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这对出版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编辑应具备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使编辑所承受的职业压力越来越大。当前,编辑的职责范围逐步扩大,除常规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与校对等工作外,还可能涉及数字化产品开发、书籍宣传推广、活动筹办、教育辅助等多方面的事项。因此,在实践中,编辑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工作和角色定位,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明确自我提升路径,并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版社要把人才视为首要资产,加大出版行业的人才支持力度,积极培养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热忱投入、勇于担责的出版名家,巩固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为打造出版强国提供稳固的支持。文章从图书编辑培养现状、编辑队伍建设定位、编辑素养提升路径方面探讨高素质编辑队伍和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提出创造适合编辑成长的良好环境、对编辑进行合理分工定岗、培养编辑的工匠精神、开拓编辑的创新精神等编辑队伍建设的具体方法,以期为当代编辑行业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图书出版;图书编辑;出版社;编辑素养;编辑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1-0207-04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出版业占有重要地位。虽然编辑任务并非仅仅涉及技巧层面,但确实存在独特的规则。因此,编辑学是一个自成体系的领域。编辑要通过归纳与研究选择主题、组织稿件、审查内容、处理细节、总体规划、图书营销等一系列编辑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将编辑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过程中,并在各类相关融媒体技术的赋能下不断改进工作方式。
《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强调了编辑应具备的三项基本能力,即过硬的政治素养、较强的业务本领和优良的工作作风,这是编辑职责的原则性和创新性完美结合的体现[1]。
编辑在出版行业居于核心地位,代表第一生产力及主要竞争优势。当前出版形式不断变化,这对编辑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产业的需求推动新型体制的形成。
作为出版内容的创造者,编辑在传统的出版发行过程中负责选题策划、稿件审查、编辑处理和流程监控等工作。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类新媒体技术不断涌现,甚至呈矩阵式相互融合发展,出版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编辑要超越传统出版业的标准,在市场挖掘、信息传递、内容二次创作以及图书营销等方面展现主动精神,积极承担作为文化工作者的责任[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出版业作为文化基础行业,是出版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支柱。若无出版业,历史将无法留存,教育将无法延续,文化将无法传承,科学研究将被迫停滞不前,亦将无法给后人以系统性的启迪,因此出版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出版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即编辑的整体素质较高,则出版业可以保持较高的发展水平,出版物也能有较高的出版质量。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促进出版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强国兴企的基础之一。
周康等人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从事图书编辑工作的人员主要是中青年女性,大部分职称和职业资格是中级编辑,超过半数有硕士学历,而且她们的学科背景主要集中在文科领域,大部分人没有海外留学经历[3]。在编辑的日常工作组织形式方面,编辑室和责任编辑主导图书出版流程,贯穿选题策划、“三审三校”等具体工作流程。
上海市在分社制度上的探索较多。在编辑人才梯队建设方面,目前以老编辑对青年编辑的传、帮、带为主,辅以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4]。观察编辑的工作实况后发现,大部分编辑属于综合型编辑,他们不仅需要承担编辑过程中所有环节的工作,而且不仅限于某个特定阶段,这符合当前倡导的全能型编辑理念,也满足了编辑对自身知识技能不断更新与提升的要求。
在工作中,文本处理占据主导地位,纸质稿件审查目前依然是出版社编辑的主要任务[5]。但需要注意的是,全能型编辑不只参与稿件出版过程,还会在前期进行市场调研、信息挖掘,在出版后实施全渠道营销。在如今的融媒体营销环境中,全能型编辑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与深化,这对编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辑是繁荣出版行业的核心力量,也是建设我国文化产业和捍卫宣传阵地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给予编辑团队足够的关注,并在具体的工作中赋予其适当的权限,尊重其创新工作,同时促进其发展。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书籍都是构成社会的文化基础,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具有极高的精神层次,是出版社及编辑与作者、读者联系的桥梁。编辑的责任就在于不断提高书籍质量,不论传播手段与媒介如何变化,编辑的核心角色和定位始终保持不变,其始终是内容提供者,必须承担起守护思想、文化及科技的职责。
目前,部分出版社缺乏高水平、高素质的编辑人才,难以适应图书市场的竞争需求;而有些出版社虽然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编辑人才,但其创新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出版社的发展[6]。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构建高质量、专精深、富有创意的编辑团队视为核心任务,并通过激发全体编辑的工作热情来实现这个目标。同时,要对现有的编辑管理体系进行革新和优化,形成一套完善的、先进的,且符合不同梯次编辑队伍需求的管理体制,以提高编辑的工作热情、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打造出一支合格的编辑人才梯队,进而显著增强出版社长期繁荣的基础竞争力。
