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提升网民媒介素养的路径研究

2024-08-21 00:00:00王言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1期

摘要:新媒体时代,各种各样的网络热梗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被广泛使用。这些网络热梗是人们在日常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比传统的文字描述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虽然网络热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状,方便人们的日常交流,但总有一些不合时宜、低级庸俗的网络热梗被部分网民频繁使用,这说明部分网民的媒介素养有待提升。因此,帮助网民树立玩梗适度的基本意识,提高网民媒介素养是当下亟待解决的议题。文章以2023年网络热梗为对象,对新媒体时代网民的媒介素养进行研究。

文章应用网络文本分析法,采集2023年由各大媒体机构所统计的使用较为频繁的网络热梗,将这些网络热梗分为积极的、中立的、消极的三个类别,并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网络热梗能够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起网民的广泛共鸣,具有时效性、社会性、广泛性等特点,其衍生过程和应用语境都能体现出当下网络环境与社会环境存在的实际问题。分析2023年网络热梗,可以了解当前网民的媒介素养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为进一步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净化不良社会风气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网民媒介素养;网络热梗;网络环境;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1-0001-04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媒体已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机遇。网民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主力军,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和表达真实的想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但是,新媒体也给网民的媒介素养带来了全新的挑战,网民必须学会健康理智地使用新媒体。

当前,媒介素养已成为考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作为一种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且引起广大网民共鸣的一种网络文化现象,网络热梗具有时效性、社会性、广泛性等特点,其衍生过程和应用语境反映了当前媒体环境下存在的社会问题,其折射出来的民众对话语权的争夺与对自身利益诉求的表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二、媒介素养的概念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中心对“媒介素养”一词作了如下定义:人们面对媒介中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新媒体时代,受众已经从传统的受传者,转变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因此媒介素养的概念也应随之转变。新媒体时代的受众作为媒介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理应知道如何使用媒介、如何参与媒介互动、如何利用媒介生产信息、如何进行信息消费等。

媒介素养不仅体现为在具体操作层面能否熟练应用相应的使用技巧,还体现在个人道德乃至群体道德层面。公众作为传播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必须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必须有批判思考的能力,能看到事物的两面性,正义感是新媒体时代网民媒介素养的核心。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媒介内容生产与传播已经不局限于专业媒体人和媒体机构,网络主播、自媒体、微视频制作方、互联网金融平台都成为媒体研究视野中的生产者和传播者[2]。网络传播使得世界各地的新闻进入人们的视野,大部分社会议题飞速形成一个个舆论旋涡。新媒体时代,大众必须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信息系统中提高认识、发展自我,最终服务于现代社会。

总体来说,传统媒介素养强调受众面对媒介信息及文化时的批判能力和主体意识,随着Web2.0的出现及社会化媒体的不断发展,新的媒介环境和社会文化体系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3]。

三、网民媒介素养存在的缺陷

(一)趋同心理下脆弱的既有立场

网民在行为模式上有很强的趋同性,在面对某一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时,很容易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改变自己的观点,以免因为和多数意见产生分歧而遭受批评。为了寻求安全感,会做出和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渐渐失去独立的、理性的判断和思考[4]。由于网民们的立场很容易产生变动,对网络流行梗的评价也时好时坏,原本经常使用的热梗很有可能在一夜之间风评急转直下变成“烂梗”。这种脆弱的既有立场可以轻易地将无数人聚集起来,也可以使聚集的群体快速解构,从而引起各种各样的反转。

(二)受教育程度不平衡下网民素质的欠缺

根据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在如此庞大的基数下,必然存在部分受教育程度低的网民[5]。近年来,网民素质低下、滥用热梗引发网络暴力的事件屡见不鲜。在此背景下,如果没有“意见领袖”对该群体进行适当的规劝与引导,那么其很容易迷失在海量的网络热梗中,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三)网络的匿名性带来的强攻击性

近几年总能听到,网民戾气重、没素质、网络暴力等说法,这是因为网络时代网民发言具有匿名性特点。在网上发言时,网民不需要顾虑自己的身份,因此常常随意攻讦谩骂,缓解生活压力,或以此取乐。

大部分带有攻击性的网络热梗频频出现在评论区或弹幕里,这些梗更像是发泄怒火的机枪子弹,无差别地扫射所有网民。从媒介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能够不断刺激网民思考、反复且高频的语言暴力,会在大众传播中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给大众留下网民蛮横无理的刻板印象。

(四)网民热衷于追逐潮流

网络热梗代表潮流,与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热点新闻、热门短视频和影视作品有关,不懂热梗或不玩热梗会被他人嘲讽“村里刚通网”“土”“落伍”。网民一方面不想被人嘲笑“落伍”,另一方面也对热梗有一定的好奇心,因此会自觉地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热梗,同时在网络上使用热梗,这导致网络热梗病毒式传播。不论年龄、性别、行业、受教育程度等,所有与网络有媒介接触行为的个体都会在不同程度受到热梗的影响。网民在追逐热梗的同时,也在不停地创造热梗,推动梗文化不断向前发展[6]。

