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出教学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活动要围绕主题意义整体设计,使学生应用所学英语进行真实的交流和表达,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聚焦主题意义的英语阅读教学围绕语篇主题设计有意义、符合语境的英语教学活动,适合学生英语水平,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围绕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活动根据语篇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等特点,能有效避免教学活动的碎片化。
本文结合译林版英语七(下)第六单元阅读板块语篇Down the rabbit hole为课例,探究聚焦主题意义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法,通过主题意义引领英语教学活动,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一、聚焦主题意义的语篇分析
本单元的话题是Outdoor fun,属于“人与自我”主题群下的“生活与学习”这一子主题。该主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能引起学生共鸣且具有现实意义。Reading板块的Down the rabbit hole语篇承载着本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Alice in Wonderland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小说,学生对其都不陌生,因此,学生对所学内容已有丰富的背景知识。教学文本是爱丽丝漫游仙境整个故事的开端,该语篇细致描写了爱丽丝发现兔子、追兔子以及在兔子洞中的一系列行为,爱丽丝好奇、勇敢、细致和执着探寻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一语篇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内涵丰富的道理,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该语篇基于记叙文的文本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除标题外,还有三幅插图,分别是穿着外套看手表的兔子形象,爱丽丝穿过田野追逐兔子的画面以及爱丽丝在兔子洞中发现一扇小门的场景。语言简洁易懂、生动传神,大量运用了动词过去式,为本单元语法(一般过去时)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聚焦主题意义的语篇实践
聚焦主题意义的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具有结构化、情境化、过程化等特点,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实践能力。基于语篇分析,课堂教学活动围绕两条线索设置:主线是故事的发展,副线是对爱丽丝人物品质的探究。
1. 基于学生认知,巧设主题语境
在主题意义引领的课堂教学中,导入活动承担着创设主题语境的任务。导入活动创设的主题语境应在单元主题的框架内,同时也要有效开启本节课主题意义的探究。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激活学生对于本节课话题的认知,激发学生参与主题意义探究的兴趣。因此,在导入活动中,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图片、视频并作观点交流,既能使其快速预热学习内容,理解主题核心词汇,初步感知主题意义,又能使其主动联系文本语言,产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探究主题意义。
任务1
呈现教师进行户外活动的图片,图中教师和家人搭建帐篷、放风筝、骑自行车、慢跑等,这些户外活动都是出现在单元第一课时中的。
T:Boys and girls, my family went out for fun last weekend. Look at these pictures and talk about outdoor fun.
S1:You went camping.
S2:Your sons went cycling.
T:Good! What outdoor activity would you like to try at weekends?
S3:I would like to go jogging.
结合生活实际的图片瞬间拉近了师生距离,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教师分享的周末生活;书本上以漫画形式呈现的活动真实显现,让学生感知学有所用的同时,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分享意愿和表达意愿。有了教师的铺垫,学生也知道该如何分享自己的周末生活。至此,学生关于此主题的过往知识被激活,在分享的过程中,也得以进一步学习与本课主题相关的词汇知识。
2. 开展语篇研读,理解主题意义
教师要以语篇研读为逻辑起点开展有效教学设计,从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语篇传递的意义是什么,语篇的文体特征、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是什么等方面入手,明确主题意义,确定教学主线,设计教与学的活动。
任务2
该语篇是童话故事的节选,文体是典型的记叙文。记叙文需要交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和经过。在读前环节,教师在课件上呈现被覆盖主要文字的教材内容,仅留有标题及两幅插图,教师提问:Without reading the whole passage, just look at the title and illustrations,what information can you get?
该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标题、插图,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直观、清晰的认知。接着,教师适时呈现有关记叙文五要素的表格,引导学生根据标题、插图内容预测答案。随后,根据学生预测的内容及不确定的部分,让学生通过阅读,验证和确认答案。
3. 紧扣语篇主线,聚焦主题意义
围绕语篇主题意义开展的教学活动是教师通过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充分挖掘特定主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点,语言学习渗透在对语篇主题意义的探究中,教学活动依据主线,由浅入深,推动学生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协同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基于主题的结构化知识。
任务3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语篇内容,并填空。
Beginning:One sunny day, Alice sat by a river and Alice_______and saw a rabbit_______.
Development:The rabbit took a_______out of its pocket, looked at the time. Alice_______the field after the rabbit,_______a big hole.
Climax:Alice_______for long, then_______the ground,_______in a long,_______hole. Alice found doors_______, but they were all_______. Alice saw a small key, but it didn’t fit. Alice_______a small door and opened it, but she couldn’t go_______.
梳理文本信息是课堂上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提取文本中与主题语境相关的知识,以问题解决为目标,通过精心设计具有整合性、关联性、发展性的填空活动,引导学生在进行信息提取的同时,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活动设计根据语篇解读时明确的两条线索:故事的发展和对爱丽丝人物品质的探究。在读中环节,教师根据故事情节——开始、发展和高潮设置学习活动,将探究爱丽丝人物品质的活动贯穿其中。由主线串联的学习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任务4
梳理文本信息后,教师设置读后活
动——英语趣配音。教师找到根据《爱丽丝漫游仙境》改编的电影,提取与所学文本相匹配的片段。教师先播放原声版,让学生关注电影片段中角色台词的内容和语音语调,引导学生模仿角色给消声版电影片段配音。配音活动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Where was the rabbit?
(2)Who is the main character?
(3)Can we change the title?
回答以上问题,需要学生在学习理解文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思考。在前期活动的铺垫下,学生可以推测兔子已经通过那扇小门进入wonderland,兔子是此文本中的主角之一,是否可以改变标题是开放题,学生根据自己对于文本信息的理解进行阐释。
围绕主题意义精心设计的读后活动能够训练学生从学习理解到应用实践再到迁移创新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拓展延伸所学内容,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4. 拓展学生思维,升华主题意义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工具,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关注到本单元Task部分的语篇其实就是Reading部分语篇的后续,基于这一前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If Alice meets the rabbit, what will they talk about?教师引导学生既可应用所学合理编写对话,也可根据以往读过或看过的有关书籍、电影内容发挥想象预测对话内容,进一步阅读Task部分的后续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编写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使用了课堂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而且加深了对所学文本的理解,领悟语篇主题意义的同时也将认知内化,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为有效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教师应认真领会新课标的深刻内涵和育人目标,认真研读语篇,正确领悟语篇的主题意义,紧紧围绕主题意义精巧设计教学活动,进一步引领学生有效探究语篇主题,落实核心素养发展,推动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真正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