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开国君主,无不希望自己开创的基业千秋永固、万代传承。秦始皇的千秋大梦就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堂堂大秦,二世而亡,享国仅十余年。这真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而且很残酷。
然而,这个残酷的事实并不影响后来的君主继续做千秋万世的美梦。朱元璋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个,他不光有梦,而且有非常具体的规划设计。别看他是放牛娃、叫化子、小和尚出身,没读过多少书,识不了多少字,但是他在为后代规划明室江山千秋永固的蓝图方面,却是思虑深远、煞费心机。登基初始,他就主持编纂了一部《皇明祖训》,自己出想法,由才士们做文章,对皇家的皇位传承、祭祀、礼仪、法律、职制、内官、兵卫、营缮等,都作了详尽的规定,其中对他的子孙班辈排行和起名的规则都预先作了周密安排。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除了第八子自焚而死,第九子和第二十六子早夭以外,其余二十三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子共二十四人都封了王,他为这二十四个支系从孙辈起分别安排了二十代的班辈名。诸如,太子朱标支系:“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二子秦王朱樉支系:“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三子晋王朱棡支系:“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四子燕王朱棣支系:“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五子周王朱橚支系:“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恪广登庸。”六子楚王朱桢支系:“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七子齐王朱榑支系:“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好家伙!二十四个人(含一个侄孙),每支系二十代,一共四百八十字,连起来要有吉祥如意的含义,读起来还要有诗一样抑扬顿挫的节奏。这样,既可以区别支系,又可以避免同名现象。
朱元璋还规定,从孙子辈起,后辈子孙要取双名(他儿子这一代是单名),中间一字须按顺序依上述规定的辈名排行。从儿子起,所有子孙后代名字的末一字必须符合五行,以五行作为偏旁取名,且按照五行“木火土金水”的顺序代际传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为何要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排列呢?这当然是有讲究的。古人认为,天下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类元素组成,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规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运动变化的关系。《孔子家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五行相生的关系是这样的: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长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润燥流津,销金亦为水,所以山石而从润,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也。至于相克的关系,则是反过来,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有明一代,共历二百七十六年,历经十二世、十六帝。皇四子朱棣从侄子朱允炆手里夺位,他这一系的辈分只用到了第十个字“由”字辈(其中有三个皇帝是兄弟相承),崇祯皇帝朱由检,“由”字辈,五行“木”旁,“由检”,由他来检点一下明朝江山,作了总结。锦绣河山谁是主,一朝甫灭一朝兴。纵观数千年王朝兴替,幻想凭借五行相生相成来保障帝祚永延,那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明亡后,朱家子孙或被害,或流亡,或隐姓埋名,有不按既定辈名用字的,也有不少仍遵祖制按谱牒取名的,因此尽管江山不继,但朱元璋规定的取名原则还是继承下来了。
前面说了,朱元璋给他二十四个子侄安排了四百八十个辈名,而且取名只准在“五行”中来回转。问题来了,二十多个儿辈世系,几十代,不知道要繁衍出多少子孙来,瓜瓞绵绵,百子千孙,老朱家到明亡时繁衍已达百万之多。哪有这么多现成的字可供选择呢?没有那么多现成的字,可以新造啊。朱家皇族们绞尽脑汁,纷纷把“木、火、土、金、水”作为偏旁加上另一个现成的字,组成新的字作为符合五行需要的名字,于是好多怪字就源源不断地被造出来了。就以“钅”旁为例,锝、铼、铱、镨、钼、钽、钍、钕、钬、钪、钛这些怪字就是生造出来的。尽管这些字原本压根就没有的,但是皇家取的名字,谁敢不承认?生了娃,取了名,只要报到宗人府,登上玉牒就算数。
根据朱元璋规定的原则,他的子孙们生造出了许许多多怪字出来,他们当初万万没想到,这里面不少字给中国的元素周期表的命名帮了大忙。我们都知道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老师告诉我们元素周期表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编制,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及其化学价结构排列而成。但是化学老师毕竟不兼历史老师,他们未必知道表中有不少元素中文名称与朱元璋及其子孙有关。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门捷列夫(1834—1907)比朱元璋晚了五百年啊!老朱当年哪晓得这些劳什子啊!
原来是这么回事。1869年,门捷列夫发表第一代元素周期表以后,很快就有美国传教士把它介绍到中国。接着,中国近代杰出的科学家、近代化学先驱徐寿(曾国藩曾聘其造蒸汽机轮船)和英国传教士科学家傅兰雅(John Fryer)合作翻译的化学著作《化学鉴原》(Well’s Principles of Chemistry)出版,这本书里就有门捷列夫的第一代化学元素周期表。
徐寿和傅兰雅在翻译元素周期表时,碰到了一个难题,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元素符号是拉丁文。要让中国人了解它,必须用汉字来命名这些化学元素。那么,如何用中文来命名呢?由于元素种类繁多,他们考虑根据元素的性质来分类加以区分,比如金属元素类采用“釒(钅)”字旁的字,半金属元素类采用“石”字旁的字,气体元素类采用“气”字旁的字。在选用具体的文字时,徐寿和傅兰雅经过合计,决定字形按照元素的性质取偏旁,字音则按照西文的首字读音。化学元素表中金属元素占多数,汉字中“钅(钅)”字旁的字本来不少,但符合这些金属元素的西文首字读音这个条件的字就根本不够用了。徐寿发现朱氏皇族中,带“钅(钅)”字旁的名字相当多,总会找到与元素西文首字同音的字。
思路对头了,问题就迎刃而解。徐寿终于从朱家子孙名字中找到了与西文首字同音元素的对应字。例如,铼Re(lái)、铱Ir(yī)、镨Pr(pǔ)、镁Mg(měi)、钼Mo(mù)、钽Ta(tǎn)、钍Th(tǔ)、钕Nd(nǚ)、钬Ho(huǒ)、钛Ti(tài),等等。
朱元璋当年精心制定的皇族谱系和命名规则,没能维系大明江山千秋永固,却无意中为中国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他未曾料想的。
后来,继续有新的元素被发现和合成,化学家们也未必能找到合适的字,于是按照老朱家造字这个原则来重新造字,如钷Pm(pǒ)、镎Np(ná)、镄Fm(fèi)、镅Am(méi)、铥Tm(diū)、锿Es(āi)、钔Md(mén)、砹At(ài)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