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矛盾点”,促进思辨性阅读

2024-08-26 00:00:00陈杰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4年8期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思维能力

【摘 " 要】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导向,结合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与把握,以文本中的“矛盾点”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捕捉“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条件与结果”“身份与行为”“行为与动机”之间的错位,让学生展开思辨,提高思维品质,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矛盾点;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倡导学生通过质疑、比较、推断等方式,与文本充分对话,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以文本中的“矛盾点”为切入口,是开展思辨性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主动探究和深入思考文本的深层含义,提升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一、捕捉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点

立足文本,从语言表层走向深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时,很多教师会进行这样一种“热门”设计:学习“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时,让学生借用“皎皎明月”“徐徐清风”等词语开展仿写训练,写一写“伯牙还会弹奏什么,锺子期又会听出什么”。如果教学仅仅停留在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肤浅的,对知音的理解是偏颇的,可以说浪费了思维训练的机会。

教师可以在此时追问:“现在有很多语句可以选择,那让《吕氏春秋·本味》采用同学们写下的这些优美语言,可以吗?”当学生陷入迷茫之时,教师提供拓展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俞伯牙学琴”的故事。故事中,俞伯牙在练琴的间隙,眺望大海和山林,倾听涛声、鸟声,将自己的所感所悟融入音乐之中,创作出了千古名曲《高山流水》。伯牙感悟到自然山水是他最好的老师,从此不断从生活中汲取养分。

借助资料,教师发问:“子期听到的仅仅是描述‘太山’‘流水’的乐曲吗?”于是,学生针对“太山”“流水”这两个意象进行求证、分析,发现《高山流水》体现了俞伯牙的志趣。锺子期不仅听到了伯牙的琴声,还听懂了他高山流水般的志向、精神,而这些是其他人听不出、悟不到的。学生明白了锺子期“知琴”“知志”,可谓“知音”。

以上案例引导学生先关注“语言现象”,知晓大自然的景物皆可入曲,并迁移练笔,再挖掘“知音本质”。课上以典籍可不可以选用学生的语言为引子,凸显矛盾点,使教学触及文本的内核。

二、捕捉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点

抓住文本内容与形式上的不协调之处,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探索内容与形式为什么能既矛盾又和谐地存在,有助于学生深入体悟小说人物的行为逻辑。

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穷人》时,教师请学生读第9~1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学生自然把目光聚焦到以下文段。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不,没有人!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语句写得有点乱,要求学生思考:“如果按照平常的思考状态,桑娜心理活动的先后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重排语句的顺序:①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②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③这是闹着玩的吗?④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⑤他会说什么呢?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排序时,教师巧妙地提出一个问题,将教学推向了高潮:“列夫·托尔斯泰是个伟大的作家。他怎么会把桑娜的心理活动写得这么乱呢?他不知道要按人物正常的思考顺序来写吗?”

学生在小组合作探讨后,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有的说:“这时的桑娜思绪万千,理也理不清。”有的说:“桑娜太紧张了,生怕丈夫知道她抱来了两个小孩,会揍她。”有的说:“惊慌让桑娜的思考都是断断续续的。”有的细致地分析了桑娜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到底抱还是不抱?对桑娜来说这个决定会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命运,所以她很纠结彷徨。”还有的分析得更为精妙,根据文章中那么多省略号、问号、感叹号,提出观点,直指文章主旨:“每一串省略号都是一串心理选择的涟漪,每一个问号都是一个灵魂的拷问,每一个感叹号都是一个坚定的回响,是那份善良让桑娜宁可受苦也要救助他人。”

以上案例引导学生探究作家为什么把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写得这么乱。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发,他们在文本分析中提高了思辨水平。

三、捕捉条件与结果的矛盾点

利用事物条件和结果之间的“不搭配”,抓住思维落差点,能促使学生回归文本,梳理情节,关注细节,展开思辨。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语文要素,联系文章结尾——田忌向齐威王引荐了孙膑,教师做出以下假设:假设孙膑见到齐威王,那他会怎么讲这次赛马呢?

