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媒体融合已经从异质媒体间进行的跨媒体整合的初始阶段,进入在媒体资源整合及功能再造、模式创新等方面深入融合的阶段。媒体深度融合是指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深度融合,即将不同类型、不同格式、不同接入方式的媒介形态进行深度整合,从而实现信息传播的一体化。随着媒体融合发展阶段的演进,传媒行业对多元化、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文章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现有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关于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文章研究发现,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应当建立以产教融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学校与企业的教育资源,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高校需要加强与行业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开设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训机会。此外,高校还应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以满足传媒行业对人才的新要求。
关键词:媒体融合;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1-0130-05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思政+新工科’双融双通双育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10292085Y;2023年度常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工匠精神涵育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10292146Ap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新闻媒体不再是信息传播的唯一渠道,而是要与新媒体、社交媒体以及多媒体平台进行整合和融合,这对商业、政府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教育体系下,各行各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呈现增长趋势,传媒行业也不例外。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1]。上述文件均体现国家对建设传媒行业和高校教育的高度重视。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在传媒人才的培养上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这也成为高校改革的主要方向。在媒体深度融合视域下,秉承产教融合理念培养高质量的全媒体人才,是现代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更是高校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媒体融合的定义
媒体融合是指不同媒体形式和媒体平台之间的相互整合和交互作用,旨在创造更多元、更丰富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体验[2]。它整合传统媒体、数字媒体、社交媒体、移动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打破原有的媒体边界,促进不同媒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媒体融合使新闻报道不再受限于传统的纸媒或电视,而是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元素有机结合,以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这一趋势改变了新闻行业的格局,推动了新闻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和习惯的深刻变革。媒体融合也催生了多媒体新闻报道的兴起,要求新闻从业者具备跨平台和跨媒体的报道能力,以适应全新的媒体环境。
(二)媒体融合的类型
依照媒体内容的分类,不同类型的媒体融合具有各自的特点[3]。一是媒体内部融合,这是指同一媒体机构内不同形式和平台的媒体资源之间的整合,例如将纸媒与数字新闻网站相结合,或是将广播电视与在线视频平台融合;二是跨媒体融合,这种融合跨越了不同类型的媒体,如将新闻报道整合到社交媒体平台,以扩大报道的传播范围;三是媒体与通信技术融合,这是指媒体与信息通信技术(ICT)的融合,包括利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连接来增强新闻报道的互动性和实时性;四是媒体与娱乐产业融合,这种融合将媒体内容与娱乐产业相结合,例如电影、音乐、游戏等,以提供更加吸引人的多媒体体验;五是媒体与教育融合,这种融合将媒体和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例如在线教育平台、远程学习等,以改善教育传播和培训方式。
(三)媒体融合的发展历程
媒体融合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它的崛起受到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普及的影响。最初,媒体融合主要表现为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的转型,如报纸和广播电视机构开始将内容转移到在线平台。随着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媒体融合的范围迅速扩大,形成跨媒体、跨平台的新闻报道方式。在媒体融合的历程中,新闻机构逐渐认识到多媒体报道的重要性,开始整合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不同媒体形式,以提供更全面和多样化的报道[4]。此外,社交媒体和互动工具的出现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读者可以积极参与评论和分享新闻内容。媒体融合还推动了新闻机构之间的合作和整合,以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媒体跨界合作变得更加普遍,不同媒体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也逐渐增加。这一发展趋势使新闻报道更具全球性,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新闻事件和挑战。
(一)知识传播与获取的变革
由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因此传媒专业人才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传播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受制于时间、空间等要素,学生只能通过教材、课堂和图书馆等有限资源学习。如今通过互联网,传媒专业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在线课程、学术资源、电子图书和学术期刊等,高效便捷地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此外,新媒体还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如网络直播、在线讨论、虚拟实验等,学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与教师和同学互动交流,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5]。
(二)拓展实践机会与交流平台
媒体融合环境下,传媒专业人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交流平台。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靠实习和校企合作来提供实践机会,但数量和质量有限。而通过新媒体,高校学生可以参与线上实习、网页和栏目设计、线上竞赛等活动,锻炼独立策划和思维能力。此外,媒体融合还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交流平台,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论坛、微博等,学生可以与其他学生、教师、行业专家等交流和互动,分享经验、观点和资源等,扩大自己的人脉圈和影响力。
(三)培养创新思维和数字素养
新兴媒体的出现与快速发展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适应新技术的能力,学生作为未来发展的主流力量,必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和精准把握传媒行业发展趋势,并切实将所学转化为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另外,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包括信息搜索和筛选能力、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能力、网络安全意识等。通过学习和应用新媒体技术,传媒专业人才可以提高自己的数字技能,更好地应对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的挑战。例如人民日报利用面部捕捉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AI主播“果果”,实现新闻自动播报[6]。
(一)人才培养理念不清晰
