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4-08-21 00:00:00李慧鑫赵婷婷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1期

摘要:借助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人群广、信息时效强等优势,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不仅能迎合当下大学生对于信息接收的新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传统文化和思政课程的融入渠道,增强高校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但同时要认识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对山西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合提出了挑战。

文章立足新媒体视野,首先分析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在丰富教学资源和育人内容、吸收和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及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结合目前高校思政教学实践情况,文章剖析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思政课程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如新媒体技术应用不足,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思想价值观不稳定,对传统文化理解不深;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影响课程质效提升等问题。

结合上述问题,文章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多方面提出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新媒体平台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实践路径:加强新媒体应用,营造良好校园氛围;融合新媒体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加强专项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素养等,旨在促进高校思政课程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程;实践路径;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1-0193-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山西省语言文字科研课题“自媒体平台下的山西方言资源整理与保护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yb024

相较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形式正悄然改变人们的思维范式、行为习惯。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新机遇,也对思政课程的提质增效提出了新挑战。

山西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了多姿多彩、精彩纷呈的特色文化,是地域性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键课程就是思政课程。

新媒体时代,如何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推动二者双向奔赴,是当下思政课程改革、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命题。

一、新媒体时代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教学资源和育人内容,增强育人实效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可以通过直播、在线课堂等多种方式参与思政课程学习。这种模式既丰富了教学资源,提升了传播效率,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例如,学生借助视频资源可以充分感受晋商文化、汾酒文化、面食文化等山西特色文化的魅力。通过新旧媒体融合开展思政课程教学,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在引起情感共鸣的同时,“以丰富而厚重的文化资源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活力”[1],“引导学生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理解和认知高校思政教育内容”[2]。

(二)吸收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由最初的点对点单向传播朝多向、裂变式传播转变,人们的信息交流、分享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也为将山西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提供了便利条件。借助新媒体快捷性、大众性等特性,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当地传统文化。学生在“亲缘文化、熟悉文化中,实现地域认同、文化归属基础上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3],强化对国家的归属感,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勇气,在国际思潮涌动中坚定文化自信。

(三)涵育思想境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思政课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使其自觉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提供人才支撑。”[4]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其思想道德观念和综合质素与国家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冲击,因此,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价值观念融入思政课程,可以涵育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仍能坚定立场、明辨是非,“有助于培养有理想、有学识、有道德、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

二、新媒体时代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面临的困境

(一)新媒体应用不足,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依托新媒体平台,有效融入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可以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开创“互联网+”思政教育新模式。作为促使师生发生交互作用的桥梁和媒介,科学、实用且系统的教学内容能够促进教学目的的达成。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一方面,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填鸭式”的讲授方式,教学内容缺乏感染力、新颖性,没有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仍存在“死啃”教材课本的情况。另一方面,思政课程普遍采用课堂讲授、讲座等方式开展,新媒体应用不足,未能引入微博、微信、抖音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学生思想价值观不稳定,对传统文化理解不深

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是教育的客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期,时下,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新媒体技术推陈出新,文化思潮风起云涌,而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多元,接触的信息资讯多样,很容易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中迷失自我,受到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另外,功利性的学习心理很难让学生沉下心来去学习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未投入任何切实情感,也并未付诸实践,无法与文化认可的预期目标保持同步”[6]。

(三)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影响课程质效提升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满足了当下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其知识储备、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从目前情况来看,一是部分教师在借助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未对相关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或者刻意迎合学生兴趣需求,不仅降低了思政课程教学质量,还容易导致学生走入误区;二是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重视思政课程理论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理解不深刻。“如果教师没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就无法做到将传统文化自如地融入思政课程中,若是强行运用还会显得生搬硬套,效果适得其反。”[7]

三、新媒体时代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有效路径

(一)加强新媒体应用,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原则,构建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8]在使用好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同时,要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演绎、传播传统文化,不断丰富传播内容,拓展传播渠道,构建有趣味、有高度、立体化、全方位的思政育人环境。

重视“第一课堂”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带动作用。通过在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社团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讲座、小组讨论、辩论赛、读书会、文化知识竞赛等,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播互动,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融入进来,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9]。

(二)融合新媒体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新媒体时代,将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相融合,“既要防止将思政课变成传统文化的普及课,淡化思政课意识形态功能,也要注意不能只是将传统文化作为思政课理论的解释注脚”[10]。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建设,并不是简单地在课堂讲授环节引入故事、典故等作为思政内容观点的支撑或点缀,“这种跳跃式、断点式的融入满足不了当前的教学实际需求”[11]。因此,在新媒体语境下,要创新教学方法,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内涵,将其中蕴含的思想理念和传统美德等有机融入思政课程中。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创作和分享与山西传统文化相关的短视频,在创作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融入思政元素。再者,思政课作为各个专业的公共课程,针对所授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接受程度等,充分考虑各专业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需求,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推进“大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真正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三)加强专项培训,提升师资队伍素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教书育人,师资队伍是关键。从某个层面上来讲,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效果是由教师决定的。“高校思政管理人员须具备新媒体意识,了解并能熟练运用新媒体。”[12]从思政教师对新媒体应用不充分的实际出发,要“定期开展数字驱动、人机协同等方面的教学模块培训”[13],使其充分了解和掌握当下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方法、传播途径,同时分享优秀融合案例,以提高思政教师的新媒体创作和运营能力。

从思政教师对传统文化储备不足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加强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培训,以改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同时充分利用线上集体备课、集体研讨、集体展示等多种新媒体方式,“交流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广比较成功的教学案例,进一步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14];从教师个人上讲,要自觉弥补传统文化知识欠缺的短板,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能力,结合教学规律、授课经验和学生反馈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努力做到自然融入,恰当输出,不断提升育人实效”[15]。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将融合得更加紧密。要将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拥抱新媒体,建立起高校、学生、思政课程、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传统文化的思政基因及隐性教育作用,助推思政课程取得实效,更好地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与创造性转化[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3(5):47-49.

[2] 黄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及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27):125-128.

[3] 罗佳.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内容与基本思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9):87-90.

[4] 孔庆为.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19-22.

[5] 汤丽娟,李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对策分析[J].中国军转民,2023(18):128-130.

[6] 李雪,王传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经济师,2023(9):155-156.

[7] 董凯鸿.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97-199.

[8] 汪倩倩.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科教文汇,2022(18):33-35.

[9] 仇楠楠,高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的路径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172-174.

[10] 鲁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74-77.

[11] 徐本岩,路生文,郭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与方法探析[J].农场经济管理,2023(10):60-62.

[12] 张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206-208.

[13] 周春芳.以数字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家,2023(8):154-160.

[14] 杨国平.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85-87.

[15] 曹宾波.山西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高专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的实践路径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22(39):128-132.

作者简介 李慧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 赵婷婷,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与传播、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