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为我国赢得国际传播话语权,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任务。中医独具中国特色,然而有关中医翻译和国际传播之间的学科合作现有研究很少,关于中国特色中医翻译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题研究成果更是极度缺乏,因此,研究如何构建中国特色中医翻译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对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话语权非常重要。文章采用解释主义范式下的定性研究方法,搜集学术文献、政府工作报告、媒体资料等,采用主题分析法分析提炼出当前构建中国特色中医翻译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机遇和困境,在此基础上得出构建中国特色中医翻译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四条策略:加强学科交叉合作、构建具有国别特色的中医翻译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兼具经典和时代特色的中医翻译国际传播内容体系、出台政策鼓励中医翻译科研与国际传播实践相结合。这对引导外国受众了解中医、了解中国文化、加深对中国的积极印象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特色中医翻译国际传播话语体系;话语权;国际传播;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1-0037-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4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涉外办学研究委员会课题“高等中医药教育涉外办学视域下的非洲国别研究(I期南非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W23A001
(一)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传播方向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过去几年共建‘一带一路’完成了总体布局,绘就了一幅‘大写意’,今后要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共同绘制好精谨细腻的‘工笔画’”[1]。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2]。
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聚焦重点、精雕细琢”地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是我国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方法之一。
(二)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国际传播方向和内容
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3],到2021年,共有3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将针灸列为合法治疗手段[4]。202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提出加强国际传播,面向国际社会不同群体出版“一看就懂”的中医药科普书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医药亮点品牌,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打造10个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品牌项目等[5]。
共建“一带一路”为中医翻译国际传播创造了机遇,中医翻译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应以助力我国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中医药科普、中医药国际合作、打造中医药亮点品牌等为方向和主要内容。
(一)机遇
1.中医药国际认可度越来越高
2008年,欧盟报告60%以上欧洲人使用传统药品,欧洲占全球草药市场44.5%,约300亿美元的份额[6]。2024年3月14日,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艳红在讲话中指出,中医药海外中心累计科普和培训外籍人士近100万人次。还有学者指出,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对境外人士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7]。而且,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对中医药的情感更正面、更积极,他们认可中医的医生身份及其医疗能力;而很多非共建国家在疫情后期逐渐将中医作为一种补充性方案[8]。
2.中医药国际核心期刊发文量逐年增长
国际科技新闻的撰写行业标准是“无论文,不报道”,科技新闻的来源是学术期刊论文[9]。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越来越多的SCI和SSCI期刊,如《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都发表了中医药学术论文,为中国特色中医翻译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下文简称“中医翻译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权威新闻来源。
(二)困境
1. 中西方存在文化差异
国民文化是指有着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历史渊源的民族所孕育的文化[10]。一些学者分析发现,西方国家与我国在语言、文化、政治等五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11],在生活习俗、历史背景等方面也有诸多差异[12]。因此,要想构建科学、完善的中医翻译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必须分析和妥善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
2.跨学科合作有限
当前我国国际传播学科和事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对话、合作相对有限,难以形成合力共同指导国际传播实践,且跨学科的国际传播研究理论成果较少[13]4。例如国际传播研究与国际教育研究、国别研究、跨文化研究、翻译研究的学科交叉等,这些细分领域的现状、策略、理论构建等都有待探索。
3.内容生产缺乏微观视野
有学者指出,我国国际传播活动采取故事模式对人民群众生活进行的微观呈现较少[13]5;对中医药等传统医学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找到被外界认可的方法[14]III。因此发掘微观素材,通过素材生动呈现中医药的魅力,是国际传播内容生产要研究的问题。
4.中医翻译研究主题不够多元
国内中医翻译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沉寂期(1999—2006年)。由于中医语言翻译的难度,中医海外传播发展缓慢;二是黄金期(2007—2010年)。这一时期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在海内外推行。三是瓶颈期(2011—2013年),这一时期研究集中在中医典籍英译上。四是发展期(2013年之后),中医术语英译、典籍英译、翻译技巧研究稳中有进[15]634。实践方面,近年来中医四大典籍的英译版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其他典籍如《诸病源候论》《针灸甲乙经》等也出现了英文版,中医汉英字典的编纂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然而,中医翻译研究主题不够多元化[15]636,637,中医翻译国际传播人才严重不足[16]109,导致中医翻译研究的成果难以被中医翻译国际传播直接使用,中医典籍译著适合国外少数人群,而通俗易懂、适合国外普通大众的中医药故事英译却难觅踪迹,因此当前中医翻译仍不能满足国际传播的需要。
