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期志愿服务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息息相关。文章从志愿服务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系出发,探究了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路径,并阐述了保障融入质量的举措,从而推动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奉献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期 志愿服务精神 大学生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8-179-0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高校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然而,当前高校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全过程,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志愿服务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关系
志愿服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五四”青年节接见代表团队时强调,新时代的广大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这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
志愿服务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传承红船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领悟“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的深刻内涵。同时,志愿服务也是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重要载体。
2022年,团中央发布了《高校共青团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指引(2022年版)》,将志愿服务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这标志着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高校要主动顺应这一趋势,将志愿服务精神与思政课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二、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原则
(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教育是点燃火炬,自我教育是薪火相传。高校要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将志愿服务内容纳入教学大纲,开展系统化理论教学,帮助学生深刻领悟志愿服务的内涵和价值。同时,要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案例分析、情境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开展志愿服务,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并实现自我反思和提升。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志愿服务理论研究,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夯实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要创新教学模式,综合运用讲授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方法,提升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发挥志愿服务育人功能,搭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志愿服务平台,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在实践中感悟志愿服务精神的深刻内涵。同时,要加强过程管理与反思引导,帮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践行所学、提升能力。
(三)知行统一原则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要推动知行合一、学做相长。高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价值观,帮助其从认知层面明晰参与志愿服务的目的和意义。要创新教育方式,综合运用讲座报告、主题教育、典型宣讲等载体,提升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同度。在此基础上,要搭建志愿服务实践平台,组织动员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引导其将内化于心的志愿服务精神外化为实际行动。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强化其获得感和责任感,促进知行合一、学做相长。
(四)因材施教原则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个性鲜明。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水平、参与意愿也存在差异。高校要立足学生实际,采取差异化措施,增强志愿服务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对于思想认识较高的学生,要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搭建平台支持其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的组织实施。其次,对于参与意愿较低的学生,要加大引导力度,设计贴近实际、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提升其参与度。
三、新时期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课堂教学的融合与创新
课堂教学始终是主阵地,高校要立足课堂主渠道,推进志愿服务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将志愿服务内容纳入思政课程教学大纲,开设“志愿服务概论”等特色课程,系统阐释志愿服务的起源、内涵、价值等,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志愿服务的时代意义和现实需求。要创新教学方式,采取案例式、情景式、体验式等多元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如邀请优秀志愿者进课堂分享经验,组织志愿服务项目风采展示,开展志愿服务情境模拟活动等,将志愿服务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要推动志愿服务与专业课程相融合。各专业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深入挖掘蕴含的志愿服务元素,将其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如医学专业可开设“医疗志愿服务”课程,教育学专业可开设“支教志愿服务”课程,法学专业可开设“普法志愿服务”课程等。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志愿服务理念,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同时,要促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依托智慧教室、在线教学平台等,开发志愿服务精神主题慕课、微课等,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志愿服务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二)实践活动的深化与拓展
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可从建立科学规范的志愿服务项目库入手,为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提供系统化、规范化、可持续的平台支撑。具体来说,高校要根据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区域需求等,聚焦教育帮扶、医疗卫生、科技支农、法律服务、文化传播等重点领域,广泛开发设计富有时代特色、贴近学生专业、契合社会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和岗位,为学生持续深入参与志愿服务创造条件。要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项目申报、审核、执行、考评等管理制度,明确各环节工作流程和责任主体,确保项目库规范有序运行。同时,要整合校内外资源,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共青团、行业企业、公益慈善组织等的支持,与社会各界共同开发设计志愿服务项目,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自主申报、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培育学生自觉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在丰富完善的项目库基础上,高校要搭建“项目化运作、体系化建设、制度化保障”的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平台。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完善项目分级分类管理,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鼓励学生通过“菜单式”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志愿服务项目,实现“按需施教”。建立校院两级管理体系,成立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和过程管理。制定志愿服务工作管理办法,明确校院两级职责分工,将志愿服务纳入学校整体工作和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
