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探索“固本强基”

2024-08-26 00:00:00闫嵘
中国教师 2024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研究教育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生活如此,研究亦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本是“舶来品”,由于我国教育改革与实践的迫切需要,经过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奋斗,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已初见端倪。其中一个佐证就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六卷)》一书。这部由我国心理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二十年潜心研究完成的学术专著,以其全面性、专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推进与深化探索了一条“新路”。

从内容上看,全书约250万字,共分六卷,分别围绕六个研究专题有逻辑地展开。

第一卷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沿革、特点、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测量工具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分析。

第二卷从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入手,全景式展现了我国新时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评价、问题及教育对策。

第三卷一改前两卷的纵向研究视角,从多学科和跨领域的角度探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融合研究,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学科“协同作战”的必要性。这里既包括了基础研究视域下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心理科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探索,也涵盖了应用研究视域下德育、比较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以及生涯教育等教育科学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考察,同时还详细诠释了群体教育视域下未成年群体、研究生群体、教师群体、医护群体、老年人、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等群体心理健康研究。

第四卷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沿问题研究,既是对前三卷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在“摸清家底”后的思考与创新。作者开创性地从理论研究、领域研究和应用研究三方面,深入剖析心理健康教育所取得的前沿成果,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格培养相结合,选题上突出前瞻性,如浪漫关系中的关系攻击、亲密关系中的权力认知、自我抽离、气温变化与心理健康、依恋与学习困难焦虑、自尊、归因、内疚与羞耻的内在关联,等等,力求顺应时代需要并占据学科研究的制高点。

第五卷,作者从现实回到了经典,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与认知主义学派为“纲”,与弗洛伊德、埃里克森、荣格、沙赫特、艾森克、卡特尔、赛里格曼以及罗杰斯、马斯洛、奥尔波特等十八位心理健康大师进行了一次生命与灵魂的“对话”。书中不仅包括了对不同学派大师生平和学术背景的介绍,而且把重点放在对他们经典思想理论的解析与评价上。诚如作者所言,对这些举世公认且卓尔不群大师毕生贡献和重大成就的“元研究”,不仅是对心理健康研究历史发展脉络的重新梳理,更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修心与禅定”。

全书的最后一卷锁定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应用研究上。这是作者撰写此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究其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夯实基础研究,加强理论创新,并最终服务于实践,解决社会转型和结构性变革大背景下日益增多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突出问题,如孤独感与手机成瘾、社交媒体使用与错失焦虑、幸福感与个体安全感缺失、儿童虐待与父母倦怠、无聊心理与居高不下的焦虑和抑郁检出率,等等。

综合该书六卷的内容不难看出,作者撰写本书的本意就是要抛砖引玉,固本强基;突破瓶颈,另觅“新路”,进而更好地应对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与国内外其他同类著作相比,该书对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之旅”的贡献,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首先,该书具备鲜明的时代感和创新性。一方面,全书的撰写基于作者受托主持的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教育政策的研制以及相关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因此,该书开卷伊始就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实践有很强的引领和指导意义。另一方面,该书重点强调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即“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这一目标引领下,作者认为:“服务于现实需求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当下,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实现两个基本转变。一是从心理健康教育到心理健康服务的转变,二是从心理健康问题的被动矫正到积极预防的转变。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心理健康的效果才能最大化”。在对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后,作者总结出制约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在于“儿童青少年的主体意识薄弱,自上而下的研究和项目设计模式以及带有学科化、形式化、表面化、孤立化的不良倾向”。因此,作者从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出发,呼吁应当将先进经验本土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大幅度提升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实际获得感”,建立以学生实际需求和生活体验为导向,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这一观点为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之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其次,该书从内容到形式均折射出科学的整体观和系统观。长期以来,对于应该如何定位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如何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术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中,鲜有学者能够从全人教育和毕生发展的视角,对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经典理论、代表性学派、研究方法、实验范式、实证和前沿性研究成果、测评手段、干预路径、政策研究等进行宏观和微观的整体审视与跨学科考量。可以说该书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遗憾和不足。毫无疑问,作者并非将心理健康教育定格在某个特定的领域或狭窄的范畴内加以研判,而是从心理健康的本质出发,全方位、辩证和系统地看待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变化。书中既不乏对中小学、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特点、发展趋势的纵向解析,也不乏对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横向总结,更不乏对经典理论与前沿成果的对话交流以及对历史、现实和未来趋势的联动思考。由此出发,作者秉持唯物主义历史观、整体健康观和生态环境观,将心理健康的核心内涵定位在身心和谐统一,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位在立德树人、幸福生活。

最后,也是本书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点在于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全书自始至终围绕社会转型特殊历史时期下的心理健康问题,层层展开并逐步深入。作者在开篇就针砭时弊,直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落后,并且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与此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有待提高,他们在人际敏感、强迫症状、偏执、焦虑和抑郁等方面均高于全国常模。此外,社科类大学生的创造力较差,高职学生和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可度、满意度普遍较低,中西部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制度落实、课程设置、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经费支持等方面与东部地区均存在明显差距。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作者逐一提出了破解的方法,并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工作程序、干预途径、实施策略和政策建议,包括中小学生、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结构与量表的编制,高职院校、普通高校大学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对策,大学生无聊状态、学业拖延与自杀的成因对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创造性人格与创造力模型建构,以及新时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及路径等。在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同时,作者也从家校社共育的视角出发将目光转向了学校、教师和家长,提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职责、内容、程序,国家层面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模式,父母倦怠与手机教养应对与干预策略以及成长咨询、朋辈咨询的方法等。毋庸置疑,上述应用性研究涵盖面广、针对性强,对于基层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和问题解决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能够完成如此艰巨的工作,不仅得益于作者二十年磨一剑的不懈努力与辛勤耕耘,也反映出作者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正如作者在总序中谈到的那样:“只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就必定能够迎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气象、新成果,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再创辉煌而固本强基!”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书可视为作者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探索“固本强基”之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但是作者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持有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实践教学主任,高级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胡玉敏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