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探究

2024-08-21 00:00:00张斯颖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1期

摘要: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同步提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文章通过文献回顾与案例研究的方法,对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展开全面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为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高校必须充分利用融媒体的优势,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传播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为应对上述挑战,文章提出一系列具体策略。高校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形成可操作、可监督、可评估的体系,以提升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甄别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高校需要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提升思政教育话语文本的多样性,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兴趣。同时,利用融媒体的优势,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模式,实现内容的个性化、差异化和互动化。最后,文章提出应全面整合校内外媒体资源,打造全媒体思政教育传播体系,以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广泛覆盖。本研究的价值在于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融媒体背景下的改进方向和实践策略,旨在通过实践创新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强化高校思政教育效果,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媒体素养的时代新人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融媒体背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1-0169-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成果,项目编号:sf202205

一、融媒体与高校思政工作融合的意义

融媒体的应用能够极大地促进高校教育话语的快速传播,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缝对接学生日常接触的媒介平台。该传输方式不依赖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模式,而是利用互联网及多种传输协议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传播[1]。

随着互联网的推广与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学生可以轻松接触到丰富的思政教育材料,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高校思政教育的覆盖范围将大幅拓宽[2]。融媒体思政教育方式能充分利用网络视频用户急剧增长和网络无限覆盖的优势,实现从传统课堂向虚拟空间的转变,大幅提升思政教育的普及率,增强其影响力。

二、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舆论导向对学生造成误导

复杂的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虚拟世界混杂的价值观逐渐侵蚀传统价值观的坚实基石。杂糅的氛围使得大学生面对多元化的价值观时,难以把握正确的方向[3]。

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存在无界性,信息量与传播速度远远超出个体的处理能力,因此大学生思维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缺乏系统正确的价值观。该现象在未经筛选的信息洪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各式各样的观点与信息无序碰撞,形成了一种混沌的知识生态,对大学生的“三观”造成了难以预计的影响。

另一方面,网络的多样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严峻挑战,在融媒体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不同的价值观如同百川汇海,汇聚于网络的大舞台[4]。

在此环境下,学生接触的不仅有多元化的信息,更有各式各样的文化内容,因此,高校在传达正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面临巨大的阻力。网络平台上各异的声音和论调使得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学生在面对多元文化时趋向于采取多视角多维度的思考模式,这分散了传统教育的力量,使得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变得摇摆不定。

(二)思政教育内容单一乏味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枯燥,缺乏吸引力,未能有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点联系起来,成为开展思政教育的一大阻碍。内容的单一枯燥,使得思政教育难以触及学生心灵深处,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5]。

此外,教育内容过于平实直接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逐渐减退,该情况在多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尤为突出。学生期望能够在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期待能够接触到更为生动且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而非停留在理论阐述层面。

在思政话语表达层面,教师展现出的层次感不足同样是教育工作的一大挑战。多数情况下,教师在传递思政教育内容时,往往过于严肃,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思维的多元性[6]。在讲授思政理论知识时,教师缺乏将其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具体实例相结合的意识,使得学生难以将抽象的概念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进而导致思政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大打折扣。

此外,教师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过分强调教育的正统性和权威性,未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导致教育过程变得生硬和单向,引导性不足。

三、融媒体背景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建立自省与戒律、勉励与抑制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对加强高校对学生融媒体操作行为的监管十分关键。高校应形成全面的监督、评估体系,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该体系下自觉地进行自我检查,实现自我管理。此机制还应当融合教育和惩戒的双向功能,达到预防和控制不当行为的目的[7]。

高校应定期开展自评自查活动,结合师生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增强学生自身的责任感,有效防范不当融媒体使用行为的发生。

此外,完善对学生的考核体系,将学生是否遵守融媒体使用准则作为品德考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有效策略。高校应制定详尽的评价标准,将学生在融媒体平台上的行为表现作为其品德评价和奖学金评定的关键依据。还应记录学生在融媒体平台上的积极表现和不当行为,作为日后其他奖励或惩处的参考依据[8]。一旦发现有学生发布不当内容,应立即采取措施,如约谈或警告,以防止不良信息进一步扩散。同时,需要分析学生发布不良信息的深层原因,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媒体责任和伦理的认识,促进其媒介素养的全面提升[9]。

(二)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创新思政话语文本内容以生动为目标,旨在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引入更为丰富多元的表达方式。

