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高速发展的媒介技术对高校的教学方法策略和知识传播途径造成极大影响,为高校体育转型升级带来机遇与挑战。为探究新媒体时代基于全人教育的高校“以体育人”的内在逻辑与改革路径,文章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解析当前高校体育面临困境,阐释全人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的价值意蕴并提出对应的转向路径。研究认为,“技术本位”的教育逻辑消解了体育的深层内涵、“教师本位”的主体逻辑消解了“学生中心”的主体作用、“专业本位”的实践逻辑消解了体育课的基础性地位,是当前高校体育的实然困境。而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高校“以体育人”的内在逻辑应是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相统一以及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相统一的多元逻辑体系。基于此,文章提出更新教育理念,厘清人才培养目标、重塑课程体系建设,凸显人文关怀导向、建立协同教育体系以及构建多元评价机制的转向路径。研究旨在借助新媒体时代极强的信息传播时效与便捷性,助力全人教育理念在高校体育中落地,实现高校“以体育人”理念的更新、教学技术的升级和育人策略的转向,促进高校体育现代化转型,实现高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全人教育;高校体育;“以体育人”;育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1-0143-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浙江省学校体育协会高等体育教育课题“全人教育视域下高校体育育人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gtx202217;2023年度绍兴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人教育理念下‘以体育人’的内在逻辑与路径转向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GJ2023014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1]。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内容,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3]大学生是优秀青年的代表,切实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社会发展是高校教育的应然之举,更是扎实推进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因此,新媒体时代,基于全人教育视角剖析高校体育的实然困境,挖掘高校体育的价值意蕴,探究高校“以体育人”新路径,从而强化高校“以体育人”成效,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之需、社会发展之需和个人成长之需。
(一)“技术本位”的教育逻辑消解了体育的深层内涵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短视频快速发展并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播,科技圈和教育界对技术的迭代更新予以重视。高校体育“技术本位”的教学逻辑,将体育的价值单一化,使其成为以体育技能为中心的工具理性的功利主义教育,忽视了以人为本的体育文化传承和精神培育,造成“学生为了学分而不得不上体育课”的实然窘境。
“体育行为的具身生命体验认知就是以体育的方式使学生通过体育行为学会和拥有自我生命意义的感知体验,能调节与控制生命,进而珍惜与掌握生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人’。”[4]但“技术为本”的体育教学逻辑恰恰将“学生对体育行为的具身生命体验”遮蔽在体育技术掌握的好坏之下,阻碍了学生通过体育行为深入理解、体悟体育文化和精神的深层价值路径,消解了体育对学生“行为塑造”和“精神培育”的深层教化作用。高校体育应构建“以人为本”与“工具理性”并重的新型教学逻辑,发挥体育“拓展知识的广度,融合知识的宽度,挖掘知识的深度,提高知识的温度,提升知识的效度”[5]的多重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多元、深层的教化价值。
(二) “教师本位”的主体逻辑消解了“学生中心”的主体作用
新媒体时代,“教师”不再是局限在校园中的专门性称谓,自媒体平台上充斥着大量以教学为主体内容的视频,视频中的人也扮演着教师的角色。“教师本位”的主体逻辑使教育主体(教师)的行为超出课程主导作用的范畴,转变成课堂的主宰,从而降低或丧失了教育客体(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导致在实践教师主导过程中出现“‘主导’变‘全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排挤、弱化,或者‘主导’变‘不导’,用‘放羊式’代替主导作用”[6]的尴尬局面。“教师本位”的主体逻辑,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主导全局的角色定位,在教学场景的预设中习惯性将自己作为教育过程的中心,而将学生置于边缘,从而造成学生边缘化的实然困境。从教学实际而言,造成上述教育怪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动为之,也有强化课堂管理效果的被迫为之。就教师主观层面而言,在教学管理方式上因循守旧,“忽视了体育寓教于乐、寓教于练的特点,忽视了学生体育活动的情绪体验,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发挥”[7],一味强调课堂的硬性管理,无意中强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专业本位”的实践逻辑消解了体育课的基础性地位
新媒体时代高校重点专业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质量,成为高校招生的“金名片”。当前高校的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呈现出“二元分割”的现象。体育课作为基础课程,不管是从教学质量、师资力量,还是从学生积极性来说,都与专业课程相去甚远,无法与之媲美。当前,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度普遍偏低,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体育课是“水课”或“学分课”,体育课逐渐失去基础性地位。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专业本位’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专业课程优于基础课程的错误观念也被广泛接纳,导致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愿意对专业课程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对基础课程持敷衍态度”[8]。如此境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基础课程内在的教育意蕴与价值,影响了高校师生对基础教育的正确理解,也给学校基础课程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换言之,是新媒体时代高校“专业本位”的教育实践逻辑,导致作为基础课的体育课在高校教育的优先序列中被置于专业教育之后,成为专业教育的补充教育,阻碍了高校“以体育人”作用的发挥。
(一)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的辩证统一
