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
《古对今》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韵文,旨在通过集中识字的形式,逐步提高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使其感受识字的乐趣。
教学本课,一方面应突出“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课标要求,以识字为教学主线;另一方面应使学生在学习一年级上册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对子”,通过多样的诵读,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初步感受其重要价值。
为此,本课依据文本特点,将识字与学文进行有机结合,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学生将学会交往和应变,形成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学习、掌握生字的同时,达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这一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读对韵歌,对照认读“圆、严、寒、酷、暑、凉、晨”等十三个生字,会写“古、凉、细、夕、李、语、香”七个生字,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朝霞、夕阳、严寒、酷暑”。
2.正确、流利地朗读对子,了解课文内容。
3.感受语言的对仗美,培养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会认“圆、严、寒”等生字;理解“严寒、酷暑”等词的词义。
2.想象对韵歌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玩游戏,明确任务
1.游戏导入。
(1)看谁反应快。先来玩“相反动作对对碰”的游戏——我左手,你右手;我抬头,你低头;我起立,你坐下。
(2)看谁记性好。还记得上学期学习的对韵歌吗?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鸟对虫。山清对水秀,柳绿对桃红。这几天,细雨蒙蒙,雨伯对( " ");黄莺婉转,黄莺对( " ")。该怎么对这则对子呢?不急,学着学着,或许你就能对出对子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学生的旧知和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产生联结意识,明确学习的目标。回顾学过的对子,可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为新的学习做好铺垫。)
2.引出《古对今》。
(1)教学“古”字:古,就是古代。
(2)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古”?(猜字谜、加一加)
解说:古,上下结构,会意字,十口所传是前言。古,故也,久也。
(3)书写指导:横宜长,不压线;竖在竖中线;口上大下小。
3.组词:古(古代)—今(今天)。
引导:本课题目就是个对子。(板贴:对)
板块二:初读韵文,寻找秘密
1.听音频:这篇韵文美不美?一起来听课文录音,给课文标上小节号。
2.自主读: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快,可以慢。遇到难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
3.读后交流:初读课文,你发现它和我们平时看到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句子较短、每个小节字数相等、很有节奏)
4.分小节朗读,正音。
(设计意图:本环节依据文本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发现韵文的规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板块三:再玩游戏,玩中识字
过渡:古人喜欢吟诗对韵,喜欢投壶对弈,还喜欢很多让人快乐的游戏。我们也来当一回古人,玩一玩古人的游戏。
1.玩射箭——读准音。
(1)屏幕上的箭射中一环,大声朗读第一小节中的对子,一字不差就能获得一份惊喜哦!
①学习生字“暑、寒”。
出示“寒”的古体字。解释:宝盖头往往与家有关。解说:一个人在一间屋子里,光着脚站在两块冰上,说明天气很冷。他在旁边放了稻草取暖,但仍无法御寒。
“寒”就是冷,和“寒”相对的是“暑”。“暑”:“者”是人的意思,太阳在人的头顶上,说明天气很热。
②组词:寒假、暑假、寒来暑往。
③播放有关“天圆地方”的视频。从视频里找对子:天对地,圆对方,夏对冬……
(2)屏幕上的箭射中二环,请朗读第二小节中的对子,选一个自己认为最难认的生字,让大家来帮助认读。
①教学生字“朝”:注意翘舌音。
猜字谜:十日十月。
出示,解说:太阳从草丛中升起,而此时残月还未消失。
②教学生字“夕”:“朝”对什么?答案也在这一小节,请找找。
出示。解说:“夕”就像月亮,“从月半见”,刚刚见到月亮的一小半,表示傍晚的意思。
③教学生字“霞”,结合图片,形象理解。
解说:霞,赤云也。雨字头,表示与天气有关(如雪、霜、雾、雷)。
④讲述“晨”“暮”的汉字故事,结合太阳升起、夕阳落下的视频进行理解。
解说:“晨”,下面是“辰”,表示星辰的意思。星空上面出现了太阳,代表早晨来临。“暮”,太阳落到草丛里,表示天色将晚。
(3)屏幕上的箭射中三环,请朗读第三小节中的对子,挑一个自己理解的词语说一说。
①学习“杨、桃、李、柳”:关注木字旁,认一认树木图片。
②学习“鸟语花香”:结合图片理解,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象。
③学习“莺歌燕舞”:结合图片理解,感受鸟儿喧闹活跃的景象。
④结合画面,读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主要实施以下三种策略。一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趣味识字,使生字不再孤立存在。二是通过看视频、图片,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三是以追根溯源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字形,提高识字效率。)
2.赏花灯——读意思。
(1)导入:我们一起去赏灯吧。花灯上还有我们熟悉的词语。看谁的眼睛亮,看到词语就能马上读出来。
出示词语:严寒、酷暑、春暖、朝霞、夕阳、桃李、和风细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
(2)思考:读读对子,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预设: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方、凉、霜、阳、杨、香)都含有ɑng,很押韵。
(设计意图:学生先通过赏花灯的形式,想象词语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继而发现对子的秘密以及韵文押韵的特点。)
(3)朗读:教师读“对”字,男女生分别读“对”字前后的内容。
①思考:发现了什么?
