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凯恩斯主义就是消费主义,刺激消费是各国政府在经济衰退期间激活市场的一把钥匙。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期间,凯恩斯甚至提议让政府把钱埋在地下,再雇用工人把钱挖出来,这一埋一挖,就能刺激消费,带动产业发展。这种看似激进的观点旨在表明一个道理——人们只要出去消费,市场经济就会回升。就算是购买一串糖葫芦,吃一顿美食,甚或买一件没有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人们只要自信地消费,就一定能创造繁荣。凯恩斯认为,消费者支出就是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因此,鼓励民众踊跃消费,甚至铺张浪费,而不是相反。刺激内需,解决总需求不足的问题是政府主要的经济刺激措施。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行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做法。
由于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笔者对于凯恩斯主义颇为认同。在市场扮演卖家的角色时,我多么希望走过路过的人购买我的货品,哪怕他买回去是一种浪费;同样,当我扮演买家看到路边“糖葫芦人”在寒风中的那种期待的目光时,我就希望自己能成为他的客户,买一串糖葫芦。我消费后得到的是甜蜜蜜的滋味,他得到的也许只是几块钱,但如果持与我同样想法的人多一点,他也许就积少成多,能够养家糊口。有这样的想法,并非有多高尚。同在市场谋生,我最讨厌的是,想尽办法把别人的钱变成自己的钱,在我看来那是一种不道德的商业行为。美国大富豪洛克菲勒说得好:“没有什么比一个为了钱而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花在赚钱上的人更卑鄙和可悲的了。”
当你发现市场失灵后,索取无力,你会停下来思考一下吗?一个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实际上是多重的,任何人都应该相信,一个有着完全行为能力的人在社会上并非孤立的,而是有责任感的人。即每个人既是买家,又是卖家,甚至每个人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可交易的商品。因为消费文化就因人们彼此交易中的相互联系而形成。如果同意上述观点,你就应该思考为什么市场会失灵?何谓萧条?为什么人们就业难,失业率越来越高?当人们对经济失去信心时,就会持币消极观望,工厂也会减少产能,减少产能就要裁员。如果人们都积极消费,市场就不会失灵。当你积极消费了,你会发现你很开心,随后你更会觉得市场中的付出和回报几乎是对等的。笔者经常有这样的经验,即我消费了,同时我又销售了。更直白地说,富人不是靠节约致富的,花钱并不使人贫穷(但在花费中要量力而行),货币保持流通,市场才活跃。而相反的例子则走向恶性循环,好比穷人总是握紧自己瘪瘪的钱袋子,结果发现自己越来越穷。新自由主义学派经济学家或许会说,“穷人是因懒惰而穷”。并非如此简单,当务之急在于建立良性的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还关联着慈善文化。如果你明白施与受的辩证关系,你就会活得开心一点。因为,当你身为卖家时站在买家立场上看问题,你会将心比心——如果我不买别人的商品,又有何资格奢望别人购买自己的商品?如果你不去施舍,别人又怎么会施与自己呢?当然,很多人随即会反击道:“我现在没有任何需求(除了一日三餐),你让我买什么?我还等着被人救济,我怎么会有钱救济别人?”你大可对他说:“难道你没有精神需求吗?难道你不喜欢逛街?出门走走,有很多好玩的,还有很多美食等着你去品尝。至于救济,有时候对于处于危难中的朋友,你付出时间去探访,说几句安慰的话也可。如果你认同时间即金钱,那么你可以把它施舍给更需要的人。”
精神需求从来就不是富人的专利,穷人同样需要精神生活。如果你留意精神生活,你会发现它随处可得,比如一幅书法作品、一幅画、一段音乐、一块美石、一朵花儿等。这些东西都不实用,但很多时候只要你留意,就会即刻从心里拥有它们,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懂得去欣赏乃至消费艺术,而不是既贫穷又悲观厌世。这就是精神生活对于穷人的重要性,因为普通人的生活往往更需要从美的东西中获得慰藉,而这往往被忽略。
市场总是善于激发你的购买欲,只要你的精神还不至于枯竭,你总能为你仅有的钱找到消费的理由。只有不懂得“钱”的属性的人,才不明白什么是“自己的钱”。要明白,真正属于你自己的钱是你花出去的钱,放在银行里的钱只是一串数字而已。
小人物生活在大环境中,大多是大江东去,随波逐流,于经济学对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几乎一无所知。笔者也非内行,只是长期身在市场一线,了解经济学或许更能理解销售与消费对市场的作用,理解人际关系。笔者有幸拜读过经济学家卢周来的专著《穷人经济学》,所以对经济学多少有些了解。卢周来被他的读者们称为“穷人经济学家”,即为穷人发声的经济学家。笔者就是通过这位经济学家认识和了解凯恩斯的。对于为什么会失业,什么是总需求,人们似乎从来不去思考,凯恩斯认为,“总体需求不足可能导致长期高失业率”。总需求就是全球(或一个国家、地区)市场的总购买力。“但在经济衰退期间,随着支出下降,强大的力量往往会抑制需求。例如,在经济衰退期间,不确定性往往会削弱消费者的信心,导致他们减少支出。”特别是在房屋或汽车等大宗商品的可自由支配的购买上。“消费者支出的减少可能会导致企业投资支出减少,因为企业要应对产品需求减弱。这就把增加产出的任务推到了政府的肩上。”根据凯恩斯经济学原理,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干预是调节经济活动,保持繁荣和解决萧条的必由之路,也即宏观调控。至于宏观调控措施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仁者见仁。有关凯恩斯主义,哈佛大学教授N.格雷高利·曼昆在《纽约时报》撰文称,要了解经济面临的问题,毫无疑问,“这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对衰退和萧条的诊断仍然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尽管凯恩斯已去世半个多世纪了。
提起凯恩斯主义,再次让我想起了经济学家朋友卢周来。有一次,他请我们几位书画圈的朋友吃饭,是在一个冬季的夜晚。他看到卖糖葫芦的人还有几串糖葫芦没卖完,于是慷慨解囊全部购下,三个大老爷们便在大街上大嚼酸甜爽口的糖葫芦。我在想,这个生意人看上去生意还不错,但他仍然瑟缩在大街上,希望把糖葫芦都卖掉。终于等到买主了,但他面无表情,不知道是心存感激,还是习以为常,而我这位经济学家朋友吃起糖葫芦来却是有滋有味……这些细节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设想我是那位卖糖葫芦的人,为了贴补家用,可能这一天的收入就差这几串,卖掉了就能回家歇息,妻子紧锁的眉头也会舒展许多,孩子的学习费用也许就有了着落,我会不动声色地感激这位顾客,感叹天下好心人多一点,世界充满爱。由此可见,有时候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就体现在一些细微的消费动作上,你花费的不多,但对方获得的却能积少成多。甚至可以说,消费就是履行社会责任。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就是让大家生活得更美好一点,因而经常撰文呼吁人们积极消费,各尽其“财”,帮助更多人,使市场变得更加繁荣,社会变得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