新媒体时代,科学技术不断迭代更新,这为现代人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引发了人们对技术价值的深度思考:科技带来了什么?教育界尤其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学科的显性价值反映出学科的本质属性,直接呈现出该学科的知识内容,反映这一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性……学科的隐性价值则是通过其他方面的呈现或蕴含在知识背后的理念价值因素来显现的,是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把学科内容转化为学生‘日用而不知’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及思维方式,最终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9]《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10]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工作意见。培养学生掌握一种或多种体育技术技能是体育的显性价值,亦是体育的本质属性,将蕴含在体育中的规则意识、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转化成学生“日用而不知”的行为观念和精神体现,则是体育隐性价值在起作用。
(二)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
新媒体时代,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体育是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其能够普遍提高每个受教育者的技能掌握水平,同时又坚持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能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体育技能进行深入探索,切实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的“五育并举”,旨在培养受教育者达到“五育”基本范畴规定的标准,最终在“五育融合”的基础上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个性发展是受教育者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特征选择一种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体育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不断深入钻研和挖掘自身潜力,促进自身技术进步与成长,以满足终身体育追求和期望。“个性发展是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集中表现,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形态”[11],但是必须以尊重基本的道德价值规范、遵守国家法律为基础和前提。
(三)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
新媒体时代,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以体育人”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全人教育理念下的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并非只关注社会需求而忽视学生自身成长的失衡教育,恰恰是在注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引导,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因此,巩固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核心素养,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首要前提。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新媒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发了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这也是人才持续优化发展的外在诱因。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只有实现高质量现代化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进而获得服务社会的良好机遇。
(四)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的辩证统一
“全人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具有工具性质,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更应尊重个人的自我发展,重视人的完整发展。”[12]现代工业文明催生出的工具理性主义对高校体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呈现出重视学生相关技能掌握,轻视学生内在自我成长的教育怪象,导致高校教育异化为“造器”的“工厂”。“学校不是通过训练以扩充国家‘人力资源’的地方,而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与终身成长的重要教育场所。”[13]
全人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是一种促进学生进步的教育,更是一种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教育。全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修正工业文明社会的工具理性价值观影响下教育呈现出的过于精确化、程序化的病态,建立一种高度关注人的生命、重视人的潜能和注重人的整体发展的新型模式”[14]。工具理性与人文关怀相统一的高校体育,兼具工业文明的工具理性与精神文明的人文关怀,是招式与招法的辩证统一,也是技理与技法的辩证统一,既能够从体育教学中学习体育技术,解析背后的核心技术原理,又可以从体育技理技法的学习中感受文化洗礼,赋能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一)更新体育理念,厘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新媒体时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成为全面提高教育目标站位、持续践行健康教育行为、提升教育成效的首要条件[15]。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必定是空洞的,教育行为必定是短期的,教育发展必定是迟滞的。工具理性的“功利主义教育理念虽然能带来教育表面的繁荣,但却是对教育真正内涵的阉割”[16]。
新媒体时代,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高校体育人才培养要遵循“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7]的改革目标,进行全面升级。一是“寓教于乐,以德为先”,改变传统以体育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体育规则和体育事件的关联,深化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涵养学生道德素养;二是“以体强身,增强体质”,使学生通过练习体育技术、参加体育比赛等,增强各项身体机能;三是“以技载道,技道融合”,将体育道德和体育规训转化为教学内涵,熏陶学生的“知、情、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健全,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力量,形成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重塑课程体系建设,凸显人文关怀导向
