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课程观,以金融学课程中利率的计算与作用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价值导向,实现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完美融合,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
关键词:《金融学》 课程思政 利率计算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8-221-03
《金融学》授课对象为经济学大类本科二年级的学生,主要研究货币、信用、利率、商业银行、中央银行、金融市场活动等一般规律,既是前期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具体和深化,又是后续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学等核心课程的理论基础,《金融学》在金融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了关键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课程学情分析
大学生对《金融学》课程学习热情度高,对新鲜事物和前沿知识接受程度高,信息量大,知识面较宽,金融软件使用频率较高,但碎片化的大量信息容易让学生感到迷茫和焦虑,在金钱观和价值观上容易急功近利。
针对本节课程授课主题“利率的计算与作用”,通过前期课程的学习,学生已掌握利率的概念和分类等内容,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政府工作报告、金融相关新闻、统计数据也对利率的变动进行了各种解读,学生对利率的计算与作用有了初步了解,为本节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
虽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对利率的计算(单利与复利)的理解过于表面,并不知道复利为什么更能体现利率的本质,由于复利在现实中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投资,比较复杂,在理解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障碍。通过校园贷等相关案例的讨论,让学生认清高息陷阱,认清利率的本质;通过学习利率的计算,对复利思维进行拓展,尤其是理解复利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背后金融逻辑,学会坚持,量变引起质变,理解金融(利率)对实体经济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分析与深化改造
本节课内容位于《金融学》教材第三章第二节利率的计算与作用,主要学习单利与复利的计算和利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学生能很快掌握利率的计算,但却比较难理解其背后的金融底层逻辑。因此,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融入了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用辩证的角度看待金融工具,金融工具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使用金融工具的同时能造福国家,造福社会。结合现实情况探讨利率政策的调整,用金融的角度理解货币政策(利率政策)。
(一)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案
教学重点:利率的计算、复利思维的拓展。
解决方案:教师引入案例进行讲解,派学生代表上台演算单利与复利,通过演算加深对利率公式的记忆和理解。学生通过讨论,进行头脑风暴。
思政元素挖掘:引导学生边听课边讨论边计算,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利率的思维,理解“坚持加努力,复利出奇迹”。
教学难点:如何从金融的角度来看,复利被爱因斯坦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背后逻辑,复利思维的拓展和利率的作用。
解决方案:用24美元买下曼哈顿岛的案例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用公式和图形引导学生对复利思维做进一步拓展。辩证的角度看待利率的作用,从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进行探讨。
思政元素挖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现实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学生通过金融关注现实经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的深化改造
课程团队开展了充分的课程思政设计与改革。思政融入部分,教学团队紧紧围绕金融专业知识点,深入思政元素挖掘,细化思政育人目标,建立了思政素材库、竞赛项目库、金融案例库、优秀作品库。围绕课程知识点构建了金融思政十大综合主题故事及案例。通过具有中国元素的金融故事,巧妙融入金融专业知识点,润物无声地完成如诚信精神、家国情怀、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等价值塑造。比如在讲解利率的环节,融入“校园贷”案例的探讨来讲解利率的本质与风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价值观。
(三)整体的设计与实施——一察两学三看四过程
1.一察:觉察自身。在课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意识自己的内在或外在体验、感受、思想或行为的过程,尤其是对计算的畏难情绪,对案例讨论以及小组合作中出现的推脱行为。在自我的觉察中认识自己,在错误中培养勇于面对和调整的勇气,在对比中,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
2.两学:模仿式学习,提升式学习。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教师抛出问题为引导,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分解分析任务,挖掘利率背后的金融底层逻辑,讲好中国金融故事,厚植家国情怀。
3.三看:回望历史,着眼当下,展望未来。通过国内外不同利率的政策对比,展开平等交流,观点碰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视频展示往届学长学姐优秀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4.四过程:初探、互动、转换与完成。在初探中,掌握基本的计算与相关概念;在互动中讨论激发自主学习动力,在转换的过程中坚定专业信念,探究复利背后的逻辑,扩展知识,讲中国元素的金融故事;最后在合作中完成对利率作用的分析,升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具体课堂实施围绕“导学做融”展开。
在“导”的层面,导入思政,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如设计事件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和比较导入,实现课程思政与金融专业知识点的完美融合。本节课程通过导入发生在众多学生身边的“校园贷”的案例,从生活实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启发式问题,提出问题,同样是贷款,为何“校园贷”利率如此之高,提高学生的深入探究的学习精神,也为后面的“学”埋下伏笔。
在“学”的层面,融入思政,通过故事线、新闻线、答疑线将思政元素与金融专业知识完美融合,做到了环环相扣,比如,向学生深入浅出地展示单利与复利,同时融入中国金融故事诠释复利思维,让学生用复利的思维去思考人生,复利不仅仅适用于投资,在健康生活、读书学习、工作就业等方面都有应用价值。
在“做”的层面,强化思政,在“做”的环节,为了提升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复利的能力,通过引入相同资金(本节课提供的计算资金为100000元)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演练单利与复利的计算,达到引导学生边听课边讨论边计算的目的,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理解金融工具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而在于使用金融工具的人。达到培养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探究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融”的层面:升华思政,既让学生理解金融的融,同时也让学生将金融融入到社会,融入到国家,并从多角度解释利率的作用,从微观角度说,利率影响着个人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影响着企业的投资;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说,利率对货币的需求和供给,对物价的升降,对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对汇率和资本的国际流动有着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等。潜移默化地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传递给学生,培养民族自信心和为国奋斗使命担当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价值观导向。