教师首先应提升思政教育话语文本的多样性,突破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以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表述,使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在自身熟悉的语境中学习,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10]。话语文本需要渗透真挚的情感,以故事与案例的形式,增加情感投入,使学生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温度。思政教育不仅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情感、一种价值观。

话语文本的实事求是也至关重要,教师应坚持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夸张虚构,用最真挚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思政教育内涵,实现从权威话语到草根话语的转变,打破思政教育中的话语高墙,拉近学生与教育内容之间的距离。

要实现上述转变,需要使用更加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包括流行语汇、网络热词,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俗语,使教育内容更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11]。

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到思政话语的创造转化中,通过翻转课堂与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体验,切实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必须创新思政教育内容,改变话语文本风格,使思政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共建过程,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生动性[12]。

例如,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现实议题翻转挑战”的教学活动,精选近期社会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议题,如数字时代的隐私保护,确保议题贴近学生生活,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应提前制作多媒体教学素材,并整理相关的统计数据,收集专家观点与典型案例,用于支持课堂讨论分析。活动正式开始时,教师简要介绍议题背景和讨论重点,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从不同的视角入手进行探讨。为确保活动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每组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集体准备,基于分配的视角构建论点,准备使用的流行语汇及生活俗语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使讨论更加生动接地气。随后,教室变为模拟的辩论场,每个小组轮流上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论点。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充当评委,对展示内容进行评价提问,形成真实的互动反馈环境。讨论环节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全班进行总结反馈,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遇到的挑战。

通过该方式,学生能深入理解议题,还能学会如何在不同视角下进行思考和表达。教师使用生活化的语言,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提升思政课堂的趣味性。

(三)创新思政内容生产传播模式

高校需要对信息生产流程进行再造,强化原创特色产品的研发孵化及其应用开发,进而实现媒体终端服务功能的持续优化与升级[13]。

在此过程中,高校融媒体中心应采用前沿科技,如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重塑内容生产和管理流程,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智能内容管理系统。

高校应构建全媒体内容分发系统,实现一次性采集、多种形式生成和全渠道传播,确保信息能够通过多渠道实时发布,满足不同学生用户的需求。还需要强化原创优质内容的生产,凸显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14]。

为提升思政内容的趣味性,高校需深度挖掘校园内丰富的新闻资源,生产与高校师生息息相关、能够反映校园真实生活的原创内容,增强吸引力,强化传播效果。

例如,可利用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定制化生产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高品质、有深度、有温度的原创作品提升媒体内容的吸引力。要加大原创作品的开发力度,强化原创品牌建设,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15]。

最后,高校融媒体中心应致力于打通传播的全链条,实现资源的纵向深化和横向扩展,建立校内外沟通协调的有效机制,整合内外部媒体资源,提高资源的整合效率。

通过对全媒体的指挥调度,实现对社交平台和各类媒介的综合运用,确保信息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化、内宣外宣互动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切实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拓宽思政教学内容的覆盖范围。

四、结语

随着融媒体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需求。高校必须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创新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提高教育成效。展望未来,高校应继续探索融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促进思政教育全面发展,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唐林萍.融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创新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5):194-196.

[2] 阿的勒·扎克,王琦璇,林渝皓,等.新媒体时代高校团属新媒体网络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4):156-159.

[3] 何明凤,张万秋.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文化载体的构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4(1):6-10.

[4] 张伟.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内容创新与学生参与度提升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3):190-193.

[5] 赵静.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3):225-227.

[6] 吴腾.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提升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3):132-134.

[7] 李勇.融媒体时代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路径优化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3):139-141.

[8] 霍艺璇.融媒体背景下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3):218-221.

[9] 孙丽.融媒体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探析[J].经济师,2024(2):201-202.

[10] 田少宁,赵佳,宫玮,等.融媒体语境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以“湖畔讲堂”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版),2024(2):10-12.

[11] 南岱松,杨智安.融媒体时代做好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J].四川劳动保障,2024(1):88-89.

[12] 贾茹.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初探[J].大学,2024(3):35-38.

[13] 张明宇,李风娇.新媒体传播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模式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2):189-191.

[14] 郭凡琦.融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开展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2):204-206.

[15] 杨鹏飞.基于融媒体的网络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2024(2):93-95.

作者简介 张斯颖,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