在校园内广泛应用的新媒体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教科书和教师不再是仅有的知识来源,这倒逼学校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以满足学生对知识获取的需求。
全人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凸显人文关怀的价值导向。一是深化立德树人与体育的有机融合。持续推进高校体育“寓道于技,技道融合”有效落实,深化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强化体育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效果,塑造“真、善、美”的新时期大学生。二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全人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要革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对“以体育人”价值的认知水平,着力探索体育文化内涵,深化体教融合,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手段和途径将体育文化内涵传递给学生,全过程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涵养学生内在成长。三是编写并出版专业教材与课堂讲义。教材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育的基本要素和基本依据,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18]。应重视技术技能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深化体育学习,在思辨中提高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从而达成全人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协同教育体系
新媒体时代,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编制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教育理念的关键,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一是构建完善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要面向所有学生,设定多层次且保障全员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发挥出高校体育的人才培养作用。二是构建职业体育与普通体育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格局。增设与职业特性相关联的职业体育课程,使学生既能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又能掌握职业疾病康复治疗技术。三是构建体育部门与学校职能管理部门相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学校体育部门承担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以及培养学生进取精神的重任。但要顺利完成上述任务,学校职能管理部门的通力协作必不可少,要构建多部门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发挥学校教育的多元作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新媒体时代相关技术迅猛发展,这为高校教育改革与转型注入了动力。新媒体时代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核心要义是将人作为完整的人加以教育,强调对人完整性的培养。但是当前高校体育实然与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应然之间存在异化情况,影响了高校体育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蕴含体量丰富的育人价值内涵,同时也承担着塑造全面发展、多元发展的新时期大学生的历史重任。只有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重塑课程价值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才能转变高校体育现状,才能凸显全人教育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新华社,(2020-10-15)[2024-03-19].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2] 本书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02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EB/OL].新华社,(2017-04-13)[2024-03-19V4ivym/BbYOvdOosiV6IXQ==]. http:// www.gov.cn/zhengce/2017-04/13/content_5185555.htm#1.
[4] 段丽梅,戴国斌.基于“全人”生命教育视角的体育教育逻辑起点新论[J].体育科学,2015,35(6):78-82.
[5] 陈兵.基于“全人教育”视阈的高校体育通识教育课程审思与发展策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35(6):755-760.
[6] 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89-92.
[7] 苟定邦,董林,聂东风,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679-680,683.
[8] 刘强.中国高校通识教育价值理念与实践逻辑的有效建构[J].当代教育论坛,2020(1):105-113.
[9] 哈斯朝勒,郝志军.学科育人价值的特性及其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7):14-17.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新华社,(2019-07-08)[2023-04-01].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
[11] 朱敏.论个性培养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理论月刊,2010(5):186-188.
[12] 曹根基.全人格育人理念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10):88-94.
[13] 赵蒙成.从全人教育视角看普职融合课程的价值定位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8(23):89-94.
[14] 刘云,谢少华.全人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其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7(3):93-98.
[15] 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50-56.
[16] 胡金平.当代中国若干教育理念的反思[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68-73.
[17] 吴晶,胡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新华社,(2018-09-10)[2024-03-19]. http://www.moe.gov.cn/jyb_xwfb/ 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_3481.html.
[18] 邹渝,董洪川.抓好课程建设“主战场”打好铸魂育人“主动仗”[N].光明日报,2021-06-07(15).
作者简介 郭通通,助教,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