编辑工作在文化传播和知识积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出版业和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成为弘扬党优良作风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编辑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社名,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社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等会议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和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对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寄予了新希望,提出了新要求。
从我国图书编辑从业现状来看,编辑素养提升应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和探索。
(一)创造适合编辑成长的良好环境
从中央至地方的新闻出版监管机构必须对构建学术编辑团队予以高度关注,并从建设文化强国的角度推进出版行业蓬勃发展。在高层规划部分,政府须提供政策支持,拟定长期的编辑人才激励和培育策略,通过持续贯彻体制机制促进人才生成和留住人才。当涉及学科项目申请、主要奖项选择时,应当拨出专门经费表彰那些作出杰出贡献的编辑精英;为提升编辑“四力”和建立高质量的专业化编辑团队,各相关方须全面改善持续学习系统,从而为建设高素质的编辑团队作出积极贡献。应年复一年地举办研讨会,进一步健全出版科技人员持续学习框架,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程安排,按级别和类别开展训练,增强针对性,拓宽培训方法,并细化学员群体,以丰富学术审查者的理论知识,提升学术审查者的实际操作技能[7]。此外,各上级机关应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措施,确保岗位认定、编辑劳动量计算、职称晋升等问题得到公正处理,畅通编辑职业发展道路。与此同时,要根据行业标准,制订个性化的培训计划,重点扶持年轻编辑和技术编辑,营造有利于其迅速成才的环境,实时跟进技术的最新进展。鼓励学术编辑参与学术交流,于学界社群内提升专业修养,锻炼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写作技巧,使其与专家学者共同进步,进而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长足发展。
(二)对编辑进行合理分工定岗
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之一。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杜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提出了分工对社会一体化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他认为,分工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协调,使社会成员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分工的方式使每个人都能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从而提升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李嘉图和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认为,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带来经济增长和财富的积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分工可以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贸易的互利互惠。亚当·斯密则强调分工对市场经济的重要性,认为分工可以使产品和服务多样化,并激发创新和竞争,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8]。
对图书发行而言,究竟何种类型的编辑人员才是必需的呢?许多人主张培育多功能型编辑,他们不仅应拥有出色的编辑技巧,而且应具有深厚的学识背景,精通数字科技,擅长交流,英语水平高超,并且熟悉相关法律规定。这些特质确实是开展图书出版工作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很难找到这样的人才。所以,为了满足编辑出版领域对编辑的多维度需求,建议对编辑进行合理的职位分配与培训,让他们根据自身特长来开展工作,实现协同合作。例如,可以把编辑分为策划、文字、营销和技术四个类别。策划编辑必须对市场有高度敏感性,理解市场对书籍的需求类型,将其作为自己选择主题及编辑活动的指南。文字编辑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多写作、多修改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从而为图书内容增色生辉。营销编辑应挖掘内容的价值,调动资源传播,以形成产品销售与品牌影响的双重合力。技术编辑应承担录入排版和新媒体制作的宣传推广工作,由专业人员同时兼职担任。
(三)培养编辑的工匠精神
个人应当具备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态度,勇于奉献、执着不懈、精益求精;企业应坚持守专长、制精品、创技术、建标准的原则,打造持续提升、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社会应强调合作、守信用、重诚信、促和谐,营造分工合作、共同协作、不断进取的社会氛围。“工匠精神”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被首次提及,并在2016年至2020年连续五年被提及。这体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新时期编辑应该坚守这一精神,将其融入编辑团队建设之中,以实现我国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9]。
作为文化的创造者,编辑在传递与构建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出版途径、平台和载体的重大改变,公众的阅读模式、习惯和需求也在不断演进。尽管如此,编辑仍应追求卓越。图书编辑是书本制作流程的关键环节,也是把一本书从初始阶段推向完结状态的重要纽带。在这个过程中,编辑肩负着巨大的职责,包括从专业视角评估文稿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同时必须展现其在政治审查、知识审核和文字校对方面的责任感。
编辑工作并非儿戏,编辑须具备特定的技能和强烈的责任感。编辑工作涉及高水平的技术知识,对政治鉴别力和责任心有严格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因此,图书编辑应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职业行为,以便协助作者创作出符合新时期文化的优秀作品[10]。图书编辑要清楚自己的角色,通过理论引导实践,在选题策划、选题论证和编辑加工过程中展现出高度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同时,编辑应该持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从而有效履行自身职责,顺利完成图书出版任务。在实际操作中,编辑应当秉持精益求精的精神,保证出版物的内容政治方向正确、舆论导向准确,信息真实可靠且具有价值,语言文字应用规范、清晰流畅、逻辑严密。