预设:“对”字前后的内容意思相近或相反。这些有趣的组合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小结:还可以变一变,让对子组成词语(如古今、方圆、杨柳、桃李),变成成语(如和风细雨、莺歌燕舞、鸟语花香)。对子真奇妙!
3.放纸鸢——读韵味。
(1)带上对子放风筝。一人一句,屏幕上的风筝就能越飞越高。
( " ")对今,( " ")对方。严寒对( " "),( " ")对秋凉。晨对( " "),雪对( " ")。和风对( " "),( " ")对夕阳。桃对( " "),( " ")对杨。莺歌对( " "),( " ")对花香。
(2)表演读:学习古人,你一言,我一语,同桌两人一人一句拍手对对子。
4.借助对子做课中操:古对今,放松拍;圆对方,弯弯腰;晨对暮,仰仰头;雪对霜,搓搓手;桃对李,捶捶背;柳对杨,拍拍腿。
5.把以下汉字拼成词语:酷、暑、朝、霞、寒、严、古、今、夕、阳。拼完后,同桌互相读读。
预设:酷暑、夕阳、严寒、朝霞、古今。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不断增加学生和文本接触的次数,让学生熟读成诵。之后,学生动手拼词,在实际操作中巩固记忆。)
板块四:学习书写,创编对子
1.过渡:刚才我们学着古人的样子玩射箭、赏花灯、放纸鸢,现在还要学学古人的书写,把中国字写漂亮。
2.回顾生字:刚才书写了“古”,它是什么结构?(上下结构,上大下小)找找今天要书写的生字中其他上下结构的字。
李:撇捺舒展。“子”的一横较长。上下等宽,中间略鼓,重心平稳。
香:撇捺舒展。“日”不宜太大,要写在中间。
3.玩创编对子的游戏:我们也来尝试编对子。刚开始上课时提到的“雨伯对( " "),黄鹂对( " ")”,现在能回答了吗?(板贴若干图片)看好了谁和谁对,不要连错线。
预设:山对海,莲对菊。亭台对楼阁,橙黄对橘绿。
4.推荐读物:我们发现对子展示了一幅幅美好的图画。带着理解、带着想象读,就能越读越美。当然,这样的对子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孩子可以读读《笠翁对韵》,里面藏着很多知识,一定能让你们受益匪浅。有能力的孩子可以在这样美好的春光里,用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来说说对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遵循先识后写的规律,在学生读准字音、认识字形、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归类指导书写,让识字和写字相辅相成。让学生创编对子,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训练,在无形中帮助学生学习韵文。)
【教学思考】
一、依托要素,精准定位目标
统编教材以语文要素为依托,将其细化落实到各板块中,力求逐步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本课精准定位,聚焦言简意赅的对子,借鉴了传统韵语识字的形式,安排了若干组意思相对的词语,展现了自然之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通俗凝练的韵语,进行理解、朗读、欣赏和积累,落实识字内容,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二、设计游戏,展开学习过程
本课紧扣“读、记、赏、写、创”等学习活动,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借助玩游戏的形式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会学、乐学。课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读成诵,让识字教学变得轻松又富有实效。
三、创编对子,实现能力提升
本课创设学习路径,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对子的特点,将其内化于心、迁移运用。教师鼓励学生做个有心人,到生活中寻找对子,尝试创编对子,在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升他们的学习力。
(浙江省杭州育才登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