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会做一件事:只要读书,必让学生做摘抄、做读书记录卡、做手抄报、写读后感、写批注等。一开始学生还有兴趣,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感觉枯燥,因单调的阅读“作业”而失去对读书的兴趣,阅读质量就会大大下降,甚至成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怎样让学生真正爱上读书,读得有效,有交流与分享的平台,不会感到读书是一种负担;如何将“阅读”作业设计得合情、合理、有趣,实现心灵与思维的互通共鸣,是语文教师面临的课题。“书信体”读书笔记的设计无疑是一个突破口。
一、“书信体”读书笔记,发展学生思维,助力学生形成关键能力
语文的听说读写都离不开思维,通过阅读可以发展思维力。思维始于问题,完整的思维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并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一次课上,我给学生读了王同学写的读书笔记《智慧的选择》。
“老师,我没有书看,我只有您发给我们的那本书。老师,我看见了书中的几幅图画:画面上的那个人很有成就,他带着健康、美丽、机敏、诚信、才学、金钱、荣誉七种行囊搭船过河。突遇风浪,小船太小了,必须抛弃一个行囊,没有想到,他首先抛弃的是‘诚信’这一行囊……看到这,我思考了一下,我会抛弃什么呢?我想了想,我要首先抛弃金钱。老师,如果是您,您会选择什么呢?您的学生王某。”
王同学没有读过多少课外书,也没有多少课外书,一开始不会叙述,通过“书信体”读书交流的方式,他开始有思考了,更让我惊喜的是,他会用书信这种形式与人交流了。我在课上读完这封信以后回答了他提的问题。我进行了如下点评:
“如果非让我抛弃一样的话,我首先抛弃的是荣誉,因为荣誉可以凭着自己健康的身体、机敏、才学等再争取。我不会第一个抛弃金钱,但是我也不会只留下金钱。同学们,你们也会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和王同学做一个交流。”
我鼓励学生们都要有自己的想法、观点,并能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第二天收到的信中,有许多学生对王同学的问题进行了交流,谈出了自己的看法。学习的本质是什么?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学习者的思考。我对学生们说:
“同学们,读书活动让我们开阔了眼界,让我们的大脑丰富起来,同时也让我们变成了‘会思考的芦苇’。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们的选择或许还会发生变化。我希望同学们通过读书做一个用智慧生活的人,做出自己明智的选择,也希望你们将来的路也要走直、走宽。”
看着学生们全神贯注的样子,我倍感欣慰,因为我看到了书籍的力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们开始边阅读,边思考了。
二、“书信体”读书笔记,促进师生关系,助力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广泛的阅读,读什么样的书籍,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我读到了吴同学的来信,我几乎是始终微笑着在读这些美妙的文字。
“尊敬的王老师,您好!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开心作文》,我也不知道您有没有看过。我给您介绍一下吧:这本书就像医生治病似的,不是真的病,而是写作文时的毛病。在写作时,许多人经常出现一些病状,如写人病、记事病、写景病、状物病、想象病、抒情病。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些病,把作文搞乱的。书中的主人公是糖小逗和古怪爷爷。他们在作文世界旅游,知道了为什么作文世界这么乱,那是因为许多小朋友都出了以上的症状。今天讲到这,明天再继续讲给您。您的学生吴某。”
“作文病”总结得很好,我很感兴趣,我让他继续讲下去,解读每一个“作文病”的症状和诊断方法。这样,吴同学就成了班级里的“作文诊断专家”,学生们的作文如果出了问题,就去他那里诊断一下得了“什么病”。一年下来,他成了真正的小专家,作文水平、修改能力大大提高。
刘同学来信了。
“尊敬的王老师,您好!今天我读的书是《红楼梦》,我很喜欢。里面的人物有贾宝玉、林黛玉、贾雨村、薛宝钗、王熙凤、薛蟠等。老师您知道贾宝玉为什么叫贾宝玉吗?我想您肯定知道,不过我还是要跟您讲一讲。在京都,有一个姓贾的大家族,他们的府宅分为宁国府和荣国府两个大宅院。荣国府当家的是贾政,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个儿子,这个孩子生下来特别奇怪,嘴里含着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于是就给这个男孩取名贾宝玉。老师,下一次我还会给您讲,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讲给您听。您的学生刘某。”