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与便捷化,职业结构的改变对于人才的要求呈现专、精、细的特点。搜集、汇总2021—2022年媒体行业在互联网平台发布的招聘信息(见图1),不难发现媒体行业对于人才职业素养的需求以能力为主[7]。媒体深度融合环境下,高校如何顺应行业需求培养出应用型传媒人才是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重点。高校作为办学主体,需要整合内容、推广方式以及资源等。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校深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并未调整教学工作的重心,无法给予学生更好的支持。此外,部分高校未能明确自己办学的针对性,一味迎合市场,盲目跟风开设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东拼西凑,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严重脱离实际需求。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生能力养成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从国内的高校传媒类专业分布情况来看,课程体系通常由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以及综合实训三部分组成,课程设置需要保证学生获得全面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训,但也需要避免课程内容冗杂和烦琐,以确保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和掌握关键技能。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传媒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内容重复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践操作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遏制地区传媒行业的发展创新。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必须改变教育面貌,加强对应用型传媒人才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引导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掌握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以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新趋势。严格规定课程数量,使传媒人才的培养逐渐朝综合型、创新型的方向发展。
(三)教学方式缺乏实践性
传媒专业是技术型学科,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教师要在为学生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练习、实践的机会和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学生培养成新闻传播方面的人才。然而,由于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实习时自然会接触到相应工作,因此不注重为学生提供进行实践练习的时间和场地,学生无法将自身所学专业知识与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进而影响学生的整体进步与发展。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并不是将学生放到电视台、报社等单位学习、观摩几次就能够上手操作。因此,需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使他们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以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8]。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到位
师资力量是决定人才培养效果的基础,新技术和新工具的涌现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众多高校在招聘专业教师时比较注重学历,特别是拥有博士学位的毕业生备受欢迎。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学术水平普遍较高,但往往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给予学生全面、深入的指导和帮助。此外,部分教师由于缺少传媒工作的经历,危机感与上进心相对欠缺,没有及时更新与创新知识体系,不能打破教科书的限制,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人才培养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五)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
虽然多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响应号召开展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但实际上部分地方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流于表面,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无实质性提升,对于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也无法起到促进作用[9]。传统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引进学生到企业的实习岗位上工作为主,让学生以工作的模式代替实习。虽然学校的初衷是让学生尽快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但大多数企业会给学生安排重复性较强的基础性工作,无法接触到核心内容。在此过程中,高校也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管理与监督的作用,学生的专业技能无法得到训练。
(六)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
考核评价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媒体融合背景下,传媒业人才市场对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对旺盛,高校通常沿用传统课程教学评价方式,主要由课堂出勤、平时作业及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没有及时根据传媒行业的发展态势调整,或者评价衡量标准较为落后。高等院校的传媒教育资源配置,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和技术设施更新,往往难以与行业的发展同步,使得考核评价不准确。学生在校学习也只是为了获取学分,忽略了多元化及新技术在媒体行业的应用,因此高校的传媒人才培养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率,都难以得到企业、行业的充分认可。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所涵盖的学科范围十分广泛,高校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注重与时俱进、因地制宜,这就要求其在建设传媒学科的过程中找准自身社会定位,走教育与时代服务精品化的办学之路。一方面,具有发展优势的高校建设传媒学科时应考虑适当提高标准,以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充分发挥本校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高校建设传媒学科时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以打造特色传媒产业价值链为办学导向,进行差异化建设,持续推进高校的教育供给与传媒行业人才需求深度融合,推进教育服务经济赋能[10]。为此,高校要加强制度建设,确保权责明晰,真正以市场化模式引导专业建设,保障投资办学的企业的基本权益和需求,以合作共赢为发展目标推进专业协同发展,达到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双赢的局面。
(二)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
课程是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传媒人才不仅要掌握传播知识,还要掌握策划、运营、视频剪辑、数据分析、微信公众号运营等多项知识和技术。高校要想培养出素质过硬的传媒人才,必须结合市场行业的发展特征和方向,设计跨学科课程,将传统文科知识与新媒体技能有机整合在一起,主要包括新闻学、传播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等[11]。另外要优化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的比例,增强其合理性。比如在必修课中,要将广告学与新闻传播学相关的知识与技术作为重点内容,然后适当添加一些选修课,通过这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使其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而对于当前教学中有着重复性的一些学科,要将其融合起来,不再单独作为一门科目学习,例如电商直播与网络营销可以融为一体。最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当前行业的变化及形势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更新,让学生充分学习媒体技术、牢固树立媒体思维。
