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培育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的总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主题拓展阅读是浸润学生心灵、培养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之一。教师应明确文化目标层次,规划整体教学思路;围绕对文化自信的培养,选择适当的拓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在比较中增强文化自信;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文化自信 拓展阅读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一种认同和肯定,是根植于人们内心的一种信念。英语教育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阵地,须发挥其文化价值引领作用,不仅要关注目的语承载的文化和思想,更应该关心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以及文化自信的养成。《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将“培育文化意识”作为课程的总目标之一,而“坚定文化自信”又是“文化意识”的重要内涵之一,可见培养文化自信在英语课程中至关重要。
一、文化自信在课标中的指向
课标将七至九年级文化意识目标分为“比较与判断”“调试与沟通”“感悟与内化”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目标互有交融又逐步提高。在“比较与判断”这一层次,课标要求学生能了解中外文化,在认识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认同中华文化。在“调试与沟通”这一层次,课标则要求学生能够产生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愿望和兴趣,并能保持开放心态,注意和感受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学会调整言行,最终获得跨文化交流的自信心和基本能力。在“感悟与内化”这一层次,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领悟中外文化表象中蕴含的哲理、精神和美德,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形成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最终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笔者认为,文化自信的形成应当包含了解中外文化、比较文化异同、形成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及外化于行四个阶段。每一层次文化意识目标的达成,都需要教师时刻心怀育人意识,自然、灵活、有的放矢地设计育人目标和育人活动,在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和品格。
二、培养文化自信的主题拓展阅读
主题拓展阅读是浸润学生心灵、培养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之一。主题拓展阅读是指以遵循教材现有编排体例为前提,以主题为中心,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半径,以文本特质为基础,通过丰富的阅读实践,引领学生阅读多篇同题异构的阅读材料的阅读方式。它要求教师分析单元主题意义,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拓展阅读材料,开展拓展阅读教学活动。选材适当、设计合理的主题拓展阅读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现以译林版英语教材七年级上册Unit 5 Let’s Celebrate的主题拓展阅读教学为例,阐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题拓展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
1. 明确目标层次,规划整体教学思路
Unit 5 Let’s Celebrate的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属于历史、社会与文化主题群。本单元的文化主题可设定为了解中外节日,增强文化自信。本单元文化意识的目标可以细分为:了解中外不同的节日文化,比较中外节日文化的异同,形成文化自信,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将教材内容重新组织,规划了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划分为6个课时,分别是“了解中外节日习俗”“重点了解万圣节”“重点了解春节”“主题拓展阅读”“写作课——我最喜欢的节日”“综合活动课:创新设计传统节日庆祝活动”。
在前三个课时的铺垫下,学生已经对中外主要节日的名称、习俗等有了一定了解。因此,在主题拓展阅读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外节日进行比较评判,挖掘深层次内涵,触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主题拓展阅读课既对前面的课时进行了补充,也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后续实践课程的开展打下基础。
2. 围绕文化自信的培养,选择适当的拓展阅读材料
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是成功设计一节主题拓展阅读课至关重要的一环。课标对七至九年级的文化知识内容要求包括中外主要节日的名称、庆典习俗、典型活动、历史渊源。教材语篇对前三点都有所体现,但未涉及第四点“历史渊源”。所以,笔者将第四课时设置为主题拓展阅读课,选取与中外节日历史渊源相关的语篇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对节日历史渊源的探究有利于帮助学生接触中外文化内核,在比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笔者选取了三个语篇,分别为讲述感恩节由来的英文视频(语篇1),讲述年兽故事的英文绘本(语篇2),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现状的议论文(语篇3)。笔者认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题拓展阅读材料应该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中西元素结合,突出中华元素。拓展阅读材料的选取应中西结合,并在文化意识领域更突出中华元素。笔者选取的语篇1和语篇2分别关于感恩节和春节的由来,既对两个节日的历史渊源进行了补充,又能引导学生对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
难度适中,对应学生“最近发展区”。拓展阅读材料应难度适中,太难会让学生丧失阅读兴趣,不利于育人目标的达成;太简单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无益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当综合考虑学生实际水平和课标要求,选择对应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笔者选取的语篇1、语篇2词汇丰富,内容有趣,虽有一些生词,但是以英文字幕和绘本的形式呈现,学生能够推测出生词的含义。学生不仅不会形成阅读障碍,还能积累更多与节日相关的词汇,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题材和形式多元化,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多元化的阅读材料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题材方面,笔者选取的语篇1、语篇2都是有关节日的历史渊源,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语篇3则是以传统文化现状为题材,引发学生思考。形式方面,三则语篇分别是短视频、图文结合的绘本和议论文。多模态素材的运用能够更高效地传递信息,提高课堂效率。
3. 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在比较中增强文化自信
程晓堂教授提出,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外国文化和价值观。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目的语文化,树立尊重、包容目的语的文化态度。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目的语和非目的语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和鉴别,从多重角度看待各国文化,不贬损、不盲从任何国家的文化。教师在设计拓展阅读课时要有意识地设置能够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在辩证讨论、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锻炼辩证思考的能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笔者在语篇1的最后设置了两个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Indians? What do you think of American colonists?让学生说一说对印第安人的了解和对殖民者的看法。为何要提到印第安人呢?因为语篇1中提到了感恩节的由来,语篇中的印第安人教会了初到美洲的殖民者如何耕种、打猎、捕鱼,帮助他们度过了艰难的第一年。而学生了解的印第安人信息基本集中在两点:人口稀少,曾被殖民者屠杀。这就和语篇1中和谐的景象形成了对比。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意识到看似美好的事物背后可能藏着丑恶的历史,要学会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
4. 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
教师应该设计合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传承与创新。
在阅读语篇3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传统节日无聊”。学生的回答大部分集中在年轻人不了解旧习俗、部分地区禁止燃放烟花等。在读完语篇3后,学生随之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传统节日有趣起来”。笔者以端午节为例,通过两个视频给学生提供了两个思路:复古和创新。“千年前古人如何过端午”的视频给学生提供了向古人学习的思路;河南卫视端午舞蹈节目《祈》中,演员在水中完美复刻了“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形象,体现了传统形象与现代技术的创新结合。学生既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了文化自信,又拓展了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的思路。针对“如何让传统节日有趣起来”这个问题,在主题拓展阅读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能让传统节日变得有趣的活动。教师还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一项课后实践作业布置下去,让学生在课后做更多的思考和准备,在随后的综合实践课上进行展示与交流。主题拓展阅读课上的综合实践活动环节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越来越多人已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新的课程改革中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意识,以主题拓展阅读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了解和比较中西文化的过程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白鹭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