简而言之,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职业素质是提升编辑专业敏锐度的根基,对编辑快速识别大量信息的真伪、评估文章价值有重大影响,这也是确保出版物质量并向读者提供高品质作品的关键和基础[11]。
(四)开拓编辑的创新精神
创新作为人类与众不同的特征和显著标记,既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工业生产的驱动力,同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并且是文明发展的需求。图书出版行业属于文化领域,也被称为内容产业,更是一种创意经济。创意的核心是创新、创造,是发现、发明,是突破、突进,是提升、提高。此外,图书出版行业还是文化领域最大且最具有现代化特点的行业之一。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出版创新被反复强调,并且图书出版创新的核心在于编辑创新和内容创新。
编辑创新不仅体现在文化上,也体现在内容上,更是对意义和价值的重塑。总的来说,编辑创新是一项需要依赖人类大脑和智慧才能达成的创新行为,是一项需要有极强的创造力才能完成的任务[1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同时强调要坚持把创新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以提高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13]。
图书编辑必须在工作中增强创新意识,保持对问题的敏感度,唯有独立且深思熟虑,方能避免随波逐流;应时常自问如何创新,摆脱传统的思维框架和过时的方法,采用另类思维方式;须始终致力于深耕原创内容,勇于质疑现有的准则,防止被传统观念压制住自己头脑中正在生根、成长的新想法、新概念和新见识;应从全新的角度挖掘新的价值观,只有转变看问题的角度,才能找到之前忽略的问题;积极应对快速变化的时代趋势,加倍努力学习,不停提升自身的科技素养,善用“云脑”的能力,将其转化为提升“编辑智力”的主要助力[14]。
当前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为图书出版事业带来了新的推动力量,编辑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必能为自身“脑力”插上新的翅膀,促进出版事业实现质的飞跃[15]。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前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尽管我国编辑队伍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与新的环境、新的使命及新的需求仍存在差距,同时存在许多亟须处理的问题。编辑行业的制度结构和运行模式仍然不完全符合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继续优化和改进。提升编辑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积累,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关注市场和读者需求,同时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责任心。换句话说,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前出版行业变革与进步的关键驱动力。作为出版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推动出版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编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实际上,编辑对出版的内容及导向有关键性的影响,也关乎出版的未来发展。要实现出版行业改革发展的目标,必须努力开创新时期出版工作新局面,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恰.“十四五”时期编辑队伍建设的价值定位与路径选择[J].中国编辑,2022(3):20-25.
[2] 罗敏.出版行业编辑素养提升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3):216-218.
[3] 罗先岑,胡晓.图书出版单位编辑人才队伍发展现状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8):18-21.
[4] 杨雪梅,王晓俊.关于加强出版社编辑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12):24-25.
[5] 周康,刘晨旭.我国图书编辑队伍职业素养调查:基于上海、山西、辽宁三地的调研与分析[J].中国出版,2021(15):28-34.
[6] 张华峰.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之我见[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3(8):27-28,40.
[7] 许艳玲.完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助力高素质编辑队伍建设[J].传播与版权,2023(2):71-74.
[8] 赵锦英.重审分工与人的全面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23(5):63-71.
[9] 梁赛平.工匠精神融入期刊编辑队伍建设的路径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6):50-53,65.
[10] 黄志坚.建设政治强、业务精的新时代编辑队伍: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养分[J].中国编辑,2021(8):89-92.
[11] 乔还田.锤炼高素质编辑队伍的思考:从深化“四力”实践谈起[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4):70-75.
[12] 张金柱.编辑创新论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17-21.
[13] 龙杰,孙莹.出版新业态下编辑人才队伍建设的创新路径[J].中国编辑,2023(3):46-54.
[14] 乔还田,杨建华.锻造高素质编辑队伍的思考[J].中国编辑,2022(11):9-15.
[15] 张姝艳,闫楚弼.人工智能:社会形态演进的一个工具[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7(4):26-33.
作者简介 杨兴华,编辑,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 公司医卫二编辑室副主任,研究方向:医学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