三、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方面
现有教材仅仅停留在利率的概念、计算、作用及影响分析,缺乏对复利思维的拓展。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提高课程挑战度,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对复利进一步拓展的相关案例,并结合中美两国截然不同的利率政策问题开展课后作业,探讨美联储加息背后的金融逻辑以及我国相应的对策。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通过校园贷等案例的导入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利率的计算。理解利率的本质,牢记马克思的教导,利息只能是利润的一部分,强化金融风险意识。穿插“春借一斗,秋还三斗”等高利贷故事来诠释高利贷的风险,让学生通过认清利率本质,自觉抵制高息诱惑,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厚积薄发,看到坚持的力量,培养复利思维,实现复利人生,围绕教学重点内容,通过对数据的数理分析和计算,基于复利计算结果,开展头脑风暴讨论,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复利的特征,挖掘数据背后的经济含义,通过对复利的充分认识,体会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教师只做引导,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单利复利的计算中发现只要坚持,即便每天只要进步一点点,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也会有惊人的变化,深刻体会水滴石穿的力量。讲好中国金融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二)教学策略方面
以利滚利的校园贷案例导入,贯穿整节课程知识点。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程的热情,在讲授利率的计算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校园贷背后的金融逻辑,达到知识运用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如何辩证去看待复利,提升学生对现实经济政策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我国近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同时,提出“聚焦—链接—平等—自信”的教学举措,通过利率政策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西方经济学中的不足,通过金融新闻线和问题知识点串联聚焦课堂,然后结合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政策,让学生领会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利率政策)的实质与创新,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在抢答与发散性思维互动的过程中,有效地连接师生双方,促进知识传递与思维碰撞;通过对知识点讲解、互动、思政融入等方式的双向平等反馈中,全过程小组协作式教学,引导价值塑造,提升学习自信,培养协同精神。
(三)教学组织方面
采用近期新闻视频、现实案例,通过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校园贷和24美元买下曼哈顿岛等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强化学生对复利本质的理解,开展小组讨论,对复利思维展开拓展。通过层层设问与反复讨论,内化知识的同时,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逻辑表达能力。
(四)教学设计方面
通过在线课程、课后实践与探究、拓展阅读,有效将课程延伸至课外。金融学一般采用理论授课,缺少实践课时,但金融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加入课后实践内容,梳理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美利率政策的对比,并结合拓展资料,探究利率政策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加强学生对理论与实践前沿的了解。
(五)教学资源运用方面
整合了较多的案例素材,特别是复利拓展方面和作用,如校园贷案例、24美元买下曼哈顿岛,引导学生分析三年疫情和现在后疫情时期,我国和美国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利率政策,这背后的金融逻辑到底是什么?由于学生对现实宏观经济政策了解不足,加上时间限制,对政策的解读不够充分,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感知、领会的时间。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可选择一至两种政策,结合课程知识点,全面深入剖析。
教学实施过程中,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此外,需更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四、本节课程教学创新点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采用逆向教学设计,设计可操作、可达成、可监测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价值导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教学活动、合理规划教学过程实现交互式的教与学,不断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其对知识的迁移、归纳、比较的思维能力,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构建独特的“七元直线”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本节课讲授的是利率的计算与作用,有天然的思政元素。在“导学做融”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一个引领、一个依托、四个平台”的辅助教学,构成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个环节,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1.引: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和网上学习工具,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后,达到初步进行品德培养的目的。
2.依:以“金融学”课程为依托,融入“校园贷”案例的探讨来讲解利率的本质与风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价值观。
3.台:以“四平台”即网络平台、课堂平台、课外平台、实践平台搭建学习体系,帮助学生培养思维逻辑。
4.导:以思想政治为引导,通过对利率的计算的讲解,告诉学生学会坚持的意义;通过讨论利率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分析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对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5.学:学习新知,比如利率的计算与作用,并且通过课堂分组讨论的方式,拓展复利思维。
6.做:现场演练,学会利率计算后通过例题让学生在黑板现场演练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
7.融:融入家国情怀,布置作业对比中美的利率政策,让学生融入家国情怀,充分理解到金融应服务于实体经济。
[基金项目:202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成人高等教育金融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编号:HNJG-2020-0386);2023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改项目:数智时代面板数据处理及Stata应用教学的新模式构建及人才培养机制;202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数智时代面板数据处理及Stata应用教学的新模式构建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编号:202401000116)]
参考文献:
[1] 陈鸿雁,苏电波.课程思政视域下金融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农场经济管理,2024(02):58-61.
[2] 褚继辉.金融学课程思政价值理念与要素挖掘机制创新研究[J].理财,2023(07):36-38.
[3] 石晶,李娜.高校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对外经贸,2023(09):95-98.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
[作者简介:高孝欣,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绿色金融;赵果梅,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链升级、贸易与环境。]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