(三)优化教学实践模式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高校与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方式的转型,通过将实践教学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使其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的项目需求,切实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做法旨在确保学生今后在实习或工作期间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例如四川传媒学院搭建融合媒体仿真云平台(见图2)。该平台集信息处理、产品研发、教学互动等功能于一体,师生借助该平台进行节目制作、网络直播等活动,观众反馈良好[12]。同时,高校要积极组织多种类型的课外实践活动,利用网络资源和校内资源,经常性地举办校园主持大赛、校园新闻传播大赛等活动,邀请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营造实践性的学习环境。此过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还增强了应对实际工作挑战的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拓展教师引进渠道。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校加强专业教师的引进工作,学历方面要求最低为硕士以上学位,工作经验方面要求具备3年及以上传媒相关企业工作经历。在人才引进的同时,高校应与企业共同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评定,保证学生的专业教育质量[13]。二是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基于产教融合的教育方向,教师队伍的组建对于传媒人才培养具有较大影响。高校教师可以与企业技术骨干加强合作,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在人员搭配上可以采取“专职+兼职”“高校+企业”“老年+中年+青年”等形式,校企共享人才资源,从根本上保障教学质量的稳定性。三是提升教师能力素质。教师需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深入研究媒体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的规律和特点,掌握相关的新媒体技术和技能,并应用到实践中。高校应当鼓励教师走出校园,深入企业体验工作流程,在拓宽自身知识视野的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现实的职业指导。
(五)深度推进校企合作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传媒行业的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可积极与本地区传媒技术领域企业进行产教合作,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签订实训基地协议等多种方式实现互利共赢[14]。高校在编制教学计划时要注意筛选和控制合作企业,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且优质的实践机会。新闻单位应当根据自身需求安排实习任务,增强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也要充分了解企业的情况,如企业的发展战略、传播特色、技术创新等,快速代入媒体人的角色。推进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高校与行业之间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还能有效满足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需求,促进传媒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教师不仅需要改变教学模式与理念,还需要优化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完善同样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对于培养新闻传播人才能够提供一定帮助。教师需要根据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给予学生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进而开展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与学业状况,制订有针对性的评估准则,关注学生技能技巧方面的测评内容,考虑每个学生的优点与发展需要,保证评估的客观性与公平性。另外,考试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综合运用项目作业、实际操作、口头答辩、笔试、现场提问、实践操作等评估方法,结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标准完成对学生的考核[15],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业状况与能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他们更了解人才市场,使学生能够有方向、有目标地学习,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工作与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促进产业内人力资源的开发,为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才是推动传媒行业发展创新的重要力量。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传统文科知识,还需要数字技术和创新思维。产教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为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同时为了满足传媒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高校要加强与传媒企业和传媒机构的合作,充分把握传媒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契机,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传媒整合的系统思路,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此外,高校教育工作者也要敢于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深入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个人素质、协作能力以及系统能力等,并以此为依据,不断优化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推动社会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强.产教融合背景下机械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1):170,172.
[2] 冯蔷薇.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时政新闻创新能力研究[J].记者摇篮,2024(2):60-62.
[3] 陈浩强.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力提升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5):108-110.
[4] 夏俊慧.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业务发展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5):20-22.
[5] 林烨龙.新媒体视域下中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7):25-27.
[6] 王郝爽.作为“虚拟有机体”的AI合成主播:具身认知下的主持传播研究[J].中国主持传播研究,2023(1):150-163.
[7] 王丽,李轩晨.产教融合背景下广电全媒体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决策与信息,2023(7):78-89.
[8] 郝英杰.全媒体视域下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J].记者摇篮,2021(12):168-169.
[9] 吴航行,杨华,高丹阳.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产教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为例[J].传媒,2022(13):87-89.
[10] 陈建平,罗敏,贾晓丽.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2023,22(31):42-55.
[11] 谷艺萌.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传媒论坛,2023,6(1):77-80.
[12] 马东丽.高校融媒体实验云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以四川传媒学院融媒体实验室为例[J].电视技术,2020,44(9):1-6,13.
[13] 吴瑷伽.基于产教融合办学理念的普通应用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重庆对外经贸学院为例[J].采写编,2023(1):154-156.
[14] 陆艳.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9):47-50.
[15] 程军,李莉.行业特色型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J].大理大学学报,2023,8(1):110-115.
作者简介 张娴,教育管理助理研究员,常州大学药学院党政办主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王君瑶,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周远航,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