(五)言论极端化和异化现象严重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这固然可以使言论更加自由,思路更加开阔,但同时也延伸出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人们无法在传播信息时做到完全客观,个人情绪成为主宰[7]。

由于新兴的数字技术的赋权,智能算法在不知不觉中取代了传统把关人的地位,网络信息的传播形态趋向自由化、碎片化、娱乐化、个性化。算法推荐的内容往往是符合人们喜好的,其使人们看到、听到的信息大致相同。久而久之,受众对事件的看法就会固化,认知就会窄化,当不同意见出现时,受众会用极端的语言攻击发表“异见”的人,网络暴力和网络骂战由此产生。

四、研究样本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23年以来网络上可统计的年度网络热梗,如《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3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搭子”“多巴胺××”“情绪价值”“质疑××,理解××,成为××”。再如“汉语盘点”发布的“爱达未来”“烟火气”“数智生活”“村BA”“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主打一个××”“多巴胺穿搭”“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新职人”[8]。还有其他媒体统计的如“孔乙己文学”“挖呀挖呀挖”等网络热梗。笔者从各大网络平台所统计的网络热梗中选用了130个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

五、网络热梗对网民媒介素养的影响

(一)负面情绪热梗降低网民的媒介素养

整理2023年网络热梗发现,网络热梗表达的含义以负面情绪为主,表达正面情绪的热梗占比不到10%。

新媒体时代,人们非常容易在高度碎片化的网络舆论中迷失自我,负面的网络热梗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全方位的。部分网民本就不高的媒介素养很容易在热梗的滥用中被进一步消解,从而变成面对不同事件只会暴力输出的“网络喷子”,这是极为可悲的。

(二)负面情绪热梗扭曲网民的媒介使用初衷

网络流行语作为植根于网络发展的新文化,凭借娱乐、戏谑、反讽的语言表达方式受到青年网民的广泛关注与持续追捧。网民对网络流行语的选择、消费、再生产、批判等,均与其自身的媒介素养息息相关。网民使用热梗的初衷是为了表达自身诉求或对所处社会的期望。然而,严重影响网民心态和媒介素养的负面梗放大了戾气与不满,严重扭曲了网民的媒介使用初衷。

2020年初爆红的丁真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但获得了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而毁誉参半。部分网友想通过丁真的经历揭示一些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但因为“丁真梗”的飞速传播,部分网民丢失了追求公平的初心,开始对丁真本人实施人身攻击和冷嘲热讽。这并不是个例,近年来,很多网民因网络媒介偶然出名后被人造梗,这给其现实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

(三)热梗的流行削弱网民的文字使用能力

大众所使用的网络热梗虽然源于中文的日常表达,但是大部分的梗并不符合汉语的使用规范,缺乏传统汉语表达的严谨性、合理性,表达方式大都比较抽象。

网络热梗的形成往往与缩写、谐音、过度夸张、语音异化、内涵暗示等有关,如果一个人长期在网络中使用热梗进行自我表达,很容易把网络代入现实。这不仅破坏了现代汉语的使用规范,使受传者难以进行信息的解读和再生产,而且会严重降低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因此,在使用网络热梗时要学会尊重他人,平等交流,谨记玩梗需适度,尽量使用正常的语言表达方式与人沟通,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讨论。

(四)热梗的泛娱乐化影响网民的思辨能力

近年来,网络媒介特别是短视频媒介迅速兴起,泛娱乐化作为娱乐的“异化”进阶,跻身国内十大社会思潮。然而,网络热梗会麻痹大众的思维,在面对新媒体时代信息过载的现象时,网民的信息评判能力不足,往往会丧失原有的思辨能力,只追求短暂的、即时的快乐。那些娱乐化的网络热梗一旦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会使人们不再思考其背后隐藏的社会问题,不再考虑使用后产生的效果。

网民广泛传播和使用“有一种脑干缺失的美”“西八区的先生们”“依托答辩”等网络热梗,乐此不疲地让这些梗出现在评论区或弹幕中,选择性地忽视了其带有的负面因素,这就是网民的思辨能力受网络热梗影响的直接体现[9]。

(五)恶意玩梗不断吸引网民效仿

网络热梗的传播是病毒式的,其扩散速度之快、时间跨度之久超乎想象。流量小生蔡徐坤“只因你太美”的梗于2018年一夜爆火,直到今天无数网友依然在使用和传播该梗。这些传播者中不乏对当事人毫不了解的跟风者,他们就在最初一批使用者的影响下,加入了使用该梗的大军。

用明星玩梗或利用明星热度吸引公众注意力本身无可厚非,但一旦对其本人造成困扰,或是在玩梗时带有主观恶意,那么就会产生反效果,不仅损人不利己,还会为大众植入一种思维,即“我”可以用不喜欢的人来造梗,并且引导他人使用,从而达到攻击侮辱目标的目的[10]。

