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也是历史解释的支撑。图片史料具有形象、直观、具体的特点,符合初中生认知发展水平,与文字史料相比,更容易在课堂上被学生接受和识记。此外,从大脑记忆的原理来看,图像记忆属于右脑记忆;把信息转换成语言,则属于左脑记忆。研究证明,与左脑相比,右脑的存储容量更大,记忆时间更久。应用图片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活跃右脑。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左、右脑记忆相结合,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让图片史料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在全方位了解图片信息的基础上,合理地设计问题,在每一个环节追问,将图片史料用精、用活、用透。下面以统编教材《世界历史》九(下)第4课《日本明治维新》中的一幅插图《明治维新时期的课堂》为例,阐述追问设计。
一、围绕教学内容追问
《明治维新时期的课堂》这一插图,出现在关于明治维新的介绍中:“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细致观察图片信息,然后设计问题。如果设计单一问题“图片反映的是日本对哪方面进行的改革”,那么学生往往回答“教育”就结束了,对史料的挖掘、教材的分析都流于表面。为推进学生思考,追问须进一步深入。例如,追问1:课堂里学生的性别和之前发生了什么变化?答:图片中的学生变为女生,也就是说女子也可以入学接受教育了。追问2:这些女生都是同一个阶层的人吗?为什么可以坐在一起学习?答:明治维新改变了之前的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通过追问1和追问2的设置,图片的内涵挖掘已经超出了教育改革的范畴,涉及日本的社会生活、社会观念,乃至社会制度层面,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题中的“维新”一词。由此可见,设置追问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图片全面、深度解读的过程,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分析力,有助于教学中能力目标的达成。
二、围绕单元主题追问
教材中的每一个课题和同时期的其他历史事件,共同反映了时代发展的特征,也就是单元主题要呈现的内容。教师的追问可以向单元主题靠拢。例如,追问3:图片中的学生是哪个学段的?上的是什么课?他们的中学科目和我们一样吗?答:小学生在上数学课;中学一般设置日语、汉语、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品德、历史、地理等课程。教师还可以补充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的情况。追问4:不管从课程还是学制上,日本是向谁学习的?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变化?答:日本向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学习;反映了当时作为东方落后的封建国家的日本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扩展。通过追问3和追问4,呼应了本单元的主题。如此,既深入地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体系,又巧妙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三、围绕大概念追问
大概念教学就是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连接成为整体,并赋予它们以意义。在课堂上,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讨,就能寻踪觅迹,挖掘更丰富的内容。追问5:图片中的黑板上是汉字,日本人为什么使用汉字?由此可以回顾中日交往的史实,看到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远影响。追问6:图中日本虽然用的是汉字,但为什么学习的对象已经改成了西方?由此可以回顾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发展迅猛和东方相对落后的相关史实;引导学生看到西方文明对东方文明的冲击。追问7: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出现了废弃汉字的浪潮,为什么最终没有成功?由此可以和新文化运动相比较,看到在文明冲撞的关头,不同国家的文化选择。追问5、追问6和追问7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与博弈等相关话题。通过追问的不断深入,知识由点到线再到面,层层扩展,助力学生生成更大的知识网络图谱。
教师利用图片史料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评估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所以,在追问设计上,教师要回归学生立场,选择的图片蕴含信息要丰富,设计问题要符合学生的逻辑探究规律,既不能流于表面,没有思维延展性;也不能艰涩难懂,要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
用典型的图片做帆,缜密的追问设计做桨,对历史教学来说无疑是有益的尝试。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