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在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中,要多读诗、品诗、悟诗,甚至写点诗,这不仅因为诗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更因为诗能陶冶、润泽、慰藉孩子的心灵。
诗能熏陶孩子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拓展孩子的创造思维。对处于人生成长关键期的小学生来说,读优秀的儿童诗是最好的选择。在现当代儿童诗名家中,如果让我推荐作品,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王宜振老师的《少年抒情诗》,这本入选《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的诗集,收录了他大量的儿童诗佳作。这些作品曾多次获全国大奖,并有多篇入选人教版、苏教版和香港中小学语文等教材。
和王宜振老师相识,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的我,刚开始写儿童诗,也刚开始教孩子学儿童诗,凭着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劲头,给时任《少年月刊》主编的他写信、投稿,想不到得到他热情的回应和鼓励。后来,有幸在全国小诗人夏令营中与他见面,他给孩子们讲如何读儿童诗、写儿童诗,给我的教学和创作带来很多启示。退休后,他又不辞辛劳,担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诗歌教育委员会执行主任,创作诗教读本、编写诗歌选本,还给老师和同学们上诗歌课。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他一直在聆听孩子天籁般的心声,为他们创作了大量纯真无邪的诗文,还不遗余力地推广儿童诗教学。
《少年抒情诗》共八辑,整本都跳动着这样的词汇:绿草、花瓣、蝴蝶、小鸟、萤火、炊烟、纺车……稍作梳理,我们就能厘清这本诗集的脉络。
第一,自然万物的吟唱。诗集中有大量描写自然万物的诗篇,《春天很大又很小》《春天的小花朵》《两只蝴蝶》《三月》等等,这类儿童诗以摹写万物情状、季节生态为内核,抒发诗人的生命发现和自然畅想。在这些诗作里,诗人不仅写了自然界的缤纷和美丽,更是把自己融入其中,化作万物中的这个或那个,抒发感触和哲思。如曾选入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初春》一诗:
春天的毛毛雨/洗得小树发亮/一些新芽,像鸟嘴/啄得小树发痒//泥土里拱出两片新叶/说是浅绿,更是鹅黄/像两只闪闪烁烁的眼睛/望着新鲜的世界痴痴畅想//捡起一粒石子,抛出去/会变成一只蝴蝶展翅飞翔/掀开一页书,贴耳倾听/能听到每个字儿都变成蜜蜂歌唱……春天的脚步总是那么匆忙//采一片树叶做一支叶笛/把春天吹得摇摇晃晃/走进家门抖一抖衣袖/竟抖出一地春的芳香
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样子,毛毛雨、新芽、小树、蝌蚪、风筝……连抛出去的石子都会长上翅膀飞翔,翻开的文字都会变成嗡嗡叫的蜜蜂,空气中全是春天的芬芳,在春天的大地上走一趟,走进家门,抖一抖,竟然会抖出一地的芳香。从头到尾,作者对春天敏锐、独特的感受,是这首诗的灵魂,惊喜、欣赏、赞美之情充溢其间。
第二,乡土亲情的感怀。王宜振老师是一位从陕北农村走出来的诗人,这本诗集中几乎有一半都是写土地和乡村的,如《山村的夜》《陕北小米》《祖母的纺车》《斗笠》等。带着对黄土地、乡音、亲情、往事的深情,他尽情吟咏,迸发出震撼心灵的爆发力。如《父亲从乡下来》:
乡下的父亲/头颅是一颗太阳/无论头顶是黑是白/都能把一个个日子照亮
这里的诗句看似随意,实则意蕴悠长,就如含苞欲放的昙花,开放时“嘣”的一声瞬间释放花香。
再来读读《母亲的嘱咐》:
临走的时候/把母亲水灵灵的嘱咐/掐一段""放在阳光下/晒干""装进小小的/旅行袋//饥时""嚼一点/渴时""嚼一点/一小段晒干的/话儿""嚼它/需要我一生的/时间
每每读到这样的诗句,我似乎胸有万语,却不能言表,真正好的诗是不用解释的,在默默的诵读中,内心还在波涛汹涌,而脸庞早已泪流满面。也许你会问:母亲的嘱咐如何“掐下”?又如何能“晒干”?在每一个游子的心中,母亲的嘱咐是悠长的、温暖的、甘甜的,想起母亲的嘱咐,不正像是在咀嚼它吗?每一个人对母亲的嘱咐,不都是需要用一生去咀嚼吗?
第三,童年童真的抒写。王宜振老师的儿童诗作品有其独特之处,他的诗一方面受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滋养,另一方面又从西方现代主义中汲取新的观念和表现手法。他的儿童诗音韵优美,意象奇特,内涵丰富,情感饱满,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但他的诗也不乏稚趣。如《大脚和小脚》《小妹妹造句》《小风儿,你慢点儿跑》《你也快乐,我也快乐》等诗作,都是儿童视角下“泛灵”思维的生命观照、童真发现与诗意抒写,它所表达的恰恰是童心包孕下大自然的美丽、神奇与烂漫。
王宜振老师几十年如一日潜心于为孩子写诗,他的赤子之心和充沛的创作热情让我深深敬服。少年情怀总是诗,让我们捧起《少年抒情诗》,细细品味,陶醉其中。
作者简介
郁旭峰,现任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实验小学书记、校长。高级教师,宁波大学客座教授、兼职硕导。浙江省教坛新秀,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诗歌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委员会理事。500余篇诗文在《儿童文学》等报刊发表;50余篇入选《中国儿童文学百年百篇——童诗卷》等多种权威选本;出版有诗集7部。曾获冰心儿童文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全国优秀童谣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