一百多个学生齐声朗诵《春夜喜雨》的声音。我被深深震撼了,这个意外的惊喜使我热泪盈眶。我深感侥幸,幸好小奕没有听我的话,我差点把整场汇报中最精彩的“互动环节”给掐掉了。我再一次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
经过这次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是未知的。我开始感到敬畏,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观—原来的课堂主要是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听讲、记忆、理解、练习、考试。可是,这样的课堂形式效果真的好吗?是学生需要的、想要的吗?看看杜甫的这首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的是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和风细雨,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冰。
我们这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不正是一场好雨吗?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春风,悄无声息地滋润学生的心田。作为教育者,我们怎么才能做“好雨”,而不是“冰雨”“冷雨”呢?首先,要“知时节”,只有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遵循学生发展规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认知。其次,要“细无声”,就是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等待、观察、发现,才能真正适时地润物。最后,还要愿意“潜入夜”,教师要不求回报、无私奉献、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
作为一场“好雨”的见证者,我也像杜甫一样,感到由衷的欢喜。我仿佛看到了杜甫想象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场景—在教改春风的吹拂下,在实践春雨的滋润下,我们的幼苗茁壮成长,开出了娇艳欲滴的花朵。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管庄分校)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