六、网络热梗盛行背景下提升网民媒介素养的策略

(一)网络“意见领袖”积极引导

随着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的迅速崛起,KOL(“意见领袖”)必须承担起正确引导人们使用网络热梗的职责,承担起提升网民媒介素养的使命。抖音网红、微博大V、B站知名UP主等都是网络“意见领袖”,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粉丝黏性极强。他们在粉丝眼中的地位较高、可信度较强,很容易带动梗的传播和发展,其言论和行为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受众。因此,网络“意见领袖”必须有意识地引导网民,使用内涵积极的、能够传播正能量的热梗,少使用或不使用带有明显负面情绪的网络热梗[11]。

(二)网民提升自身媒介素养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广阔的网络空间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一些网民在网络空间为所欲为,肆意散布不良信息,扰乱了社会秩序。网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从而改善整个网络环境[12]。“言而有信,言而有益,言而有义”是网民在新媒体时代使用媒介必须具备的素质。优化网络环境只依靠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是远远不够的,网民应共同参与、共同把关,形成积极友好的网络热梗使用氛围,并肩携手,共担责任[13]。

(三)持续改善社会环境

网络社会更像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有关部门及新闻工作者必须了解那些态度消极的热梗背后的故事,热梗源自哪里,想表达什么,从而帮助网民反映问题、解决问题,时刻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14]。还应认识到矛盾的统一性和对立性,在看到网络热梗消极一面的同时,也应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利用有价值、有内涵的网络热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优化网络环境,净化社会不良风气。

(四)完善网络管理法规

目前,我国网络管理法规还有待完善,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的热梗被滥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监管不力。我国现行的法律已不足以应对新媒体时代出现的许多问题,相关的立法工作较为滞后,净化网络环境的技术支持也有待进一步加强[15]。部分网民为了一己私欲,毫无底线地传播和使用侮辱性热梗。政府必须履行监管职能,利用技术支撑,过滤掉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制定系统规范的网络管理法规,对网民进行普法教育,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还需加大监管力度、落实责任、规范流程,着力营造健康稳定的网络环境。

七、结语

新媒体时代,网民玩梗用梗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任何事件都可能使网络热梗诞生。热梗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协助网民进行情绪表达,用起来亲切又接地气,但同时也降低了网民的媒介素养,不利于网民形成多维思辨能力,打破了传统汉语的使用规范,并直接加剧了网络暴力,给网络环境和现实社会带来了颇为沉重的负担。如今,媒介对大众的要求是不断反思,即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保持自身独立思考的能力,客观公正地判断随处可见的网络热梗,与网民、网络环境形成良好的协同与互动,在达到热梗使用目的的同时,对其他使用者进行良好的数字反哺。

对于网络热梗,应秉持如下态度:第一,网络热梗的内涵好坏,需要在实践中交予时间与群众检验,要以扬弃的观点看待网络热梗;第二,热梗具有不稳定性,很容易在好与坏之间相互转化,不应压制热梗的产生,但要注意合理管控,有益于网络环境的、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能提升网民媒介素养的热梗可保留使用,以丰富汉语的词汇库;第三,需要根据时间、地点合理使用网络热梗,在氛围活泼的情况下不妨大胆使用,在庄重严肃的场合则不应该使用;第四,以主流价值理念培养网民的媒介素养,引导网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正确使用媒介。

总而言之,网民要有敬畏心、正义感,不断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正确使用网络热梗,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而推动我国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继红.谁是新媒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6-07.

[2] 蔡骐,黄瑶瑛.新媒体传播与受众参与式文化的发展[J].新闻记者,2011(8):28-33.

[3] 张慧轩,朱杰.造梗狂欢的背后:“鼠鼠文学”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J].新媒体研究,2023,9(21):75-78.

[4] 葛爱华.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色和社会影响[J].视听界,2016(3):112-114.

[5] 江昕远.微博的传播模式对传统传播学理论的冲击[J].华中人文论丛,2010,1(2):105-107.

[6] 蔡梦虹.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网民媒介素养研究:基于网络流行语传播的分析视角[J].传媒,2018(20):76-78.

[7] 雷朋.媒介化社会下文化生产的媒介逻辑分析[J].东南传播,2024(1):101-103.

[8] 袁铭,刘菁,张旭.“Z世代青年”网络媒介素养的强化路径:以《孤勇者》“破圈”为例[J].编辑学刊,2023(6):55-60.

[9] 芳芳.浅析网络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以美食博主李子柒为例[J].科技传播,2020,12(11):149-150.

[10] 桂湘书.新媒体背景下受众媒介素养分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3(3):53-55.

[11] 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

[12] 闫婕,焦枫媛.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以山西高校为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4):88-92.

[13] 雷朋.媒介化社会下文化生产的媒介逻辑分析[J].东南传播,2024(1):101-103.

[14]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7.

[15] 张晓.将媒介素养纳入高等教育的必要性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3(22):87-89.

作者简介 王言,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