(三)校园文化的塑造与推广
为了实现志愿服务精神的有效渗透,高校要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塑造体现志愿服务精神的校园文化,形成润物无声、耳濡目染的育人氛围。首先,要在硬件建设上下功夫。学校可在校园内设置志愿服务文化景观,如志愿服务主题雕塑、志愿服务先进事迹展板等,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感悟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在图书馆、宿舍楼、食堂等公共场所张贴志愿服务公益广告、标语口号,营造“处处可见、时时可学”的浓厚氛围。要建设志愿服务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志愿服务、体验奉献精神的平台。其次,要在软件建设上做文章。以“学雷锋纪念日”“国际志愿者日”等为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月、志愿服务周等系列活动,积极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校园文化。大力选树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推出一批师生志愿服务标兵,用身边人感染身边人。充分利用橱窗、广播、校报、网站等阵地,集中展示志愿服务成果,扩大志愿服务精神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四)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高校要着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将志愿服务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建立贯穿大学始终的过程化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将志愿服务内化为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具体来说,高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管理系统,将志愿服务纳入第二课堂学分,制定科学的学分认定标准和办法,根据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岗位、效果等进行分类学分认定,以学分督促引导学生持续深入参与。同时,要制定志愿服务学分与相关荣誉奖项挂钩的激励措施,在校级、院级“优秀学生”“先进个人”等评选中提高志愿服务学分权重,增强学生参与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要将参与志愿服务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优入党、就业推荐等有机结合,将其作为重要考察内容和必要条件,促使学生自觉将志愿服务作为锻炼品格、提升素质的重要平台。定期开展志愿服务专项评优,评选表彰志愿服务积极分子、优秀志愿者等,树立一批学生身边的榜样力量。组织优秀志愿者与广大学生面对面交流,讲述励志故事,以同伴教育激发更多学生投身志愿服务的热情。
(五)社会合作与资源整合
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广泛开展社会合作,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高校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围绕乡村振兴、健康中国、文明城市创建等,引导学生投身志愿服务,在服务大局中厚植爱国情怀。要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共青团、志愿服务组织等的战略合作,争取政策支持和项目资源,为学生深度参与志愿服务搭建广阔平台。积极参与区域化青年志愿服务联盟,加强与兄弟高校的交流互鉴,共享优质项目资源,创新志愿服务模式。要主动对接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发设计结合专业特色、贴近生产一线的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学生在服务企业发展中锻炼品格、提升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在推进志愿服务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志愿服务骨干队伍。广泛动员教职员工参与志愿服务,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形成师生上下同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注重发挥志愿服务校友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搭建“志愿服务校友导师库”等,邀请优秀校友回母校开展志愿服务经验交流和专题指导,激发在校学生投身志愿服务的热情。
四、保障融入质量的举措
高校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学生组织协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将志愿服务融入学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为深入推进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坚实保障。一是要完善制度体系,制定出台志愿服务工作管理办法,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实施、保障措施等,推动学校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将志愿服务纳入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志愿服务时长认证、星级认定等制度,完善表彰奖励和激励保障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二是要强化队伍建设,成立志愿服务专家指导委员会,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担任顾问,为志愿服务科学化、专业化发展把脉定向、出谋划策。加强志愿服务骨干教师和学生骨干培养,纳入师资发展和学生骨干培训总体规划,开设志愿服务专题培训课程,提升组织动员和项目策划能力。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督导机制,定期开展督查评估,推动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三是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体系。高校要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制度,成立志愿服务中心,统筹项目、团队、培训、服务、研究、宣传等工作。制定志愿者注册和服务时长认证办法,做好参与率、人均服务时长等数据统计。建立项目申报、立项、考核、淘汰机制,促进志愿服务项目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健全风险防控与安全保障机制,强化志愿服务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完善表彰奖励制度,设立志愿服务优秀个人、优秀团队、优秀项目等奖项,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
结束语
总之,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新时期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正确育人理念,把握育人规律,拓展实践路径,强化制度建设,推动实现育人方式、内容、载体、评价的系统重构。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4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项目编号:GD24XMK08)]
参考文献:
[1] 周琦,柳心欢.志愿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研究[N].科学导报,2024(04):16(B02)
[2] 欧重香.志愿服务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02):13-15.
[3] 张国阳.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探究[J].中国军转民,2024(06):122-124.
[4] 任德玲.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N].马鞍山日报,2024-03-05(005)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广州 51052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