要完成推理,就得厘清故事的发展脉络,确定从哪里开始讲,别人容易听懂。一名学生说:“大王之所以输了比赛,是因为我猜测到了您赛马的顺序,让田忌将军不在意一局的得失,从全局上思考,安排了马的出场顺序……”要完成推理,还要将过程讲清楚,明白孙膑是怎么观察原先的比赛的。另一名学生说:“观察几场比赛后,我发现参赛马匹在脚力上相差无几,且均能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这其中蕴含着玄机,大有文章可做……”要完成推理,还要说清楚孙膑心里在想些什么。又一名学生说:“如果按照常规赛马,硬碰硬,田将军必输无疑。于是,我逆向思考,先以最弱碰最强,输掉一局,为后续赢得比赛打下坚实基础……”

以上案例借助问题,让学生由结果推理故事发展过程,其设计灵感就来源于文本——齐威王的马明明实力比田忌的强,但赛马却输给了田忌。学生转换角色,逐步深入人物内心,进而洞察其思维脉络,从而使推理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升。

四、捕捉身份与行为的矛盾点

紧抓文本中人物身份与行为之间的不匹配,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在深度思考中辨析人性,明晰文本内涵。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桥》一文中,有两处关键描写:(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2)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教学时,教师可以挑选这两处描写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并提出以下问题:起初,老汉为什么把小伙子从队伍中揪出来,不让他走向木桥?后来,又为什么把小伙子推向木桥?老汉对他的儿子是有情还是无情?学生因人物流露的情感而产生认知冲突,阅读的兴趣被激活。第一名学生说:“老人揪出儿子,从亲情的角度来看,老人很无情,但是,没有此时的铁面无私,必将控制不住当时混乱的场面,会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第二名学生答:“从规则的角度看,老人作为党支部书记,对儿子是无情的。他首先想到的是‘大我’,而不是‘小我’。他在意的是全村人民的安全,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这也许是老汉一生都在遵守的行为准则。”第三名学生表达得更加辩证:“老汉也不是不爱儿子。在全村人都过了桥后,与自己相比,老汉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他也是一个充满父爱的人。”

以上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身份和行为——老人作为有决定权的党支部书记,没有放自己的儿子过桥。面对党性与亲情的矛盾和冲突,学生从文本表面走向文本深处,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五、捕捉行为与动机的矛盾点

作者为了创作的需要,可能会在文本中故意设置矛盾。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审视文本,思考人物之间的冲突,学会质疑和探究,从而提升思维能力。

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辨析:对于父母的反应,你同意谁的做法?不同意谁的做法?为什么?要结合文本信息有理有据地表达。

有学生同意母亲的做法:看到“我”写的第一首诗,母亲的“眼睛亮亮的”“兴奋地嚷着”“拥抱了我”,充分说明她对我赞赏有加、信任我,这能给予“我”自信。有学生不同意母亲的做法:这是“我”写的第一首诗,远没有母亲说的那么好。“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说明母亲这样的赞美让“我”有了点小骄傲。几年后“我”也承认“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这说明母亲的赞扬确实夸大其词了。

有学生同意父亲的做法:父亲的评价是客观的。他的做法看似给“我”泼了一盆冷水,但“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也有学生不同意父亲的做法:父亲是剧作家,对于“我”的第一首诗,他的要求过于严苛了。“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再也受不了了”说明他的评价给“我”造成很大的打击,会让“我”变得自卑。

也有学生都不同意两人的做法:两个人都过分了。“我”那时才八九岁,父亲没有考虑到“我”的心理感受。母亲赞扬过度,也没有考虑到这首诗的实际水平。

接着,教师请学生当一回巴迪父母的代言人,说出父母的内心想法,揣摩父母为什么都做得那么“极端”,要求学生结合文本,重证据地思考与表达。此时学生的思维导向寻找原因——不管是夸大了还是贬低了,都体现了对“我”的良苦用心。学生对父母之爱的另类表现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此案例中,抓住父母的外在行为——母亲因为“我”的第一首诗而赞赏过度,父亲因为诗歌的品质不高而斥责过度,创设表达空间,让学生对父母的表现展开质疑。学生的质疑越充分,课堂上的学习越真实,由此揭示父母行为背后的动机——“可怜天下父母心”,一切都是为了巴迪更好地成长。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紧扣思维的根本,通过抓住“矛盾点”来深入展开思辨性阅读教学,其核心目标在于培育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升思维品质,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汪潮.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教学原理[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23.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少年艺术学校)

猜你喜欢
思辨性阅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儿童绘本(2018年19期)2018-10-31 21:02:34
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思辨性阅读
培养思维能力
儿童绘本(2018年9期)2018-06-04 16:40:12
浅析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
教师·下(2017年12期)2018-02-07 18:31:38
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