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我们必须妥善把握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把西部地区生态环保工作放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局中进行考量,持续绘出美丽西部新画卷,营造共建共享美丽中国的生动画面,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一、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内在要求
西部地区涵盖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既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也是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和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区,还是我国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加强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刻认识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点实施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秦巴山脉、祁连山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南岭山地地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滇桂黔喀斯特地区等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区域的生态修复工程,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维护国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稳定、保障生态权益的基础,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全球生态平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着力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群众源自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新时代新征程,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是西部地区必须担好的重大使命和政治责任。各地区各部门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推动西部地区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大美西部新面貌。
(二)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而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高水平保护的治本之策。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高水平保护为高质量发展亮明底线、画出边框,要求我们把自然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把经济活动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转型升级,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新优势。因此,只有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在西部地区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只有依靠科技创新进步,改进生产要素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形成更加集约高效、清洁低碳的资源利用方式,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实现双向良性互动。新时代新征程,要推动西部地区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就必须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必须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以高水平保护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二、新时代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西部地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更加厚重,良好生态推进民生福祉大为改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构建,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
(一)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近年来,西部地区从重点区域综合治理稳步开展,到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实施,再到绿色发展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明显向好,绿水青山间的民生福祉不断增强。比如,长江干流、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Ⅱ类水质;汾渭平原2023年PM2.5浓度较2019年下降18.8%;2023年,长江干流重庆段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5天;四川省持续开展生态整治专项行动,2023年空气质量指数全国排名提升3位,重污染天数较五年前减少78%;2013年以来,甘肃省兰州市通过治理燃煤污染源、挖潜工业源减排空间、加大扬尘污染管控力度等手段治理大气污染,空气质量得到阶段性提升;2023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深入推进排污权改革,严格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审批“两高”项目同比下降60%;等等。
(二)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西部地区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重要位置,不断扩大绿色版图。长期以来,我们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对西部地区防沙治沙、减少水土流失等起到了关键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实施了国家公园试点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以及三江源、祁连山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形成。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超过3.2亿亩,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大江大河干流及重要支流、重点湖库周边水土流失状况明显改善,长江三峡等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安全得到切实保障;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严重沙化耕地得到有效治理,西南地区土地石漠化面积逐年缩减,实现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程度“双减轻”;生物多样性保护得以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得到有效修复,金钱豹、普氏原羚等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得到恢复和增长。
(三)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更加厚重
西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生态极为脆弱的区域。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必须把绿色发展理念摆在突出位置,并将其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秉持“生态+”“+生态”的工作理念,大力培育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持续迭代升级。例如,西部地区目前已打造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航空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西部科学城国际领先的重大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加快建成;国家超算西安中心、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建成投用;“东数西算”工程国家枢纽节点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成投用。同时,通过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西部地区不断加快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例如,贵州省促进磷化工、煤化工等产业向高端延伸;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依托风能、光能谋划新能源产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把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做成品牌走出国门;青海省大力发展绿色算力产业,截至2023年底,已建在建数据中心4.3万标准机架;等等。
(四)良好生态推进民生福祉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当前,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为西部地区发展增添新动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2.4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3.1万元,508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6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同时,西部地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品牌,旅游业逐渐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例如,2023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游客数居全国第一,全年收入达到1.46万亿元,接待游客达12.84亿人次。另外,西部地区做好了产业发展大文章,把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例如,2012至2023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跨越1000亿元、2000亿元大关,经济增速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列;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7%,快于同期经济发展增速3个百分点。
(五)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快构建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创新制度、机制、模式,引导全社会、各领域共同行动。西部地区在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方面不断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重庆市建立以例行督察为主体,专项督察、驻点督察、日常督察、暗访暗查、联动督察为补充的“1+5”督察工作推进体系,不断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在全国率先成立公安环境安全保卫总队,培育发展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创新建立长江生态检察官制度。川渝两省市深化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建立联合巡河、执法等机制;在全国首创的生态环保跨界联动督察机制、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已延伸至多个省市;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区域“无废城市”共建,在制度、市场、技术、监管、全民共建五个方面形成可持续立体体系。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共同探索签订了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由下游受益地区对上游生态保护地区进行合理补偿。
三、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近年来,西部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生态问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国土绿化工作,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取得重大成效,有力促进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西部地区的生态脆弱性尚未根本转变,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必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和历史的广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优势,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推动西部大开发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清新的生态环境质量,既决定了美丽西部的底色,也关系到人民群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西部地区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拓展治水治气治土的力度深度广度,统筹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全力建设美丽幸福河湖,全力守护美丽蓝天,全力筑就净土家园,更好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要深化限塑减废协同治理攻坚,全链条、全环节强化塑料污染治理,以超常规举措开展垃圾分类治理,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深入开展“白色污染”减量行动。要深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污染防治,以污染严重的工业园区、生态脆弱的水源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稳步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要深入开展西部地区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健全土壤污染监测网络,建立相关责任追究制度和公众参与机制,积极推进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有序推进治理与修复。
(二)深入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对于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美丽中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地区要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快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力度。要全力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即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要大力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等。要实施重要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湿地保护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建设,在建立健全防火体系的基础上,重点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提高森林防火信息化水平、监测预警能力和工作整体效能。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推动工程机械化、智能化,提高绿化效果和质量,利用AI技术、无人机等进行植树造林和监测评估等工作,运用遥感监测、沙漠水利、太阳能等实现科技治沙。
(三)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若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因此,西部地区要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发展、节能降碳改造与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的有机协同。要加快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统筹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与绿色新兴产业发展,塑造更多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中坚力量。要全面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有序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因地制宜发展风电,有序利用光伏,多元开发生物质能,加快布局氢能产业,有效释放清洁能源发展潜力。要聚焦钢铁、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稳妥推进减排降碳,大力推动技术改造、流程再造,完善企业碳排放管理监测体系,全面降低工业领域能耗。要立足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等评价指标,加快构建产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要充分发掘生态价值和潜力,发展立体种植、生态旅游、光伏养鱼等绿色生态产业,实现产业与生态的有机结合,构建多元化的生态产业体系。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提高生态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增加当地农民创业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
(四)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只有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成本真正内部化,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西部地区才能有效破解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推进的现实难题。因此,西部地区要加快形成融生态产品价值系统、价值实现机制、横向补偿制度于一体的运行体系。要建立东西部生态补偿机制,根据生态保护的成本、效果以及受益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拟定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确保补偿标准既能体现生态保护的价值,又能满足受益地区的发展需求。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发放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等方式,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的经济补偿,有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生态保护。要完善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对造成生态产品功能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要挖掘草原、湿地、土壤、冻土等地方碳汇优势,迭代升级“碳惠通”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不断提升我国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要健全生态产品有偿使用制度,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稳步推进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
(五)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注重发挥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因此,西部地区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加快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要严格督促企业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完善科学考核评价机制,健全领导干部环境保护终身问责追责机制。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态环境监管的信息化、数字化、网格化,构建科技创新、数智引领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格局。要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天空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推进卫星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落地应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预测预报水平。要实施排污单位分类执法监管,探索推行非现场监管执法新模式,加快形成智慧执法体系。
讨论题:
1.新时代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2.结合实际,谈谈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应如何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