刘同学在读《红楼梦》,我为他高兴,更加让我高兴的是,他在交流中表现得很有修养。在给别人讲故事的时候,往往我们在兴致勃勃地讲,却不知道人家都已经熟知了,人家可能不愿意听。刘同学也想到了这一点:“我想您肯定知道,不过我还是要跟您讲一讲。”看到这句话,我很佩服他的脑筋,小小年纪能和别人这样交流,很不错,有涵养。
接着,我读到了高同学的来信。
“敬爱的王老师,您好!您让我们看书,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酷的动作》,我把这本书读了许多遍,它也把我感动了许多遍。这本书中有一篇《父亲的皮带》。文中‘我’的行李袋带子断了,车就要发动了;情急中,父亲把自己的腰带摘下来,捆住袋子,自己把手插进兜里,把裤子提得老高,模样十分滑稽。别人都在哈哈大笑,这位青年却笑不起来,火车启动了,父亲依旧提着裤子,站在那里,直至变成一个小黑点,青年的眼泪再也止不住地流了出来……他觉得那是世上最酷的动作。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的妈妈对我也这么好,可我却视而不见。她每天早早地起床,给我准备早餐。我还不吃,偷偷地将早餐倒进花盆里。妈妈每天为我操心,我感觉很是内疚。老师,想必您也是这样的吧!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您的学生高某。”
读了这三封信,我又高兴、又感动。高兴的是,孩子们在读书,我在读孩子们的信,在读信的过程中我也在间接地读书。在帮助学生的同时,学生也帮助了我;学生在扩展知识面的同时,也扩展了我的读书面。另外,最让我感动的是高同学的信。他能由《父亲的皮带》想到自己的母亲,并且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我感觉到他此刻懂事了,长大了。还有一句让我感动的话—“老师,想必您也是这样的吧!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学生们都进步了,他们在阅读中增长了知识,学会了学习与反思,学会了交流和分享。在阅读孩子们的书信中,教师也在成长,这就是师者幸福的“教学相长”。
三、“书信体”读书笔记,塑造美好心灵,助力学生形成美好品质
书信体的读书笔记让作业有了“温度”,有了“亲情”,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读书,也喜欢上了用文字来交流。
尹同学,个子不高,嗓门特大,每天在走廊里就能听到他的声音。他总是操着一口方言,他的腔调和他的憨笑令人感到很是可爱。他有一个长处,就是很喜欢与老师“套近乎”。他给我的第一封信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老师,今天,您跟我们说,您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但是,我看不像,因为您整天笑眯眯、乐呵呵的。您那么关心我们,您生气,是真的吗?我现在给您讲个故事听……”
这就是他的优点,很会察言观色,也很会说话,能体会到做老师的心。今天上课的时候,他回答问题很积极,我表扬了他。没有想到第二封信来了:
“今天,我得到了您的表扬,我感到很自豪。怎么说呢,很高兴。我再给您讲个故事吧,您一定要读下来,很感人的。有一个小男孩,刚生下来眼睛就瞎了,他的父母把他扔了。一位好心叔叔收养了他,并且把他的眼睛治好了。小男孩长大后,能够看见世界了。他看到那位救他的叔叔竟然是一位盲人。读到这里,我都想哭了。怎么样,老师,感人吧!”
我在他的信中做了批语:
“谢谢你讲的故事,很感人,继续!”
自从采用这种方式做读书笔记后,尹同学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不仅能完成作业,也爱上了读书,而且学会了思考。更为可贵的是,他有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需求,更有了一种阳光的心态。他让我感受到,这种长期性的作业可以培育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和求知欲。
在学生表现出兴趣的那一刻,教师的鼓励、表扬要及时跟上,这是让学生坚持下去的催化剂。表扬的力量可以让学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期待着学生们有更大的进步,期待他们读更多的书,增长更多的智慧,通过阅读滋养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做人做事的优秀品质。
“书信体”读书笔记,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内容自由丰富,表达方式灵活多样,是学生在非课堂教学时间完成的专门性智力活动,对于学生建构生活意义、增进学习体验、优化师生关系具有积极的效用,因此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成了学生求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济北小学 )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