可见,当前还未成功构建共建“一带一路”需要的中医翻译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不能满足中医药国际传播的需要,这凸显了构建中医翻译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紧迫性。
(一)加强学科交叉合作
一个国家重视本国语言表述、重视翻译工程,才有可能获得国际话语权,然而翻译的主导作用在国际传播中常常被忽略[16]108。新冠肺炎的中医药防治方案被快速译为多种语言,就体现了中医翻译与国际传播二者交叉合作在共建世界医学文明方面的关键作用。因此,学科交叉研究是提高国际话语权的策略,是构建中国特色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必由之路。
(二)构建具有国别特色的中医翻译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分析和妥善应对中西方文化差异,需要进行充分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不同的国家其国民文化不尽相同,根据其具体文化、社会以及医疗需求等选择传播不同的中医药故事,是构建中医翻译国际传播体系的科学策略。
例如,不同国家流行病不尽相同,多传播这类流行病的中医药疗法比较容易增强相应国家民众主动了解中医药的意愿;又如,对“世界常见病”糖尿病、脂肪肝等的中医疗法要融合国别文化加以传播。这些具有国别意义的主题是当前构建中医翻译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亟须研究的。
(三)构建兼具经典和时代特色的中医翻译国际传播内容体系
国际社会对中医存在刻板印象,觉得“中医药是古老的医学,与现代科学无关”,实则不然。我国当代中医教育、科研等方面都比古代有了长足进步[17],当代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药和针灸的研究和临床都“包容古今,百花齐放”,且独具中国特色。我国当代“国医大师”的从医故事正是能体现中医时代特色,同时彰显经典传承且极具公信力的微观新闻素材之一。讲好经典中医药故事、现代中医药故事和中医药海外故事,有利于中国特色中医翻译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
(四)出台政策鼓励中医翻译科研与国际传播实践相结合
我国新闻管理机构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可协同进行中医翻译国际传播体系的顶层架构设计,并通过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创办或改革现有中医药文化类期刊、建立中医翻译国际传播智库等多样化的政策措施,鼓励中医翻译研究者将学术成果运用到中医药的国际传播交流活动中,提高我国在国际传统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塑造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
此外,政府还可制定相应政策,积极调动非主流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多种传播资源,以促进这类智能化、交互式的媒体平台生产出更多中医国际传播的内容,推进我国中医翻译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全媒体体系构建。
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中医翻译国际传播话语体系,需要新闻传播与中医翻译界学科交叉合作,注意国别差异,善于选用传播策略,引导外国受众透过简单易懂的中医药故事了解中医、理解中国文化精神,加深对中国的积极印象;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和新闻传播专业应鼓励师生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将中医翻译科研成果通过国际传播渠道社会化,赋能中国特色中医翻译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中医翻译学科与国际传播学科在理论构建、传播策略、内容素材等方面的跨学科合作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本报评论员.绘就“大写意” 精雕“工笔画”[N].经济日报,2018-08-29(001).
[2] 陈伟.讲好中国科学文化故事:学理接口、运作路径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J].文艺争鸣,2022(2):176-185.
[3]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N].人民日报,2015-03-29(004).
[4] 鲍云帆,张祉涵,弥仔涵,等.“一带一路”背景下针灸的国际传播:过去与未来[C]//2021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四届“医疗、人文与媒介:健康中国与健康传播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11.
[5] 张梦雪.《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印发[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2):2.
[6] 邓泽辉.中药出口欧盟市场的困境及营销对策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
[7] 张玲华.境外人士选择中医就诊的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8] 宣长春,吴钧昊.距离产生美?时空视角下海外主流媒体中医报道的计算分析(2010—2023年)[J/OL].新闻界(电子版),2024(2):1-11[2024-03-16]. https://doi.org/10.15897/j.cnki. cn51-1046/g2.20240226.004.
[9] 何淑琴.英文科技期刊国际传播策略探析:以《前沿》系列期刊和“中国学术前沿期刊网”为例[J].出版与印刷,2022(4):78-83.
[10] 谢和耐.中国人的智慧[M].何高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32.
[11] 周少青.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民族交融发展道路[J].民族研究,2019(3):28-45,139.
[12] 邵韵之.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3):55-57.
[13] 段鹏.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8):1-8.
[14] 曹瀚文.国外传统医学的发展以及对中医学国际化影响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15] 谷峰.近二十年国内中医翻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CNKI 349篇研究文献的考量[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40(5):633-637.
[16] 尚亚宁,王启龙.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视域下我国翻译事业发展路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6):107-111.
[17] 崔良晓.“新中医”与近代中医知识体系的转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张洁,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中医翻译国际传播。 葛友志,讲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涉外办学。 蒋继彪,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医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