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
【2】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
【3】王戎女适裴lt;I:\教学月刊社暑期工作(祖后宁)\作文新天地\小学版\2024-7-8期\小学作文2024年7-8期内芯\74.jpggt;,贷钱数万。女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
★注释:【从子】侄儿。【责】索取。【水碓】利用水为舂米的设备。【鞅掌】忙碌。【说】通“悦”。不说,不高兴。
——选自《世说新语》
这三则故事选自《世说新语·俭啬》(王戎部分)。《世说新语》是一本著名的文言志人笔记小说集,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至魏晋两百多年间文人雅士们的逸闻趣谈,深受读者们喜爱,尤其是有关王戎的故事,更是让人爱不释手、发人深省。我们曾经学过《王戎不取道旁李》,了解到他聪明过人。但人都有多面性,这三则故事里我们见识到不一样的王戎。看过上面三则故事后,不知大家心目中的王戎形象是不是轰然倒塌?据说还有同学因此愤愤不平:世间竟会有如此吝啬之人?能让同学们发出如此感叹,正说明作者成功地塑造了饱满的人物形象。
我猜同学们可能会说他吝啬至极,是中国的葛朗台。的确是呀,侄儿结婚,只送一件单衣也就算了,过后居然又索要回来,实在让人咋舌。难道是他家境贫困,拿不出像样的礼品?第二则故事中明明说他是“既贵且富”,洛阳城里无人能比。有人说他爱财如命,薄情寡义,就连亲生女儿出嫁的时候,按常理应赠给女儿陪嫁妆,可王戎却声称这是自己借给女儿数万钱,女儿回家探望父母,他却冷眼相对。幸好,女儿也了解父亲脾气,及时还钱后,王戎才眉开眼笑。为了钱财,王戎竟做出此等不堪诸事,实在让人惊诧。但在《王戎死孝》的故事里,却描述了他在丧母时因伤心过度,卧床不起,骨瘦如柴,可见他又是重情重义之人。如此看来,他真像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他为什么会有如此复杂的性格?是性格使然,还是时势所迫?同学们又有怎样的思考呢?其实,联系历史资料能发现,王戎吝啬是因为他迫于当时司马氏政权的压力。嵇康之死,给了他当头一棒,如果像嵇康一样誓死不仕,与司马家族对峙,必难善终。因此为了让司马家族放心,王戎装出了极度爱财的模样,“烛下散筹算计”,像守财奴一样不堪,以保全家人,实乃其生存智慧。
细细读来,无须过多解释,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就能发现这三则故事与之前王戎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便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过人之处,这三则故事及本书都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是一本魏晋士人的“写真集”。本书各章节看似寥寥数语,实则匠心独运,描写传神精妙,运用对比和细节勾勒的方式,让我们认识了典型的人物形象。你瞧,作者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生动形象。特别是故事中精练的语言,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表现力。比如:【1】里的“责”字之妙,妙在生动体现了王戎俭吝的性格特点;【2】中的“每与”之妙,妙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常常与妻子以数钱为乐、斤斤计较金钱过日子的守财奴形象;【3】中的“不说”,则从王戎的脸色点明他因为女儿没有及时还钱时的不高兴。这三则故事通过对王戎的动作、神态及生活细节的描写,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性格,一个复杂多面、性格立体的王戎形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